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也許是你的同事、同學、朋友,也許就是你自己,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信用卡賬單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天才還;面對堆成小山的臟衣服,總想等等再洗;朋友聚會時,一定有人遲遲不到;牙齒上小小的齲洞總不愿意去補,直到疼得要命才去看牙醫(yī)……許多人可能覺得這不算什么,但心理學專家指出,做事總想拖延很可能意味著當事人已患上一種心理疾病,嚴重者甚至需要尋求專業(yè)治療。
你是否得了拖延癥
曾經有一條微博引起萬人群發(fā)——高曉松如是說:“每次打開跑步機決心鍛煉減肥,就覺得應該先彈會兒琴;打開琴又覺得光彈琴不寫歌浪費,于是打開電腦;然后上網亂看一小時;腦子被攪亂,無法寫作,便上樓吃飯;吃完飯腦袋缺血,必須睡一覺,臨睡時安慰自己雖然吃完了就睡會長肉,但是睡醒了會去跑步機上鍛煉減肥……”此微博的內容乍看很普通,卻引起了共鳴無數。
拖延癥研究專家、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費拉里和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帕卡,分別統(tǒng)計出了這樣的數據:有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yè)拖延的狀況,而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為。由此推算,全球可能有近10億人患有拖延癥。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癥呢?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克拉里·雷恩總結出以下幾點:總是從工作清單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工作拖延得越久;每次開工都要整點開始,一點半、兩點、兩點半,卻遲遲無法動手;在決定靜下心來做最重要的事時,還要先跑去沖杯咖啡;不容許別人占用或浪費自己的時間,而自己卻不珍惜時間;總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時機”去做重要的工作;本來在著手一項工作,但一有什么想法,就拋下手中工作去干下一件……
其實,人人都會有拖延的時候,如果這些事情只是偶爾發(fā)生一兩次,那算是正常,可如果你總是找借口,內心確實不愿意做事,那就很可能患上了拖延癥。
拖延癥的危害
拖延癥和網癮、社交恐懼癥一樣,已經成為蔓延在現代都市里的流行病。它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擰巴,步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面對沒做完的事情就會自責,自責后是焦慮。當這種情緒發(fā)生的時候,情緒急需宣泄,你又會默默地打開淘寶、微博、天涯、QQ,不自覺地沉溺其中,當目光從熒屏中拉回,啊,又過了一天。然后面對自己早該完成的工作,又開始自責,開始焦慮,心情變得很差,拼命懷疑自己,否定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惡性循環(huán)。
當拖拖拉拉變成了習慣性的拖延,它帶給你生活上的困擾就會越來越大。漸漸的,你會變成一個不守信用、不積極工作,甚至失去了信任的人,最后,你習慣性地自責,習慣了自己的拖延,甚至偶爾也會自嘲到底是有多么說話不算話,因為你一直拖拖拉拉,最后什么都錯過,等你從那一堆無關緊要的發(fā)呆、八卦中掙脫出來時,卻發(fā)現好的工作機會、升遷機會,甚至好男人,都已經被人捷足先登了。
另外,拖延還會影響人的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會拖垮身體。德國一項研究表明,慢性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一拖再拖,常常會讓他們錯過了體檢,錯過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療的時機。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這些人通常習慣晚睡,喝酒時也往往超過自己預期的酒量。同樣,他們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
要改變拖延的習慣,首先要學會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分類。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岳曉東建議: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切并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類,依次完成?!笨梢栽谧约旱霓k公桌、書桌上放一塊小白板或一張紙,把需要做的事情寫在上面,達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把大任務分成小任務。要知道,該自己做的事情永遠都在那兒等著,逃是逃不掉的。既然早晚都得做,為什么不把這些事情想象成自己喜歡的事,好好完成呢?
再次,消除所有干擾。關掉QQ,關掉音樂,關掉電視機……將一切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關掉,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這樣就會消除許多引起拖延的干擾因素,從而效率大增。
最后,互相監(jiān)督。岳曉東回憶說:“我在哈佛讀博士的時候,曾經參加了一個‘博士論文不拖延小組’,大家每天互相交流論文進度,交換想法,最后論文很順利地就完成了?!蓖侠梢詡魅?,不拖拉也是可以傳染的,找些朋友一起克服這個壞習慣,比單打獨斗容易得多。
編輯/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