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技術又稱低可探測技術或目標特征控制技術,是指武器裝備規(guī)避聲、光、電、熱等探測設備探測,使敵方難以發(fā)現(xiàn)或發(fā)現(xiàn)距離縮短的綜合技術。根據(jù)對探測信號控制的隱身技術可以分為有源隱身技術和無源隱身技術。
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隱身技術是指無源(被動)隱身技術,即通過對武器裝備的外形、結構進行巧妙設計和采用吸波、透波材料等一系列措施,盡量減少其對電波、紅外波、聲波、可見光等能量的反射或輻射,從而降低其信號特征,實現(xiàn)隱身。這種無源(被動)特征信號減縮的方法通常被稱為低可探測性技術,即通稱的隱身技術。有源(主動)隱身技術是指利用有源手段使武器裝備規(guī)避聲、光、電、熱等探測設備探測的一種技術。有源(主動)特征信號減縮的方法通常被稱為低截獲概率技術,其中,射頻隱身技術是武器裝備上的電子設備(系統(tǒng))抵御射頻無源探測、跟蹤和識別的隱身技術,以減少射頻無源探測系統(tǒng)的作用距離及跟蹤制導精度,射頻隱身技術是武器平臺上的電子設備針對無源探測系統(tǒng)的隱身技術,屬于武器平臺有源或主動信號特征控制范疇。
目前,雷達、紅外搜索跟蹤系統(tǒng)及無源探測系統(tǒng)是對飛行器作用距離最遠的三種探測系統(tǒng)。單獨追求雷達隱身性能,不斷地提高雷達隱身性能是不恰當?shù)摹.旓w行器雷達隱身性能提高后,對方雷達對其探測距離降低了。但對方可用紅外或無源探測系統(tǒng)來檢測目標,目標可能首先暴露給對方的無源探測系統(tǒng),而后暴露給機載紅外與探測系統(tǒng)。隱身設計應遵循雷達隱身、紅外隱身、射頻隱身性能平衡設計的原則。
雷達隱身及紅外隱身要求盡可能地減小目標的雷達及紅外特征。但射頻隱身則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無限制地減小目標的射頻特征。因為隱身飛行器要依靠輻射的電磁波實現(xiàn)飛行保障、有源探測、多平臺協(xié)同作戰(zhàn),電子設備輻射的電磁波能量小到一定值后,電子設備的功能和性能會下降或消失而失去作用。隱身飛行器的隱身能力無論有多強,其通信、導航、敵我識別、雷達及電子干擾等電子設備,總需要輻射一定的電磁信號。
美國在1979—1980年完成了第一個射頻隱身的飛行試驗?,F(xiàn)已全面掌握各類機載電子設備輻射能量的自適應控制技術、射頻隱身波形設計技術等射頻隱身技術。美國為新一代戰(zhàn)斗機F-22 和F-35 研制了射頻隱身性能良好的機載雷達、通信導航識別等電子設備。射頻隱身已成為新一代隱身武器的主要特征。除了各種隱身飛機,射頻隱身技術正在向隱身戰(zhàn)艦、隱身潛艇、隱身導彈、隱身航天器、隱身戰(zhàn)車等領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