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的10月,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亢奮的季節(jié)。1911年的10月,辛亥革命把千年帝制連根拔起,而8年之后的10月,舉國上下仍沉浸于五四運動之激情。1919年10月18日,孫中山發(fā)表題為《救國之急務》的長篇演講,號召國民奮起鏟除腐敗官僚、跋扈武人、作惡政客三種“陳土”,新創(chuàng)一個國民所有的國家,并高度評價這場運動“于甚短之時間,收絕倫之巨效,足見結合者強也”,并高呼:“團結就是力量,分裂必致滅亡”。演講地點是寰球中國學生會(World Chinese Students' Federation)。而之前兩個月,在1919年8月4日出版的《湘江評論》第四期,毛澤東撰文《中華“民眾的大聯(lián)合”的形勢》指出,寰球中國學生會是“近來因政治開放,思想開放的產(chǎn)物,獨夫政治時代所決不準也不能有的……”
一、五四大本營
以“聯(lián)絡全世界中國學生情誼,互相扶助,交流知識”為宗旨,“借以喚醒青年人之愛國思想”①,1905年7月1日,一個兼具學術研究與學生服務性質的社會組織在上海白克路(今鳳陽路)562號正式成立,由李登輝、宋耀如、顏惠慶、王正廷等中華基督徒領袖聯(lián)合發(fā)起,通過當日《申報》刊登的《組織寰球中國學生會之發(fā)起大意》告示天下:“甲、欲求中國之進步宜設,一教育部以改良中國之教育方法;二翻譯部以輸進泰西新智識;三印刷部以印所翻書籍并刊學報;四待聘部以供給祖國延聘成材之士。乙、扶助學生,一本會以聯(lián)絡寰球各處學生聲氣為目的;二在外國留學卒業(yè)而回或在本國學堂卒業(yè)之生,本會為之訪求職業(yè);三會中各友必須彼此調引竭力扶助;四本會招待來往學生(在上海由總會招待在外洋由支會招待);五本會資助留學生出洋留學。丙、本會宗旨不涉政治,專求教育之進步及朋友察摩之實益?!?/p>
首屆領導團隊陣容強大:李登輝掛帥,吳懷疚、熊子英輔之,紀錄書記方守六,通信書記顏駿人,會計員凌潛夫、何澄一,司法員夏頌來、沈信卿,事務部干事謝洪寶、唐介臣、王培生,經(jīng)濟部干事王閣臣、姚子騰、熊師復,學務部干事袁觀瀾、顏駿人、會慶五,款饗部干事方守六、凌潛夫、龔伯英。
寰球中國學生會的成立終結了由西方列強和西方教會操縱的學生組織如中國基督教青年會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甚而成為反帝運動尤其是抵制美國《排華法案》的先鋒。嚴復大喜過望,贊曰:“中國前途惟學生是賴,此語良非虛謬。今李君發(fā)此宏愿,欲結一大會,團結全國之學生,無論學于國內國外者,皆聯(lián)絡一氣,他日有成,其益甚大”。②
嚴復的期許在五四運動期間獲得驗證,寰球中國學生會成為上海灘的大本營。1919年2月9日,寰球中國學生會分別致電北洋政府及巴黎和會中國代表:“中日問題,關系至巨,頃間日使干涉,乞堅持勿讓?!贝韨?月17日復電寰球中國學生會:“自當協(xié)力進行,竭盡綿薄,以副雅望”。5月11日,上海各校在寰球中國學生會召開大會,成立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決定各校罷課,辦公室設于寰球中國學生會會所,6月1日還再次籌設中華民國學生聯(lián)合會總會。據(jù)當年6月25日上?!缎侣剤蟆穲蟮溃厩蛑袊鴮W生會與滬上各界團體聯(lián)名以致電形式告誡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如或違背民意,不保留青島及山東主權而簽德約者,當與曹、章、陸同論。”
經(jīng)歷了這場血雨腥風的考驗,寰球中國學生會愈發(fā)彰顯其團結的力量。“一人之知識有限,集眾人之知識則無窮。一會之成立必有多數(shù)人為之擎劃,而會務始得以進行,會員之于會也,直接予以精神之匡襄,間接予以精神之援助,斯會務蒸蒸日上矣。”1921年,“大總統(tǒng)徐東海,國務總理翼青及各部總次長,駐外各公使相率入會”③。張謇、蔡元培、伍廷芳、唐紹儀、范源濂、詹天佑、梁啟超、郭秉文、張伯苓、胡適、蔣夢麟、胡明復、鄺富灼、湯化龍等社會賢達亦然④。正是這些知名會員,寰球中國學生會才得以開設名家云集的“土曜講壇”,辛亥元老汪精衛(wèi)與吳稚暉、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范源濂、國民政府司法次長徐季龍、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愛國僑領陳嘉庚等相繼登場,年均舉辦近30場,且登報告示。當然,孫中山兩次蒞臨寰球中國學生會發(fā)表演說,為該群英會奠定基石。在1919年10月18日發(fā)表《救國之急務》之前,孫中山于1912年10月10日來寰球中國學生會出席武昌起義紀念會,疾呼:“中國數(shù)千年來,本一強大之國,惟守舊不變,故不及歐美各國之盛強”。國家之昌盛富強維系于青年俊杰輩出,故而寰球中國學生會廣為招賢納士。“本會目的以改良社會為職志,成立迄今歐美人無不知為中國人自組,未曾假手外人,本會之存在亦諸君之榮,亦國家之榮也”⑤。寰球中國學生會作為滬上五四大本營便為明證。
二、留學生之家
當然,1919年對于寰球中國學生會的意義不局限于五四運動。那一年,該會為中國留學史樹立豐碑,其學生留洋服務更堪為一樁偉績。鑒于當初“非有一招待機關為之指導,并代理一切出發(fā)手續(xù),殊多不便”,寰球中國學生會便設游學招待部:“本會游學招待部,以對于有志于出洋留學各國者,實行贊助指導為職志。凡遠近學子,有以訂艙位、請護照、辦服裝、介紹醫(yī)生、兌換貨幣等事相托者,莫不盡力贊襄”⑥。具體而言,“于游學者放洋前,照料一切,如兌換貨幣、包定艙位、驗身體、領護照、購船票等事,放洋后,并任家庭之探訪,物件之購寄,事業(yè)之調查等事,務使留學異邦者,可以安心就學”⑦,還提供留學指南與外語補習,不定期出版中英文本《游美須知》、英德法文《游歐須知》,印制并贈發(fā)《西禮須知》,且在各國主要城市分設聯(lián)絡處。該會甚而要求留學生臨行前須諳熟“彼邦風俗習慣及交際禮節(jié)等”,以“庶免臨時貽笑”⑧??芍^事無巨細。而且,留學生務必“一重公理,二顧名譽,三辯真?zhèn)巍保八諏W成歸國,得為國家領袖之一,以樹立道德之模范”。⑨
第一批勤工儉學者便在此踏上西洋求學之征程。1919年3月15日,寰球中國學生會召開赴法留學學生歡送會。“出洋學生辦事處即設在靜安寺路51號寰球中國學生會,聞此次所派留法學生多至八十九人,茲已陸續(xù)到滬,定于17日上午乘‘因幡丸’出發(fā),并聞今日下午開一歡送會”(載《申報》,1919年3月15日)?!爸形鱽碣e者到者,有法國駐滬領事韋耳登君,副領事翰德威君,法國公使館參贊雷沛雪君,中法實業(yè)銀行經(jīng)理李雍君、蘇榮里君,留法儉學會干事高魯君,前參議院議長張繼君,教育部張仲蘇君、沈商耆君”等300余人(載《申報》,1919年3月16日)。青年毛澤東特意從湖南趕來參加,并于17日送別湖南籍留學生。⑩
據(jù)1919年12月9日上海《時事新報》報道:“前日上午十時,寰球中國學生會開會歡送留法學生,到者有湖南、四川等省男女學生一百余人”,茶點后,“湖南留法學生向警予女士演說,略謂:‘中國今日之種種事業(yè),其希望均在學生;而學生中分子不能完全,希望學生界此后漸趨純粹。寰球中國學生會實指導學生入正軌之絕好機關。所最欽佩者,會內辦事諸君均有真實之誠意,對于吾人之扶助不遺余力,雖瑣碎之事莫不詳為指導,令人敬慕無已’”。赴法旅途艱難漫長,寰球中國學生會“組織同舟代表團,以便在船互相扶助”{11}?!耙允藶橐粓F,團設代表,如一百五十人則舉代表十五人以為領袖;并可設種種部分如研究學術、注重衛(wèi)生等以謀途中之公眾利益”{12}。這種共濟形式對于在世事風浪中為生存而搏擊的游子尤為不可或缺。時值歐洲大蕭條,寰球中國學生會毅然決定:“除學力較優(yōu),資產(chǎn)亦裕之學生聽其繼續(xù)留學外,其程度甚佳而貧寒無力者似應責令地方官酌發(fā)學款或公款,匯法接濟,避免中輟而廣作育。其查系貧乏子弟,既無工業(yè)知識,又不諳法國語文者,應請一律資遣回華。唯人數(shù)既多,需款亦巨,應請切商法政府發(fā)給特別廉價船票,克速遣歸,以篤邦交”。{13}
僅在1919年3月15日至1920年12月15日期間,共20批近2000學生在寰球中國學生會幫助下赴法勤工儉學,其中就有陳毅、蔡和森、向警予、李維漢、李富春、蔡暢、聶榮臻等人。聶榮臻回憶道:“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下旬,我們這批辦好簽證去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從重慶乘船出發(fā)……在上海,我們停留了約七八天的時間。十二月七日那天,我們到靜安寺路五十一號,參加了寰球中國學生會為赴法學生舉行的歡送會,到會的有準備出國的湖南和四川等省的學生一百余人。寰球學生會是中國學生出國求學的促進組織,對每期赴法學生,他們都組織歡送。這次歡送會由寰球學生會總干事朱少屏擔任主席,他致了歡送詞”。 {14}
除勤工儉學學生之外,北洋政府時期,教育部及各省選派出國留學及考察者乃至自費留學者,“一切出發(fā)事宜皆由該會為之辦理”。國內歷屆官私費出洋學生委托該會代辦者,年均200人左右{15}?!扒迦A學校歷屆出洋學生亦均在該會辦事”{16}。寰球中國學生會堪當“中國留學界之一大團體”。{17}
三、學子服務社
寰球中國學生會的支柱為董事與執(zhí)行兩部,其職能由《寰球中國學生會會章》{18}予以明確規(guī)制。一年一屆的董事部由包括會長一名、副會長兩名、總干事一人、記錄書記一人、會計一人、查賬一人在內的會董15人組成。執(zhí)行部下設參議部、教育部、出版部、演說部、交誼部、會員部、經(jīng)濟部、游學招待部、職業(yè)介紹部、代辦招考部、庶務部等12個職能部門,各部以會章為指南,各司其職。除游學招待部,當屬教育部與出版部的社會效益最為顯著。
教育部重點舉辦日校與夜校。日校創(chuàng)立于1914年2月,開設小學部和中學部{19}。夜校創(chuàng)辦于1913年10月,設英文科、德文科、法文科、數(shù)學專修等科,共分八級{20},1914年3月添設商科英文商業(yè)科{21}?!氨拘=淌诟骺葡蜃⒅貙嵱?,修身重偶發(fā)事項,國文教授用自學輔導注意言文并注意應用方面,英文注意會話尺犢及其他商業(yè)文件之類”{22}。寰球中國學生會各附設學校秉承“教科求詳,學費從廉”之辦學原則{23},辦學既強調實用性又堅持平民性。1924年春,該會與江蘇省教育會及上海寶山各教育機關學校等機構共同組織上寶平民教育促進會,開辦平民夜校,免費并贈書,生源為長年失學的成人及兒童,創(chuàng)辦伊始便招生多達二三百人。
出版部所出刊物“一以報告會務之狀況,一以聯(lián)絡各界之情誼,提起社會上對于本會所處理之事業(yè)知所注意”{24}。相繼推出《寰球中國學生報》(雙月刊)、中英文合刊《寰球一粟》(月刊,后改名為雙月刊《學生報》)、《學生會會刊》(雙月刊)、《寰球》(雙月刊,次年改為季刊)、機關報《友聲日報》。此外,寰球中國學生會“以出發(fā)手續(xù)及留學界之情形見詢者,亦必竭誠答復,但留學手續(xù)既極繁瑣,各種情形尤時有變通,非惟片紙所難詳書,抑且答不勝答。特收集各種留學應需之新知識,??诖耍駠鴥扔兄境鲅罅魧W者,得一覽無遺,聊盡本部指示提倡之責任焉”{25}。類似的遠游之士參考必備書籍還有《游美須知》《游歐須知》《出洋學生調查錄》《國內大學專門學校調查錄》《國外學習調查錄》等叢刊。出版部竟然收獲自我評估之功效。1921年,“以會務日益發(fā)達,有系統(tǒng)之報告,必不可缺”,董事會議決刊印年鑒,“以暴一年會務狀況于國人之前,并籍此存既往之成績,而策將來之進步”{26}。年鑒包涵會務報告、名校調查錄以及學術論文,分贈予會員及國內各大日報、各省省長、教育廳、實業(yè)廳、各公私團體與名校。
此外,代辦招考部旨在為學校與投考生提供招生與報考之便利,國立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國立北京工業(yè)大學、廈門大學、明德大學等高校均為委托方。鑒于“中等以上學校之畢業(yè)生,及留學回國者,際此事少人繁之時代,欲謀職業(yè),其難萬狀,在需要人才之機關,每又有才難之嘆”{27},寰球中國學生會遂特設立職業(yè)介紹部。
最具特色的職能部門要數(shù)會員部。寰球中國學生會采取會員制,會員共分四種:“曰永久會員,一次付足二百元;曰贊助會員,每年付二十五元;曰普通會員,每年付八元(外埠四元)。以一元為一分,計得分數(shù)最多者為優(yōu)勝,當贈以各種金銀獎章云云”{28},而名譽會員乃“盡力于本會而有異常勞績者”{29}。征求會員旨在“廣聯(lián)同志,擴充事業(yè),盡其宗旨,啟文化之光明”{30},實為籌集經(jīng)費,因會務運作的首要經(jīng)濟來源便是會費,外加少許捐款。為此,寰球中國學生會于每年冬初舉行一場征求會員大會,轟轟烈烈,由資深會員組成征求會員團隊。第一屆征得會費3211元,第8屆增至16隊,所得會費亦高達9470元。至第九屆,前國務總理唐紹儀、滬上巨賈錢新之、宋漢章等出任征求隊長,一舉征得會費32900余元{31}。此舉果然奏效,不但財務充裕,且能形成社會凝聚力。1921年,會員已逾兩千。{32}
李登輝被首屆會董公推為會長。為寰球中國學生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這位出生并成長于印尼華人家庭的美國耶魯大學文學學士“經(jīng)營慘淡,煞費苦心”{33},曾三度出任會長(第1-7屆以及第11屆和第13屆),孜孜兀兀10余年,哪怕1913年接替年逾古稀的馬相伯出任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校長仍不曾怠懈。在寰球中國學生會會長任上,李登輝同時兼任上海歐美同學會首任會長。高舉“修學、游藝、敦誼、勵行”的宗旨,歐美同學會于1913年10月在京成立。寰球中國學生會雖在抗戰(zhàn)的血雨腥風中悄然堙沒,卻為海內外華人學子榮辱與共樹立了標桿,并默默守望歐美同學會一路荊棘地走過百年。值歐美同學會百年之際,謹向寰球中國學生會的百年樹人之舉致敬。因有它的存在,華夏大地這片人力資源沃土總能盼來金燦燦的收獲季節(jié)。
注釋:
①《寰球中國學生會章程》,載《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1921年。
②《寰球中國學生會發(fā)起人之集會演說》,載《時報》,1905年7月2日。
③《本會各部報告》,載《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1921年第l期。
④《學生會開演說大會》,載《申報》,1918年10月26日。
⑤《寰球中國學生會之征求會》,載《申報》,1917年9月25日。
⑥《寰球學生會留學必要知識》,載《申報》,1922年4月3日。
⑦《寰球中國學生會董事會記》,載《申報》,1919年12月11日。
⑧《寰球學生會消息一束》,載《申報》,1922年5月28日。
⑨《歡送赴美學生之盛況》,載《申報》,1917年8月17日。
⑩《毛澤東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
{11}《留法學生歡送會記》,載《民國日報》,1919年10月28日。
{12}《寰球學生會歡送留法學生》,載《時事新報》,1919年12月9日。
{13}《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上)》,1921年第1期。
{14}《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15}《本會會務概況》,載《寰球中國學生會特刊》,1926年4月。
{16}《學生會招待留學生之忙碌》,載《申報》,1918年9月5日。
{17}《李登輝攜眷出洋之鑒別》,載《申報》,1918年l月21日。
{18}《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1921年第1期。
{19}《學生會推廣教育》,載《申報》,1914年2月5日。
{20}《寰球中國學生會夜館開課》,載《申報》,1913年10月13日。
{21}《寰球學生會夜館添設商科》,載《申報》,1914年3月6日。
{22}《本會各部報告》,載《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上)》,1921年第1期。
{23}《寰球中國學生會夜館開課》,載《申報》,1913年10月13日。
{24}《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1921年第l期。
{25}《寰球學生會留學必要知識》,載《申報》,1922年4月3日。
{26}《寰球中國學生會消息》,載《申報》,1921年7月15日。
{27}《寰球中國學生會消息》,載《申報》,1920年5月16日。
{28}《寰球中國學生會征求會員之宴會》,載《申報》,1916年9月11日。
{29}《寰球中國學生會會章》,載《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1921年第1期。
{30}《寰球中國學生會征求會友》,載《申報》,1913年7月9日。
{31}《寰球學生會第九次征求大會記》,載《申報》,1919年11月12日。
{32}《寰球中國學生會年鑒》,1921年第l期。
{33}《李登輝攜眷出洋之鑒別》,載《申報》,1918年l月21日。
編輯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