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烈健,易 敏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熱帶林業(yè)研究所,廣州 廣州 510520)
大葉相思不同種植密度及修剪高度對穗條量及扦插生根的影響
黃烈健,易 敏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熱帶林業(yè)研究所,廣州 廣州 510520)
通過對大葉相思采穗圃營建過程中不同種植密度、不同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穗條量及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根長的影響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平均每hm2獲得穗條量、扦插苗木數(shù),提出了大葉相思采穗圃營建的最佳模式為20 cm×20 cm的種植密度、30 cm的修剪高度。為大葉相思通過采穗圃營建技術獲得大量扦插苗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大葉相思;采穗圃;種植密度;修剪高度;穗條量;生根率
大葉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is A. Cunn.ex Benth又名垂耳相思,系含羞草科Mimosaceae金合歡屬Acacia Mill.的一個熱帶速生樹種,原產(chǎn)澳大利亞昆士蘭、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部和西部、伊里安島、印度尼西亞基島[1]。大葉相思具有適應性強、速生豐產(chǎn)、抗逆性強、無嚴重病蟲害、根瘤發(fā)達、固氮能力強、材質優(yōu)、纖維較長等特性[2],被認為是在我國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的荒山造林、園林綠化、環(huán)境保護及薪炭材樹種[3]。目前,大葉相思苗木的生產(chǎn)主要是通過種子繁殖,但由于相思種子具有一定的分化性,其樹形、生長量、抗性、纖維含量等性狀差異較大,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它們的開發(fā)利用[4]。而扦插是生產(chǎn)中簡便易行廣為應用的無性繁殖技術,應用扦插繁殖可迅速擴大苗木數(shù)量,達到擴大生產(chǎn)的目的[5],在許多樹種中都成功得到應用[6-7]。
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學者對相思樹種的扦插繁殖進行了探索[8-11],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提高扦插生根率,而對通過采穗圃的營建技術來獲得大量扦插苗木的研究卻沒有見報道。作者通過對大葉相思采穗圃營建過程中,不同種植密度、不同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穗條量以及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根長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出了大葉相思采穗圃營建的最佳模式,為大葉相思通過采穗圃營建技術獲得大量扦插苗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試驗地點設在廣東省江門市沙堆鎮(zhèn)南坑林場,該場地位于113°07′E、22°17′N,地勢較為平坦,年平均氣溫22.2 ℃,極端低溫2.8 ℃,極端高溫37.4 ℃,年平均降水量1 750 mm,無霜期360 d以上,年均日照時數(shù)1 728 h,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首先將圃地整理成80 cm寬,10 m長的畦,畦間距50 cm。以大葉相思實生苗為材料,于2008年6月進行采穗圃的營建,種植密度設置3種:50 cm×50 cm、30 cm×30 cm、20 cm×20 cm,每種種植密度4畦,共種植12畦,隨機區(qū)組排列,每畦修剪高度設置4個處理:10、20、30、40 cm,按照采穗圃常規(guī)管理技術進行管理。
成功建立大葉相思扦插技術體系之后(見參考文獻10),于2010年8月24日再次進行修剪,2010年9月20日進行每株萌條數(shù)及穗條量調查,取平均值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同時采條進行扦插試驗。
剪取健康無病蟲害的當年生萌條做插穗,穗長10~15 cm,具2個以上腋芽,粗度為0.3~0.6 cm,保留2~3片葉及頂芽,每片葉剪去1/2~2/3。按照不同種植密度、不同修剪高度進行記錄掛牌,將剪好的插穗扎成小捆放在水中保濕待用。
制好的插穗用0.1%的多菌靈處理5 min消毒,然后清洗干凈,用濃度為200 mg·L-1的IBA處理2 h后進行扦插,扦插基質為黃心土,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重復60條插穗,于2010年9月20日扦插,扦插后40天調查生根情況,調查指標包括生根率(%)、平均根數(shù)(根)以及最長根長(cm)。
以一般苗圃地做插床,寬1.3 m,高10~13 cm,長度視插穗數(shù)量而定。直插深度約為穗長的1/3,插穗間隔為8 cm×8 cm。為了更好的控制溫度、濕度,在苗床上搭建半圓形低拱棚,蓋上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壓緊,烈日下加蓋75%的遮陰網(wǎng),保持棚內相對濕度90%以上,氣溫不超過35 ℃。扦插前一天先用0.2~0.5%的高錳酸鉀對苗床進行消毒,再用0.3%的多菌靈對扦插基質進行消毒,插后每隔4~5 d噴一次0.1%的多菌靈。
對百分率數(shù)據(jù)進行arcsinp-1/2變化,根數(shù)進行p-1/2轉換處理后,再進行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較;其它指標直接進行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較,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15.0[12]。
從表1可以看出:50 cm×50 cm種植密度的單株萌條數(shù)高達31.2條,單株穗條量也最高,為11.6條,與另外2種種植密度的單株萌條數(shù)及穗條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同時,從表1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的單株萌條數(shù)是單株穗條量的3倍左右,較多的萌條數(shù)能夠獲得較多的穗條量。
表1 不同種植密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穗條量及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numbers per plant sprouting, production of cuttings,rooting rate, rooting numbers and rooting length
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20 cm×20 cm種植密度的扦插生根率、生根數(shù)及根長最高,分別為69.72%、3.4條、2.59 cm,與另外2種種植密度的扦插生根率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shù)及根長3個指標對不同種植密度的效果進行優(yōu)劣排序為20 cm×20 cm>50 cm×50 cm>30 cm×30 cm。
從表2可以看出:修剪高度30、40 cm時的單株萌條數(shù)和單株穗條量與修剪高度10、20 cm的差異水平顯著,修剪高度40 cm為最好,其單株萌條數(shù)和單株穗條量分別為33.3條和10.1條。同時,從表2中也可以看出,不同修剪高度的單株萌條數(shù)是單株穗條量的3倍左右,較多的萌條數(shù)能夠獲得較多的穗條量,這一結果與不同種植密度的相同。
表2 不同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穗條量及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cutting heights on numbers per plant sprouting, production of cuttings,rooting rate, rooting numbers and rooting length
從表2可以看出:修剪高度為10 cm時的扦插生根根長還算可以之外,其扦插生根率及生根數(shù)均較差。修剪高度為30 cm和40 cm的扦插生根率及根數(shù)均較好,它們之間沒有差異,只是根長有差異。但從圃地管理的操作難易程度來說,修剪高度為30 cm為最好。
通過對不同種植密度、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單株穗條量及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多重比較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20 cm× 20 cm的種植密度、30 cm 的修剪高度,其扦插生根率最高;50 cm×50 cm的種植密度、40 cm的修剪高度,其單株萌條數(shù)、單株穗條量及根長均最高;20 cm×20 cm的種植密度、20 cm的修剪高度,根數(shù)最多。從穗條量來看,50 cm×50 cm的種植密度、40 cm的修剪高度處理最優(yōu);從扦插效果來看,20 cm×20 cm的種植密度,20 、30 cm的修剪高度處理均優(yōu)于其他處理。
根據(jù)不同種植密度、不同修剪高度下的單株穗條量、扦插生根率,計算了平均每hm2采穗圃能夠獲得的穗條數(shù)及扦插苗木數(shù)量,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盡管50 cm×50 cm種植密度、40 cm修剪高度的單株穗條量最高,但由于平均每hm2種植的株數(shù)較少,其獲得的穗條總量及扦插苗數(shù)均一般;而20 cm×20 cm種植密度、10 cm修剪高度的單株穗條量雖然不高,但由于其種植密度大,平均每hm2種植的株數(shù)多,能夠獲得的穗條總量卻最高,為103.20萬條,獲得的扦插苗木數(shù)量為73.385 5萬株,位于第二;20 cm×20 cm種植密度、30 cm修剪高度,平均每hm2獲得的穗條總量第二,為97.20萬條,但由于其扦插生根率最高,獲得的扦插苗木數(shù)量為第一,為73.444 3萬株。
表3 不同種植密度、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穗條量及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多重比較Table 3 Multiple comparison of between different cutting height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on numbers per plant sprouting, production of cuttings, rooting rate, rooting numbers and rooting length
表4 不同種植密度、修剪高度平均每hm2可獲得穗條數(shù)及扦插苗數(shù)Table 4 Available mean cuttings and cutting seedlings per 0.667 hm2 with different cutting height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3.1.1 不同種植密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及穗條量的影響
50 cm×50 cm種植密度的單株萌條數(shù)高達31.2條,單株穗條量也最高,為11.6條,與另外2種種植密度的單株萌條數(shù)及穗條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3.1.2 不同種植密度對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影響
20 cm×20 cm種植密度的扦插生根率、生根數(shù)及根長最高,分別為69.72%、3.4條、2.59 cm,與另外2種種植密度的扦插生根率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3.1.3 不同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及穗條量的影響
修剪高度30、40 cm時的單株萌條數(shù)和穗條量與修剪高度10、20 cm的差異水平顯著,修剪高度40 cm為最好,其單株萌條數(shù)和穗條量分別為33.3條和10.1條。
3.1.4 不同修剪高度對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影響
修剪高度30 cm和40 cm的扦插生根率及根數(shù)均較好,它們之間沒有差異,只是根長有差異。但從圃地管理的操作難易程度來說,修剪高度30 cm為最好。
3.1.5 不同種植密度、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
穗條量及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多重比較
從穗條量來看,50 cm×50 cm的種植密度、40 cm的修剪高度處理最優(yōu);從扦插效果來看,20 cm×20 cm的種植密度,20、30 cm的修剪高度處理均優(yōu)于其他處理。
3.1.6 不同種植密度、修剪高度,平均每hm2可獲得穗條數(shù)及扦插苗數(shù)比較
20 cm×20 cm種植密度、30 cm修剪高度,平均每hm2獲得的穗條總量第二,為97.20萬條,但由于其扦插生根率最高,獲得的扦插苗木數(shù)量為第一,為73.444 3萬株。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大葉相思營建采穗圃的最佳種植模式為:20 cm×20 cm的種植密度、30 cm的修剪高度。
3.2.1 不同種植密度及修剪高度對單株萌條數(shù)及穗條量的影響
不管是不同種植密度還是不同修剪高度,單株萌條數(shù)與穗條量之間具有一定的相應比例,即3∶1左右,也就是說3個萌條中才有1個達到穗條的質量。因此,要想獲得更多的穗條,必須要通過獲得更多的萌條才能得以實現(xiàn)。種植密度低的植株由于能夠獲得更多的光照及水肥,因此其萌條數(shù)及穗條量也更多;但可能由于萌芽時間的差異,或者是水肥不夠,造成穗條量遠遠低于萌條數(shù)。
3.2.2 不同種植密度對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影響
不同種植密度對扦插生根率、根數(shù)及根長的優(yōu)劣排序為20 cm×20 cm>50 cm×50 cm>30 cm×30 cm。可能的原因:種植密度為20 cm×20 cm時,植株之間的生長已經(jīng)受到光照和水肥競爭的影響,由于種植密度高,植株能夠獲得的光照及水肥較少,其萌條相對較嫩,木質化程度較低,因此,其扦插生根率較高。而種植密度為30 cm×30 cm、50 cm×50 cm時,其扦插生根率差異不顯著,植株之間的生長受光照和水肥的影響不大,較低種植密度的植株由于能夠獲得更多的光照和水肥,其萌條相對較老,木質化程度較高,因此,其扦插生根率較低。這與扦插時采的穗條要求是半木質化的相一致。
3.2.3 不同種植密度、修剪高度,平均每hm2可獲得穗條數(shù)及扦插苗數(shù)比較
營建采穗圃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足夠多的穗條以用于扦插苗木的生產(chǎn),穗條的產(chǎn)量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獲得更多的扦插苗木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因此,根據(jù)不同種植密度、不同修剪高度下的單株穗條量、扦插生根率,計算了平均每hm2采穗圃能夠獲得的穗條數(shù)及扦插苗木數(shù)量。20 cm×20 cm種植密度、30 cm修剪高度,由于平均每hm2的種植株數(shù)多,獲得的穗條總量第二,為97.20萬條,由于其扦插生根率最高,獲得的扦插苗木數(shù)量為第一,為73.444 3萬株,為采穗圃營建的最佳模式。
[1] Turnbull J W, Martensz P N, Hall N. Notes on lesser-known Australian trees and shrubs with potential for fuelwood and agroforestry [A]// Turnbull J W. Multipurpose Australian trees and shrubs: lesser-known species for fuelwood and agroforestry[C]. Canberra: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86: 81-313.
[2] 潘志剛,游應天.中國外來樹種引種栽培[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78-406.
[3] 黃世能,鄭海水.不同伐樁高度和林分密度對大葉相思萌芽更新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研究,1992,5(5):611-615.
[4] 蔡 玲,王以紅,吳幼媚,等.五種相思樹組織培養(yǎng)研究[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3,32(1): 24-26.
[5] 孫敬爽,鄭紅娟,賈桂霞,等.不同基質、生長調節(jié)劑、插穗規(guī)格和代謝調節(jié)劑對‘藍星’扦插生根的影響[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8,30(1):67-73.
[6] 曾松青,周土生,黃 禎,等.紅豆杉扦插育苗試驗[J]. 經(jīng)濟林研究,2007,25(2):52-55
[7] 張春桃,胡希軍,羅雪梅,等.櫸樹的扦插繁殖技術[J].經(jīng)濟林研究,2011,29(2):108-110
[8] 謝國干,梁淑群,李任珠,等.大葉相思嫩枝扦插育苗試驗[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13(1):37-39.
[9] 劉德朝.直干大葉相思扦插育苗試驗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4,31(2):72-74.
[10] 易 敏,黃烈健,陳祖旭,等. 大葉相思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 33(1):84-89.
[11] 易 敏,黃烈健,陳祖旭,等. 馬占相思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 林業(yè)科學研究.2010,23(6): 910-913.
[12] 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統(tǒng)計分析(第3版)[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3.185-266.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mowing height on cutting output and rooting rate of Acacia auriculiformis in cutting orchard
HUANG Lie-jian, YI M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ina)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cutting heights of Acacia auriculiformi in the cutting orchard on the numbers per plant sprouting, production of cuttings, rooting rate, rooting numbers and rooting length were investigated, and based on the datum,the average cuttings yield and numbers of cuttings per 0.667 hm2were calculat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model for cutting orchard was: planting density 20 cm ×20 cm, cutting height 30 cm. Th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cutting seedlings through building a set of optimal cultivation pattern of cutting orchard.
Acacia auriculiformis; cutting orchard; planting density; cutting height; cutting output; rooting rate
S722
A
1673-923X(2013)08-0010-04
2013-01-22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D01B0402)
黃烈?。?971-),男,湖北宣恩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林木遺傳育種與森林培育,主要從事相思育種研究;E-mail: 13802987948@163.com
[本文編校:文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