從漢光武帝到漢明帝,再到漢章帝,東漢前三代的管理層銜接可謂平淡無奇,然而,平淡無奇的銜接就是最成功的銜接,沒有摩擦,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平淡就是平穩(wěn),平穩(wěn)就是平安,平安就是長治久安。
不過,平淡的銜接不等于沒有變動,平穩(wěn)的外殼里面,其內容是流動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
東漢光武帝躲過了一個帝國多種矛盾并發(fā)的潰爛期:土地兼并,外戚專權……這些癥狀全讓王莽承擔了,劉秀上臺時,因為革命的滌蕩,以上癥狀全沒了,所謂“人死病斷根”,這個王朝在管理上回旋的空間很大。因此,劉秀可以寬厚,說明白一點就是歷史容許劉秀寬厚。
老同學嚴子陵可以將腿放在劉秀的肚子上,這加在帝王肚子上的一條腿,其實是民間隱士對管理頂層的一次政治試探。他的老部下吳漢可以屢次在戰(zhàn)爭中屠殺劫掠,卻最多也就得到劉秀的一封譴責信,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懲處。他的三百六十多個老部下都被分封,基本上能平穩(wěn)安全地生存。
客觀形勢塑造了劉秀的寬容,而劉秀的個人管理風格,又轉而塑造著王朝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管理上出現(xiàn)松動的跡象,例如外戚開始預政,軍備開始荒廢,豪強開始浮出水面。
在這時,一個不同的聲音開始出現(xiàn),這個聲音在生理上是稚嫩的,在政治上,卻是成熟的。它就是第二代管理者的聲音,它來自太子劉莊,當時他的名字還是劉陽,身份還是東海王。
劉秀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寬容導致管理上的一些亂局,因此他要求重新核實全國的田畝和人口。清查工作到了南陽就遇到阻礙,當時有口號是:“河南、南陽不可問?!眲⑿銢]看明白其中的把戲,12歲的劉莊雖然身在深宮,卻洞察到了民間統(tǒng)計工作的貓膩,他一語道破:“河南和南陽是皇帝的家鄉(xiāng),這里的私有土地擁有量超過國家規(guī)定,但地方官員不敢過問。”這是第二代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意味著王朝的性格開始要有所改變。
東漢王朝父子交接基本是平穩(wěn)的,除了其中一個廢太子劉疆這樣的小波瀾,但只是一個事件,而不是一個事變。政權平穩(wěn)過渡,但不等于沒有改變。
劉莊登基,開始改變風格。父親劉秀的風格松緩而不松弛,但如果這種風格再在第二代管理者身上持續(xù)下去,可能導致局面的松弛。漢明帝劉莊開始向前期的風格說“不”。
有一年西域各國上供,結果一個官吏記錯數(shù)據(jù),貴為天子的劉莊大動肝火,居然親自拿著棍子教訓負責此項工作的尚書郎。這只是統(tǒng)計上的一個小小誤差而已,劉莊卻容不得,當成大事件處理,這種管理姿態(tài),其實在他12歲那年質疑河南南陽統(tǒng)計工作時就初具雛形了。這種為普通人情所不能堪的舉動,卻提高了行政效率,整頓了官僚系統(tǒng)的作風。
接下來,漢明帝以剛猛的風格取代第一代管理者柔寬的風格,整肅外戚和豪強,整肅的刀鋒甚至到了親表弟頭上,太后陰麗華的親侄子陰豐因違法被處以極刑,功臣子弟因違法被誅殺者不在少數(shù)。
父親劉秀對匈奴采取懷柔政策,甚至將南匈奴放在東漢的地盤上安置。而兒子劉莊開始采取軍事手段,竇憲的軍隊深入天山追擊匈奴,徹底打垮匈奴的軍事存在;班超出使西域,這次軟硬兼施的外交活動讓西域各國知道真正的老大是誰。甚至可以說,漢明帝在清除匈奴的威脅方面,比漢武帝有效。
從父親劉秀到兒子劉莊,管理手段在發(fā)生急劇的變化,某些地方還推翻了第一代管理者的理念。然而,整個王朝卻仍在平穩(wěn)中前進和發(fā)展。
第二代管理者對第一代管理者某些風格說“不”,卻不是背叛和顛覆,以改變政策的方式保持國家發(fā)展的持續(xù)性,手法風格大變卻平靜無波,看上去那么自然順暢,這可能就是管理上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