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層級間“銷號”利益鏈
所謂銷號指的是,上訪者在上級部門申訴后,信訪部門會備案留底,且此“號”與地方政府的考核掛鉤。上訪者越多,留下的“號”便越多。與銷號對應的是嚴厲的信訪責任追究。而當信訪責任的壓力傳導到地方政府,較之責任追究更嚴厲的“信訪一票否決制”在各級政府應運而生。如此壓力下,地方政府“息訪”、“截訪”成為常態(tài)。而當“截訪”未果時,上訪者在信訪部門、綜合治理部門登記后,便會留下歷史記錄,銷號的生意因此誕生。銷號背后的灰色利益往來形成了一條畸形的利益鏈。
“搞定就是穩(wěn)定,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這是人民論壇記者在采訪調研過程中,不少信訪干部的“心聲”。這也說明了信訪銷號的產生根源,那就是部分官員對“沒事”的追求。為了“沒事”,所以要“搞定”信訪官員,“擺平”上訪百姓?!案愣ā绷?,也就“穩(wěn)定”了。
銷號之所以能成為一宗買賣,并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市場,自然是既有需求,也有供給。這和網絡刪帖市場其實沒有本質區(qū)別。只不過,銷號賄買的是行政公權力,而刪帖賄買的通常是社會公權力。銷號的潛滋暗長,也使得訪民“信網不信訪”的情緒隨之成長。目前,“刪帖”和網絡公關也跟隨銷號成為地方黨政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
銷號:信訪干部的最后一招
“信訪一票否決制”使得信訪干部肩負著“穩(wěn)住”上訪者的重任,而且是“穩(wěn)得住得穩(wěn),穩(wěn)不住也得穩(wěn)”的“死命令”。為了完成這一任務,信訪干部可謂是“使出渾身解數”。面對上訪戶,信訪干部一般首先進行溝通交流,努力把問題解決。但很多問題非地方政府所能解決,有些上訪戶的“胃口”又實在太大難以滿足。在問題解決未果,上訪戶又“躍躍欲試”要越級上訪,尤其是赴京訪的情況下,信訪干部就不得不布置了一道道防線。上訪戶家門口“蹲點”、交通要地“死盯”、北京“勸返”是信訪干部針對赴京上訪者的三道防線。若這些防線也被上訪者“沖破”,上訪干部就必須采取最后一招——“銷號”。
家門口“蹲點”。據記者走訪發(fā)現,在一些重大節(jié)假日期間,為了防止這些訪民進京上訪,很多基層干部不得不24小時駐守在這些訪民家周圍,幾個人輪班把守。有位基層干部跟記者吐苦水,“我們守在上訪者家周圍,飯不能正常吃,覺不能好好睡,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上訪者的挖苦與白眼。有的上訪者譏諷我們?yōu)椤撮T狗’,一點尊嚴也沒有?!瘪v守在上訪者家周邊,即為信訪干部的第一道防線。
交通要地“死盯”。即便是如此“嚴防死守”,仍會有上訪者“逃”出駐守者的視線。于是,信訪部門一般會在該地汽車站、火車站等交通要地設立第二道防線。記者從東部某市調研乘火車返京時,在進站必經通道上,發(fā)現兩邊站著兩隊人,眼睛死死地盯著每一位進站旅客。后經當地人了解,這兩隊人都是該市各鄉(xiāng)鎮(zhèn)的信訪干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確保各自轄區(qū)的上訪人沒有踏上火車,進京越級上訪。而當時返京的列車最晚一列要凌晨兩點才發(fā)車,這就意味著這些信訪干部要等到凌晨兩點才可以離開火車站,大概凌晨三點之后才能休息……
北京“勸返”。即便是有了上述所說的兩道防線,仍會有上訪者“千方百計”地“混”入京城。于是,地方信訪干部往往會在北京設置第三道防線。信訪干部會時常駐守在北京各大火車站、汽車站等地,以及國家信訪總局周邊。記者在北京西站采訪了一位山西某信訪干部,他談到:“吃飯、睡覺不規(guī)律,饑一頓飽一頓,晝伏夜出,對我而言都不算什么了。最難堪的是,遇到了上訪者,很少有上訪者會心甘情愿跟我走,這就勢必會發(fā)生肢體沖突。尤其是遇到女性上訪者,碰也碰不得,拽也拽不得,有的時候只能死命地跟著。我有時候都感覺自己像電影中的臥底警察,而且是那種受氣的悲催警察。”
對于這些進京的上訪者,有一些上訪者會在信訪干部的“軟磨硬泡”下“返鄉(xiāng)”。在這種情況之下,地方信訪單位往往會派出工作人員來京接回上訪人員。顯然,這個“護送”上訪者“返鄉(xiāng)”的過程,仍舊是一個考驗著信訪干部智慧和能力的過程。一位廣東進京“接訪”的信訪干部向記者透露,“現在上訪者在北京的吃住,全部都由公費買單。即便如此,很多上訪者仍舊不愿意離開北京,仍舊對信訪干部有著敵對情緒。個別上訪戶還會調侃我們接訪干部說,‘你們真像是我的保鏢呀’、‘陪我們逛逛北京城再回去吧’”!
但也有一些上訪者不會就此止步,反而會想方設法地到有關部門上訪,這個時候,信訪干部就不得不采用最后一招了。
銷號中的“貓膩”
據內部人士介紹,一般情況下,每當上訪者到相關部門上訪,接待部門若按規(guī)定辦事,就應該登記在冊,然后通知上訪者所在地政府來領人。這樣做就意味著某個地方將會增加信訪記錄。如果遇到老上訪戶,今天送回去,明天又來了,幾次下來,這個地方的信訪指標很快就會用完,結果可想而知。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信訪干部向記者介紹,他們的通常做法是:討好派出所,賄賂信訪局、綜治辦。具體操作辦法是:信訪干部和一些重要轄區(qū)的派出所或有關部門接訪人員搞好關系,一旦遇到這個地方的上訪者,這些部門就會在第一時間通知該地的信訪干部,從而做到不登記、不上報。而這些部門所得到的“收獲”包括,對方不間斷地給好處,吃吃喝喝是家常便飯,甚至給“人頭費”。
據知情人士透露,國內各省份均有不少截訪人員駐點北京,成為專職的“截訪銷號”隊伍,其職責之一便是“公關”有關部門的信訪接待干部,以便隨時了解當地上訪動態(tài),成功截訪和銷號。地方政府駐京辦亦承擔此功能。東部某市駐京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他們?yōu)椤凹訌姟迸c上級信訪部門的關系,去年僅送的禮品價值就達十萬元。
中國社科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于建嶸研究員向記者透露了兩位政法委書記的“語錄”。某縣政法委書記趙某某曾在“全縣信訪穩(wěn)定工作會上”公開發(fā)言,“今后,發(fā)生上訪必須銷號。銷號只是經濟上的付出,不銷號就是政治前途上的損失,請同志們將這一要求轉告黨政一把手。一個單位登記一起并不可怕,但是每個單位登記一起全縣就是近百起。后果是影響縣委、縣政府的形象,這個責任不是哪個人、哪個單位能負起的。”
另有縣委政法委書記常某某的講話:“對已發(fā)生的上訪,在勸返時必須注意同上級信訪部門及省、市工作組的溝通,爭取諒解、爭取不通報。銷號要迅速,因為現在來訪登記都在電腦上進行,或以電傳形式向領導匯報,錯過了時機也許要以十倍的代價才能處理?!?/p>
由此可見,“銷號”已經大行其道,已經成為了信訪干部工作中屢試不爽的“妙招”,“銷號”腐敗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銷號的“兩宗罪”
一些基層信訪干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他們也不想參與“銷號腐敗”,但目前的信訪體制和考核干部政績、能力的評價體系,又使得他們不得不這樣做。在一些敏感時期,上級對他們的要求是,不管什么原因,不問青紅皂白,只要有人上訪給某個地方“丟了臉”,上訪者所在單位或政府負責人就“沒有好果子吃”。那么,信訪干部的“銷號腐敗”真的是無奈之舉嗎?這顯然是否定的,正如“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很餓,就要去搶劫”一樣。“銷號腐敗”不僅不是無奈之舉,而且還有“兩宗罪”。
一、一味地靠銷號滅火,實際上卻忽視了“起火”的原因。針對群眾的上訪,可以根據問題的性質、嚴重程度來決定解決的途徑:首先是一般的糾紛,可以通過基層民事調解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調解不成或無法調解的,可以由當地地方政府依法處理;而對行政裁決不服的,可選擇司法部門依法解決,屬于黨員干部違法違紀由紀檢監(jiān)察部門查處的除外。如果所有的上訪各級政府部門或司法機構能依法行政、秉公處理,大部分的越級上訪、進京上訪、群體上訪是可以化解在基層萌芽狀態(tài)的?;鶎影傩丈显L,實際上正是基層治理沒有很好地維護百姓權益,而把百姓“逼”上了無奈的上訪之路。而面對百姓上訪,基層政府不僅沒有著眼于“自查自省”,反而通過“銷號”等非法手段逃避上級政府的責任追究,這顯然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經”,“有勁使錯了地方”。
二、銷號腐敗的背后是干部的腐敗,助長了官場不良之風。據記者調查發(fā)現,當前確實存在一些干部,不但不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反而以權謀私、貪污腐敗、辦事不力、作風不正,這樣的行為帶來的只是群眾利益不斷受到損害,群眾對信訪、對政府的越來越不信任,而且引發(fā)更多的上訪,最終影響社會穩(wěn)定。更為可恨的是那些收受賄賂,給一些請求銷號、抹號的下級政府大開方便之門的上級信訪工作人員。他們用幫助“銷號”“銷賬”引誘重壓之下的地方政府,從而換取個人的經濟利益。中部地區(qū)某縣一名接訪人員告訴記者,一些上級信訪、綜治部門和干部把“銷號”作為創(chuàng)收的重要手段。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這樣一件事:某市信訪局一名干部暗中授意他接待的上訪者多組織些人,把個人訪搞成集體訪,把事情搞大,從而給上訪者所在地的縣政府施壓,撈取更多的好處。
“銷號”的實質是“花錢買穩(wěn)定”,亦即花費公共財政去賄買某些領導所要的表面穩(wěn)定。不管目的為何,這種賄賂行為本身,都消解了地方政府權威;國家信訪部門工作人員被地方政府收買的同時,中央政府權威同樣被消解。被從紙面上強行抹去的信訪事件,多數并不會自行消失。易產生不穩(wěn)定的信訪事件,并不因銷號而消失。被“擺平”的訪民仍將可能在表面的“穩(wěn)定”之下積聚力量,等待著下一次的爆發(fā)。
責編/嚴?。ㄒ娏暎?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