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錢”有好感,這種好感來自于長久以來對朝夕相處的“貨幣”及其材質(zhì)的自然崇拜和文化崇拜。而壓歲錢就正是這一崇拜的絕好體現(xiàn)。
蠻荒時代的人類受著饑渴、寒暑、天災、兵禍的威脅,很容易把渴求生存和發(fā)展的美好愿望寄托于某種事物,進而形成崇拜。而對貨幣的原始崇拜也就形成于此時。最早的時候,簡潔精美的天然貝是人們喜愛佩戴的裝飾品。后來它輕巧便攜、美觀耐用、易于保存的特點又使它從裝飾物發(fā)展成了中國最早的貨幣。在《周易》、《詩經(jīng)》等上古典籍中都有關(guān)于貝作為流通貨幣的記載,人們對貝的喜愛還促使他們仿制骨貝、玉貝及青銅貝,而且春秋時期的楚國還鑄造了銅質(zhì)的仿貝幣——蟻鼻錢。
而伴隨著金屬的廣泛使用,金屬自身的穩(wěn)定性和稀有性,也使得各種金屬材質(zhì),如金、銀、青銅逐漸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在夏代,青銅材料在各類器物中處于中心位置,它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人們等級和身份的標志,被廣泛用于祭祀、征伐、宴享、婚冠、喪葬等活動。商周更是被稱為“青銅時代”,在這樣的特定環(huán)境下,青銅質(zhì)的貨幣自然而然就是人們崇拜的對象。春秋時代的空首布和刀幣,最后都改進演化為圓形圓孔的圜錢,圓形錢幣因其造型最便于使用,進而演化成圓形方孔,并且一直延續(xù)2000多年,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基本形制,直到民國初年才停止流通。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圓形方孔錢的重量和其上的文字、圖案在不斷地變化,同時也不斷被人們賦予各種嚴肅宏大的思想和吉祥美好的寓意。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所謂圓形方孔與天圓地方哲學論的關(guān)系。事實上,中國錢幣的外圓內(nèi)方最早只是錢幣鑄造和行用演化的自然結(jié)果,然而隨著諸子百家哲學思潮的發(fā)展,“天圓地方,道在中央”、“嘗得學XUGffRVX2L7nUfDP8jaHbpUn6r8t7A9lng/NrAlce/w=黃帝之誨顓頊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等方圓之說逐漸與其掛鉤,同時歷代統(tǒng)治者在錢幣的形制和圖案內(nèi)容上不斷地注入政治思想,并且身體力行鼓吹推廣,各種帶有厭禳色彩的民俗錢幣不斷涌現(xiàn),最終使中國古錢形成了集自然美、形制美、書法美、圖案美為一身的特定美學內(nèi)涵。特別是其中的那些古代民俗錢幣,更多地是展示古人對于大千世界的獨特理解與感悟,體現(xiàn)古人的宗教信仰、民俗意識和審美意蘊,充分反映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特征,其文化內(nèi)涵相當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春節(jié)這個中華民族舉國歡慶、四海一家的特殊日子里,贈送親人以各種錢幣和錢幣制品,達到祛災祈福的美好愿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此外,特別值得一說的是,中國貨幣文化體系還影響著少數(shù)民族及周圍許多國家。它首先影響了少數(shù)民族,進而通過漢字文化圈影響了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等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