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當最基本的溫飽滿足之后,人們心頭對于幸福與理想的渴望便開始萌動,從民間到宮廷,從信仰到理想,透過那些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歲時節(jié)令中的壓歲花錢,讓我們遙想那深宮大宅里的希冀與歡笑……
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就滲透于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每當過年過節(jié),那些充滿儒釋道思想的民俗花錢就大量涌現(xiàn),它們帶著人們的美好祝福,帶著人們的憧憬和希望點綴在節(jié)日中,給平淡的生活帶來一絲光彩,給平凡的人生一縷溫暖與安慰。
“修齊治平”的展現(xiàn)
儒學,起源于孔子學派。它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們崇尚仁義禮智信,重視倫理關系,注重自身修養(yǎng)。他們主張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統(tǒng)治者要仁政愛民。
儒家思想在花錢中體系龐大,那些錢文基本都是些祝福、銘志的文字或有特定寓意的圖案的吉語錢都可歸為這一類。其豐富的錢文涉及了《詩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及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的各種名言。它是古人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并忠實地記錄當時社會上各種微妙的文化心態(tài)。
在這類錢中,特別是那些以儒家“修齊治平”為目標的,表現(xiàn)人們對于功名利祿的向往,對福、壽、財?shù)钠谂蔚幕ㄥX數(shù)量品種最多。既有表達文人們向往功名的“榮封九賜”、“玉堂金馬”;又有期盼士大夫擔當重任的“鶴鳴九霄”、“鵬飛萬里”;還有學子對學業(yè)有成的期望,如“錦繡文章”、“品重蘭臺”、“騰蛟起鳳,紫電青霜”等;更有表現(xiàn)文士一展個人才能,以科舉求官,為君主盡忠、為國家效力為志向的“狀元及第”、“一舉奪魁”、“名登金榜”、“杏林春燕”、“聯(lián)升三級,一品當朝”等。
比如一枚清代官爐鑄造的雙面隸書“臣心似水,帝德如天”的花錢就是儒家思想的極好體現(xiàn)。它的錢文非常鮮明地體現(xiàn)出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倫理觀念,強烈體現(xiàn)了儒家“君臣相安,父子相睦”的思想。
此外,在這類花錢上,與文字相配的圖案也是鹿、鶴、猴等吉獸。因為鹿與“祿”相通,猴與“侯”相通,而鶴的形象不僅作為長壽的象征,其翔于云霄,鳴聲嘹亮,行依淵渚等特征,更多地被用來比喻賢能才俊,具有君子之風,并且還被賦予了君臣之禮、父子之道。
祈禳的道具和手段
相較于在封建社會占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來說,道教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也是源遠流長。它與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隨著道教的發(fā)展,各種方技術數(shù)紛紛融入其中。因此,如今的道教早已成為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囊括陰陽、神仙等百家,在度世救人、長生成仙的總目標下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宗教體系。正因為道教的信眾相信通過道士做法可以驅邪獲福,所以,那些鑄有驅邪符箓或天師圖像的用以祈禳的錢形飾物就成為既方便又理想的道具。
臺灣古錢學家蔡養(yǎng)吾曾說:道教祈禳用錢,東漢末已見端倪。太平百錢出于道流之手,已是舉世公認的事。道教的信眾就根據(jù)不同法事的需要,鑄出多種不同款式,不同意義,相對數(shù)量的精美銅錢,以之為“天人合一”的鑰匙,尋求幸福與庇護。這樣一來,帶有宗教色彩的民俗錢大量出現(xiàn),并被廣泛運用,而道教的主要內容也就成了厭勝品民俗錢幣的主要題材。
同樣是宗教,佛教作為舶來品,從進入中國之日起就一直在尋求融合與妥協(xié),而其最早是作為東漢皇室驅邪厭勝的法寶而被極力推崇的。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佛教開始廣泛普及,因此民俗花錢這種精巧靈活的載體也自然成為佛教中人所認可的推廣教義,發(fā)展信眾,宣揚佛法的媒介。
佛教的民俗花錢,錢文上多有“阿彌陀佛”之類的佛語以及“香花供養(yǎng)”名號。此外,佛教特色花錢還常鑄有蓮花紋樣。在中國民間,蓮花傳統(tǒng)上常被用來表示連生貴子的意思。而在佛教中,蓮花是是佛祖的出生地,被看作是釋迦牟尼的化身,是善良圣潔、寬容大度的象征,具有潔身自好的非凡氣質,多被用來象征教義的高雅純潔。
雖然儒釋道三教題材的民俗花錢數(shù)量眾多,精品不斷,但是在三教的發(fā)展融合中,受到三教合流的影響,一枚花錢中既有佛道的神仙人物又有儒家的吉語圖案的情形也越來越多。儒釋道三家彼此在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樹一幟的特點也都集中的體現(xiàn)在了民俗花錢上。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一枚錢幣的一面為道家的厭勝符箓,而另一面則為儒家的吉語,或是一面為道家諸神,而另一面則為香花供養(yǎng)。
總之,歲時節(jié)令中的民俗花錢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始終受到民眾社會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的影響,是民俗文化的真實寫照。
鏈接:新春大喜錢
清代的壓歲花錢品種系列豐富,鑄造精美,并且注重內涵。這類錢的錢文一般有“新年如意、合家平安”“百福駢至、千云翔集”等吉語,是在年節(jié)時的“口福錢”。古人通過“討口彩”這種語言的崇拜和語言的藝術,辟邪去災,祈求福壽安寧,表達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里介紹兩枚傳世的新春大喜壓歲花錢,其中一枚確定為云爐所鑄,而另一枚的出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其中云爐所鑄新春大喜花錢,直徑為71毫米,四字正楷順讀“新春大喜”,背面為龍鳳祥云紋飾。這枚錢品相完好,字體端莊,厚重大氣,看上去一派祥和之氣。
而另一枚“新春大喜”背“富壽、天下太平、風調雨順”手雕花錢相較而言更顯得優(yōu)雅靈動,富麗堂皇了。這枚錢直徑為55.46毫米,厚度為3.95毫米,其整體風格與普通云爐的新春大喜背龍鳳花錢截然不同。它的正面方穿內郭四出,將錢面均勻分割,在四個扇形界面中分別刻有順讀新春大喜四字行楷,同時背面方穿上“?!毕隆皦邸?,各為一圓形團紋,穿左右又各有四字對聯(lián)式吉語:風調雨順,天下太平。錢文深峻,錢肉被用碎刀處理成棉麻質感,遠遠看去,仿佛文字鑲嵌在上面一般。
仔細觀察您會發(fā)現(xiàn),這枚手雕花錢銅料精良,包漿自然,較少磨損,保存完好。特別是它的刀刻錢文毫芒畢露,勁健飽滿,力度勻稱,其中“新春大”三字筆畫收放之間更帶有行書牽引筆意,給人酣暢淋漓、一氣呵成之感。雖是手雕,但比起云爐鑄造的新春大吉楷書更顯韻味神采,堪稱清代手雕錢中的上品。
“錢幣生產中的手工雕刻技藝”是我國古代錢幣制作中的一項傳統(tǒng)工藝。多數(shù)情況下,手工雕刻主要用于母錢的制作,而那些用手工雕刻出來的母錢,也被稱雕母。除此之外,就是在民俗花錢中那些因特殊需要而雕制的花錢。手雕花錢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至今能夠看到的還有唐雕“周處斬蛟背玉祥臥冰”,宋雕“大泉五十背雙劍北斗玄武”花錢等。清代手雕制錢更為興盛,目前傳世的有“鹿鶴同春背雙獅”、“人物背雙獅”、“雙鵲梅花”、“封候背花”和“連生貴子背龍鳳”等數(shù)種。手雕花錢工藝復雜,技術含量很高,只有具有經(jīng)驗豐富、技術高超的雕錢師才能勝任,所以每一枚都見證著錢雕藝人的不凡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