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進入八十五歲,也許這篇文章的題目應該叫做“……和我的大半生”或者“……和我的一生”。我從十四五歲讀中學時便接觸19世紀俄國文學并喜歡上它,而且不知不覺中受到它許多感染,倏忽之間,已匆匆過去了七十多年。我后來終于走上學習、研究、講授和翻譯19世紀俄國文學的道路。在接觸19世紀俄國文學的過程中,我用心最多的三位作家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列夫·托爾斯泰。他們的創(chuàng)作活動實際上代表了俄國19世紀文學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的脈略,以及俄國作家們與世界文學的關系和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前些年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曾經(jīng)出過一本我的書,書名就叫《論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去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給我出的那本《論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其中多半文章也是談這三位作家的。我感到,這三位大師讓我對俄國文學和整個文學世界的認識擴大了,也讓我對人類社會生活的了解深入了??梢哉f,我的前半生就是在和他們的相處中度過的?,F(xiàn)在,請容許我來談一談我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和收獲。
首先來談普希金(1799—1837)。早在我學習俄語之前,我就讀過一些普希金的小說和詩歌的中文譯本。1949年北大黨組織送我和幾十位同學去哈爾濱外國語學校學習俄語,我在那里的秋林公司買到一本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原本,真是欣喜若狂,當時我的俄語水平很低(現(xiàn)在我的水平也不高),還不能完全讀懂,但我還是如饑似渴地把它反復地朗讀,直到1951年,我回到北大讀俄語系二年級的時候,才能把這部有四百多個十四行詩節(jié)的長篇詩體小說整個都背下來。從朗讀、背誦和四處求教中,我漸漸熟悉了這部作品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就更加熱愛它,熱愛普希金和俄國文學。到后來,終于在幾位前輩的指引和幫助下,我寫了一系列關于這本書的文章,并下決心把它翻譯成我們自己的文字。學習、閱讀、翻譯這部巨作是我逐漸進入俄國文學這一廣闊天地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大半生的一個重要的生活和學習內(nèi)容。
我們都知道,這部書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流的名作,是開創(chuàng)了19世紀俄國文學整整一百年輝煌歷史的第一部作品。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說它是“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我能一開始進入俄國文學就牢牢抓住這部作品,真是我的幸運。是《葉甫蓋尼·奧涅金》教我生動真實地了解了19世紀初葉的俄國社會。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我引入了文學這個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領域,并從此給我的人生定下了一個貢獻自己勞動的范圍和方向。
奧涅金是這部詩體長篇小說的主人公,他和他所屬的貴族階級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能投身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他是俄國文學中第一個所謂的“多余人”形象,這種人在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貴族社會中是很多的,這種人的出現(xiàn),說明當時俄國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有了相當強大的進步力量。俄國作家赫爾岑說,在當時俄國,“每走一步都會碰見他(這樣的人)?!边@個形象因此具有極大的時代意義和代表性。作家通過寫他寫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俄國文學批評家和革命民主主義者杜勃羅留波夫說,這樣的文學形象是在一種“新生活的微風”吹拂下出現(xiàn)的。通過學習這部作品,我對俄國那一階段歷史的認識,遠比讀一本歷史教科書要生動、豐富得多。
在長時間和這部作品相處的過程中,我進一步認識到,普希金不僅教我了解了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社會,而且教我了解了世界文學歷史上一個重大的思想和藝術的傳統(tǒng),就是我們時常提到的人文主義。文學本來就是寫人的,我們知道,文藝復興以后,世界文學更是有意識地關注人,強調(diào)人的個性和人性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但丁、拉伯雷、薄伽丘、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作家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們使人性成為文學的真正主題。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這本書中,正是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偉大的世界文學傳統(tǒng)。我覺得奧涅金這個“多余人”形象不僅是具體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性,而且還揭示出人的本性中所包含的一個固有的重大的矛盾,那就是人的自然個體性和人的社會群體性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普希金對奧涅金這個人物身上的許多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的東西表現(xiàn)出批判的態(tài)度,暗示了一種超越個體自我以解決人的這個與生俱來的矛盾的途徑,這才是真正在繼承和發(fā)展世界文學上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葉甫蓋尼·奧涅金》這部作品因此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一個崇高的地位,奧涅金這個形象因此具有全人類的普遍意義??梢哉f,我閱讀和學習《葉甫蓋尼·奧涅金》的過程,就是我一步步進入文學這個廣闊深邃領域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多余人”形象,由于它反映生活本質(zhì)的高度準確性,在世界文學史上是有其傳統(tǒng)的。19世紀歐洲文學中那些所謂“世紀病”患者形象,美國20世紀文學中所謂的“迷惘一代”的形象,我們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零余人”形象,都是他們自己時代和環(huán)境中的“多余人”。都是些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動過程中,既不愿落后于時代潮流,又不能和廣大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的人,這些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現(xiàn),生動而真實地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會本性兩者之間的矛盾。普希金創(chuàng)造的奧涅金這個深刻而完整的形象,讓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了社會、人生和人的本質(zhì),并且也進一步了解了世界文學發(fā)展的脈絡和規(guī)律。
作家把小說的女主人公達吉雅娜這個“具有俄羅斯靈魂的姑娘”稱作“我可愛的女幻想家”和“我的可愛的理想”。這個人物形象體現(xiàn)著俄羅斯民族的品質(zhì)和力量。她的確是十分可愛的,是一個可謂不朽的文學形象。而且,我們看見,作家在創(chuàng)造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一種極其高超的創(chuàng)作手法,或者說創(chuàng)作方法。在這部作品中有兩個中心的和主要的人物形象,奧涅金和達吉雅娜,作家拿這兩個形象的正面的光輝相互映照,著意描寫了他們所共同持有的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態(tài)度,而同時,作家又時時事事拿達吉雅娜和奧涅金相對比,在這種對比中,作為一個俄國文學教師,我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這兩個形象在創(chuàng)作方法的差異上。從事文學工作的朋友們都很熟悉“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個名稱,在一般人看來,似乎它們是完全兩回事。其實不然。《葉甫蓋尼·奧涅金》這部不朽之作恰恰告訴我們,這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完全可以同時并存于同一部作品中。我們說奧涅金形象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形象,而達吉雅娜形象則是一個浪漫主義形象。普希金在同一部作品中運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塑造出兩個各有特性而又密切相關的人物,又讓他們在作品中共同成為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的核心。這種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讓這部不朽巨作以其獨特的方式達到深刻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目的。
在這部詩體長篇小說中,達吉雅娜是作為一個在真和善的基礎上樹立起來的美的理想而出現(xiàn)的,是一個超乎現(xiàn)實的人物。作家在描寫她時,擺脫了許多現(xiàn)實生活的細節(jié),連她的丈夫的姓名都沒有提到過,她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感受、反應都和她周圍的其他女性不同,這個形象的單純性和理想性都是它的浪漫主義本質(zhì)的體現(xiàn)。我們還可以從達吉雅娜和大自然的關系上,來了解這個形象的浪漫主義本質(zhì)。作品中全部的自然之美全都集中地表現(xiàn)在與她有關的事物和場景中。從普希金的這種藝術處理上,我得到很多的啟發(fā)。讓我對社會、對19世紀俄國文學有了深層次的理解。這對我的教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普希金本人在他創(chuàng)作《奧涅金》的時候,就有著很明顯的浪漫主義主觀意識。作品中那許多別具一格的“抒情的插筆”都在表明這一點。并且,在他以作者身份給小說所做的注釋第五條中,他也曾明白表示,寫這本小說的他,是一個“浪漫派作家”。
在學習這部巨作的同時,我也是在學習歐洲詩歌發(fā)展的歷史。普希金從拜倫那里學來詩體小說這種藝術形式,又從意大利和歐洲古典詩歌中取來了十四行詩的格式再加以改造,創(chuàng)造出具有自己獨特韻律和節(jié)奏的“奧涅金詩節(jié)”的格律。而且,作家不僅是從歐洲文學中移植來十四行詩這種藝術體裁,而且繼承和發(fā)展了拜倫創(chuàng)始的詩體小說這一個重要的文學樣式。詩體小說從此成為俄國19世紀文學中一個重要的品種。萊蒙托夫和屠格涅夫乃至后來的蘇聯(lián)文學作家都相繼承接了這一傳統(tǒng),寫出了自己優(yōu)秀的詩體小說。
普希金不僅是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而且還寫出了俄國散文體小說中的典范作品《上尉的女兒》。這本書也是我在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重點學習的對象。高爾基說過,俄國的散文小說是從這部小說開始的。所以普希金是當之無愧的俄羅斯文學之父。是他,一個人為俄國的兩種文學樣式提供了典范,在世界文學史上少有這樣的偉大作家?!渡衔镜呐畠骸穼懙脴O其簡潔凝練,一部反映了俄國整個一個歷史時代的長篇小說,總共還不到十萬字。果戈里說,“與《上尉的女兒》比,我們所有的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看來似乎都是一碗油膩的菜湯?!弊鳛橐粋€文學教師和作協(xié)會員,我曾經(jīng)在《上海作家》上發(fā)過一篇短文,向上海的作家朋友們推薦介紹過這部經(jīng)典。
屠格涅夫(1818-1883)也是我喜愛的俄國作家。我受他影響很大。我在課堂上講到這位作家時,往往津津樂道,同學們好像也愛聽我講他。他當然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大師,也是世界文學領域中屬于偉大之列的作家。他的那六部長篇是俄國19世紀中葉社會生活的生動而真實的畫卷。他的詩歌作品也是極其動人的杰作。他晚年寫不動長篇了,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一生中積攢的生活體驗、認識和智慧用八十幾篇短小優(yōu)美而精辟的文字表達出來,構成了那部無與倫比的杰作《散文詩》。這位作家對人類文學和文化事業(yè)的貢獻是令我們這些后來人無比景仰的。
屠格涅夫的六部長篇小說中,最吸引我的是《貴族之家》和《前夜》這兩部。通過反復閱讀這兩部書,我對屠格涅夫和他所記錄的那個時代和俄國社會的面貌特征有了更多了解。在我們的文學教學中,一貫把他的《父與子》作為講授的重點。這里大概更多的出于政治角度的考慮。而我個人,在這六部小說中,最為喜愛的,是《前夜》和《貴族之家》這兩部。我認為,這兩部小說寫得最美。
屠格涅夫被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稱為“天生的小說家”和“小說家之中的小說家”。他在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xiàn)出的真摯、誠實、敏感,可以為所有以寫作為業(yè)的人士作為榜樣。他在創(chuàng)作藝術上所展示的簡潔優(yōu)美風格,他對人物性格的生動刻畫、對人物心理的高超描寫,他的語言表達上的樸素、鮮明、準確,無不成為后來人的典范。屠格涅夫小說的這些特征足以說明,他是普希金《上尉的女兒》所開創(chuàng)的俄國19世紀小說傳統(tǒng)的當之無愧的繼承者和發(fā)揚光大者。我時常會這樣想:每一個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人,都應該讀一讀他的作品,才會對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有真切的認識,才能學會怎樣使用語言和文字。
《貴族之家》是屠格涅夫六部長篇小說系列中的第二部。也是其中最為優(yōu)美動人的一部。寫于1859年。這是一部愛情小說(順便說一句,屠格涅夫所有的小說都是愛情小說,他是描寫愛情的專家),也是一部深刻反映時代歷史特征的社會小說。作品中每個人物在戀愛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特點和利害考慮,都是一種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性的展現(xiàn)。
屠格涅夫身為貴族,但是他并不把貴族看作是那個時代的進步階級?!顿F族之家》這個“家”字原文的意思是“窩”,這里的貶義不言而喻。在他描寫的這個窩窠的內(nèi)外,有著那個社會中的形形色色、老老少少的許多人,小說的男女主人公麗莎和拉夫列茨基是那個時代中的一代人,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著世道的變遷和新舊的矛盾,因此故事便圍繞他們而展開。在認識到作家反映生活的高度深刻和真實的同時,我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不能不嘆賞作家藝術技巧之高超和他在小說布局上的良苦用心。請看:女主人公麗莎集聰明、深沉、嚴肅、忠實、純潔、善良于一身,與她對比的是拉夫列茨基的妻子瓦爾瓦拉,她是一個淺薄、放蕩、狡猾的,以追求肉體滿足為人生目標的漂亮女人。那個曾經(jīng)熱烈追求麗莎的俗物潘申先生,最后與瓦爾瓦拉勾搭成奸,四個人物在小說中形成一個兩兩交叉又兩兩對比的四邊形。多么高明的寫作技巧!我在課堂上講授屠格涅夫時,總不忘讓同學們留意學習這一點。在我自己寫小說時,我多么想把我在屠格涅夫小說中見到的技巧學習運用一番。我試過,可是用不好。我學不會。
《前夜》寫于1860年,是屠格涅夫六部長篇的第三部。是他的小說中反映現(xiàn)實最及時、最迅速的一部。我們知道,1861年,這部作品寫出的第二年,俄國沙皇就在歷史形勢的逼迫下宣布了“農(nóng)奴改革”。作品中所顯現(xiàn)的正是俄國社會即將發(fā)生巨大變革的“前夜”。作家的這一點藝術敏感性和對生活現(xiàn)實的忠誠值得我們的作家們認真地學習。小說剛一發(fā)表,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立刻寫出了他那篇名文《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他激動而興奮地寫道:“我們不會等待很久的……前夜離開隨之而來的下一天總是不會遠的,總共只有一夜之隔吧!……”果然,小說發(fā)表的第二年,俄國沙皇就放棄了農(nóng)奴制。
但是屠格涅夫本人的思想?yún)s還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他是一個反對農(nóng)奴制度的民主主義者,而同時也是一個歐洲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和改良主義的同情者。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題為《論屠格涅夫思想的兩個主要方面》的論文,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看。《前夜》讓我更具體深入地了解了俄國那個歷史時代的復雜性和這位作家思想的復雜性。我們在講文藝理論課時,往往會告訴學生一個概念,叫做“形象大于思想”?!肚耙埂返膭?chuàng)作過程恰恰能夠說明這一點。屠格涅夫的自由主義思想并沒有能夠限制他筆下人物形象的客觀發(fā)展。談起屠格涅夫的自由主義思想,我不禁又要聯(lián)系到自己,記得在上世紀40年代后期,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我國的學生反蔣運動風起云涌,我作為一個北京大學學生,也曾積極投身于“反饑餓、反迫害、反內(nèi)戰(zhàn)”的活動中,上街游行,演活報劇等等,但是當?shù)叵曼h組織的同學找我談話,問我愿不愿意參加的時候,我卻回絕了,當時主導我思想的正是屠格涅夫式的自由主義,那時幼稚的我很欣賞他那種與革命者做朋友而又游離于革命隊伍之外的生活態(tài)度。
而在屠格涅夫的全部作品中,我最為珍愛的,是他寫于1878年到1882年的最后的作品,《散文詩》。這八十幾篇作品看似一盤散珠碎玉,實則在思想上藝術上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境上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散文詩》的主題是什么?從屠格涅夫給這部作品所定的書名看,應該是“衰老”二字。其實不盡然。它真正的主題,它在作家創(chuàng)作意識中形成并最終寫出來的根本動因,是作家晚年由于社會交往、文壇關系、愛情生活、健康狀況和客居異鄉(xiāng)等種種原因而產(chǎn)生的強烈的個人孤獨感。他用這種直抒胸臆的簡約文體坦率而真摯地把自己心頭出現(xiàn)的一切,斷斷續(xù)續(xù)、隨起隨落地信筆寫下,把他們簡潔明快傾吐出來,以發(fā)泄郁悶,求取同情,達到一種自我心理狀態(tài)的平衡。我在課堂上講授它時,曾多次情不自禁地把其中的片段用原文或是我的譯文高聲朗讀出來?!俺類灠?,……在那孤獨的,令人厭惡的寂靜中……”“我是獨自一個人,一個人——永遠!”等等。我的學生知道我對這部書的鐘愛,還把其中兩句詩(“你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受苦?!保┳龀煽碳堁b成鏡框掛在我的書房里。
我還愛讀屠格涅夫的一篇詩體小說,《帕拉莎》。屠格涅夫不僅是小說家,而且是詩人。他有不少詩歌作品。這只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篇。也是他繼承和發(fā)揚普希金與萊蒙托夫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具體表現(xiàn)。我反復朗讀它,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俄國文學的來龍去脈。
屠格涅夫是一位才能廣泛的小說家。他的那些中短篇小說我也曾百讀不厭。我還曾為上海文藝出版社編過一本他的愛情中篇小說集,用的是前輩譯者蕭珊的譯文。我寫了一篇導讀性的前言。
現(xiàn)在來談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中的一座大山。文學界無論發(fā)生怎樣的變革,哪怕是地震,也動搖不了托爾斯泰這座大山在世界上和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抹殺不了托爾斯泰對人類文學藝術和思想發(fā)展的貢獻。閱讀、研究和翻譯托爾斯泰作品的過程,是我進入世界文學史、文化史和文明史這一宏大知識領域的重要一步。是托爾斯泰讓我擴大了眼界,開闊了思維,進一步了解了人生。高爾基說,托爾斯泰是“19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復雜的一個”??上驳氖?,他的博大精深沒有讓我望而卻步,反而吸引我更加用心地去探索他、了解他,這也許可以說是我前半生學習道路上一個重要的經(jīng)驗。迷戀托爾斯泰作品是促使我成為一個俄國文學研究者和教師的重要原因。我開始探入托爾斯泰這位文學和思想巨人的藝術領域已經(jīng)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上世紀50年代,當我二十幾歲時,我接受工作任務研究這位大師,并且于1956年發(fā)表過長篇論文《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方法問題》。后來我曾主持編寫過一本《托爾斯泰小說故事總集》(出版時我被署名為“顧問”),還帶頭和一些朋友們一道編過一本《托爾斯泰辭典》(出版時被改稱為”托爾斯泰覽要”),這本辭典對我國的外國文學教學有過切實的貢獻。
在托爾斯泰全部九十幾大卷的著作中,《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和《復活》是三個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我認為在這三部巨著中,《安娜·卡列寧娜》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作品中藝術上最為完整的一部,并且直接體現(xiàn)著托氏思想和藝術的發(fā)展道路和轉變。可以稱之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是這部巨作讓我真真實實地認識和了解了19世紀后半葉的那個正處于歷史巨變時代的俄國社會。
托爾斯泰起初為《安娜·卡列寧娜》所設定的主題是個“家庭的主題”,他原想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一種所謂“賢妻良母”的觀點,而實際上這本書提出的卻是一個帶有深刻人性意義和時代特征的婦女解放問題。對于安娜命運的解釋,作家在最初構思時原本局限于一種宗教觀念的宿命論,所以他給小說加上了這樣一個題詞:“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倍以趧庸P之初,寫了一個安娜看見火車壓死人的情節(jié),準備和后來她自己投身火車輪下的描寫相呼應。然而作品的客觀意義最終卻遠遠超越了他的這個設想。殺死安娜的,是那個她生存其中的上流社會,她的丈夫、她的情人都是致她于死命的殺手。盡管作家力圖從宗教的和宿命的角度去描寫安娜的遭遇和結局,盡管安娜本人的性格和教養(yǎng)中帶有她自身的缺點和弱點(我們看見,在小說中作家極其真實地寫出了她性格的全部復雜性),但是凡是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說,她是被那個社會制度和社會環(huán)境殺死的。
當我把《安娜·卡列寧娜》放置在整個19世紀俄國文學史中觀察時,就發(fā)現(xiàn),安娜的內(nèi)在品格在許多方面繼承了普希金筆下的達吉雅娜。托爾斯泰也的確是在普希金的直接影響和啟發(fā)下想到要寫這部作品的。而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托爾斯泰在安娜身上對達吉雅娜的品格做了新的時代下的新的發(fā)展和闡述。這里有著19世紀俄國文學發(fā)展的脈絡和前進的腳步。了解了這一點,我就進一步了解了我所學習、講授和研究的對象,我從工作中感受到一種巨大的樂趣。達吉雅娜是要從一而終的,安娜則要拚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達吉雅娜不得不壓住自己內(nèi)心的激情,屈從于上流社會的戒律,而安娜則寧可遭社會唾棄,也要做一個真正的女人。安娜所遭遇的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遠遠超過達吉雅娜,因此安娜的性格也顯得更加豐富多彩。而她們的這些差異都是在時代歷史的發(fā)展中形成的。
就《安娜·卡列寧娜》而言,這部作品所反映的歷史時代正是人類思維方式變革的時代,它的創(chuàng)作時期也正處于托爾斯泰世界觀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時期,因此托爾斯泰的思想特點和矛盾在這部作品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結合學習、研究和翻譯這本書,我在自己的學習提高過程中,對客觀世界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以及人類思維的發(fā)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我覺得,從古代希臘、埃及、印度和中國的哲學開始,幾千年來,盡管成果累累,流派紛呈,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日益深化,但是,人類的思維方式一直主要是一種因果的、縱向的、線性的方式,其優(yōu)點是有比較嚴密的邏輯性和清晰的目的性,但卻始終難以避免一些機械、狹隘和片面的缺點。自18、19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研究的發(fā)展,人類的思維能力有飛躍的進步,在繼承原先的邏輯性、目的性的同時,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和相對性、辨證性,甚至允許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這種變化正帶來人類社會行為中某些更加寬容、溫和、協(xié)調(diào)的趨向。比起上一個世紀的人,我們今天對這種變化也許體會得更為深切。黑格爾哲學和在它影響和啟發(fā)下出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維方式上的飛躍和革命。雖然一百多年的歷史和今天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事表明,馬克思主義者往往也會陷入狹隘的機械論和個人崇拜的唯心論。這往往和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比如長時期的封建統(tǒng)治等等)、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和低下的科學發(fā)展水平有關。在我們中國就是這樣。對于托爾斯泰的思想的復雜性,也應該從其歷史的背景上去認識。托爾斯泰是一位人類思維發(fā)展過程中承前啟后的人物,是歷史使得他既守舊又求新,因此他往往自相矛盾和自我修正,表現(xiàn)在他的文藝創(chuàng)作上,比如在這部《安娜·卡列寧娜》中,我們就明顯看出他的思想的矛盾。
我從《安娜·卡列寧娜》這部巨著中確實學到了許許多多東西。這里我還沒有細談這部巨著在藝術上和寫作手法上給于我的啟發(fā)。托爾斯泰的確是一座大山。一座令人仰止的大山。托爾斯泰接過荷馬、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普希金、巴爾扎克的衣缽,為人類文明、文化、文學的發(fā)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托爾斯泰對世界的精神影響“如激流出自天國,……托爾斯泰的思想……孕育著20世紀的各種精神活動”。(其實也孕育著21、22……世紀以及今后許許多多年的人類的精神活動)美國作家亨利·詹坶斯說:“托爾斯泰有如一面巨大得好似天然湖泊似的明鏡;是一只套在他的偉大題目——整個人類生活——上的怪獸。”他們說得真好。
我在學習托爾斯泰作品的同時,并沒有忘記警惕他的“托爾斯泰主義”中那些希奇古怪的東西。尤其是他的那一套“勿抗惡”的教誨。警惕歸警惕,而實際上反思我的前半生,他的這種思想,和我自己從母親那里繼承來的“做人憑良心”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我的柔弱有余、剛強不足的品性,再加上普希金的唯美論、人性論和屠格涅夫的自由主義,我從俄國文學中吸收到的東西中也包含著一些今天看來并不有益的成分。
現(xiàn)在請容許我再談幾句有關翻譯的話,作為這篇短文的結束。
在上文中,我主要是談我學習這幾位俄國作家的情況和他們對我的影響。其實,我在這里所談到的作品,我自己幾乎全都翻譯過。通過翻譯,我使自己更好地了解了作品和作家。這大大有利于我的文學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我倒真有個想法:建議我們所有的外國文學工作者都必須做一些翻譯。我真有過一番野心,想把普希金、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的全部作品都翻譯出來。但是我沒有這個精力。而且我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和俄國文學史研究,還要經(jīng)常出席國內(nèi)外有關的學術會議,我又總是不安分地悄悄在滿足自己心頭涌起的寫小說和寫詩的沖動。因此我是絕對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實現(xiàn)這樣的野心。為了對得起自己多年以來的心愿,我在已經(jīng)年逾古稀的時候,下決心再譯一本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正好那一年南京譯林出版社的領導李景端先生,在我為他們翻譯了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之后,約我再為他們譯《安娜·卡列寧娜》,于是我便把自己的一切其他事情丟開,夜以繼日地做起這件事情來。前后做了幾年,終于譯出了這部八十多萬字的巨著。回想起來,我大約從俄語和英語總共翻譯過幾百萬字的世界古典文學名著。這其中,我真是得益匪淺。
在我的這些翻譯工作中,我具體地體會到,做翻譯是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架設橋梁,貢獻力量于社會。這的確是一種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我覺得,我們今天在文化政策和勞動報酬待遇上,對待翻譯工作者這些“橋梁工人”不夠公平,不僅待遇太低,而且在高教和科研部門工作的人,他的翻譯成果一般都不作為他評級和升職的依據(jù)。這樣做真是不對的。當然,那些粗制濫造的所謂翻譯不在我這里所說的翻譯成果之列。也許這是幾句題外的話,但是我很希望能夠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