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懷宇
玉米喂老鼠的試驗
2012年9月,法國凱恩大學的科學家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稱用美國孟山都公司研制的一種轉基因玉米NK603喂養(yǎng)實驗鼠2年,結果發(fā)現(xiàn)50%到80%的實驗鼠長了腫瘤,而且平均每只長的腫瘤多達3個,而在非喂食NK603的對照組老鼠中,只有30%患病。
文章稱,尤其在雌性實驗鼠中,幼鼠夭折和患病的比例特別高,死亡率為對照組的2~3倍,喂養(yǎng)了轉基因作物的雌性大鼠更容易長乳腺腫瘤,腦垂體功能更易受到損害,導致其性荷爾蒙的平衡被打破。
而在接受實驗的雄性實驗鼠中,出現(xiàn)的主要健康問題包括肝臟、腎臟和皮膚腫瘤以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嚴重腎病患病率增加了1.3~2.3倍,肉眼可見的腫瘤數為對照組的4倍,同時腎臟功能受到長期的慢性損傷。
質疑者的說法
這一報道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軒然大波,不少公眾對轉基因作物產生了恐慌情緒,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對該項研究結果提出了質疑,一些歐洲國家官員也認為此結論“言之過早”。
劍橋大學的David Spiegelhalter對該項研究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對照組數量太少,沒有合適的統(tǒng)計分析,無法成為有效的證據,并且報道結果尚沒有得到重復驗證,這使得其他業(yè)內人士很難接受這些結論?!?/p>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食品科學名譽教授布魯斯·薩西則認為,這并不是一份單純的科學報告,而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新聞事件。人類和牲畜已經食用了很多年的轉基因谷物,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項研究中提到的死亡率升高或患癌現(xiàn)象。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教授Mark Tester也對此項研究結果表示懷疑,稱轉基因技術在北美被用于食物已經超過10年,人口壽命仍在持續(xù)穩(wěn)定地增長。
與此同時,法國農業(yè)部部長特凡納·勒福爾表示,得出有關結論確實“為時尚早”,但同時表示,實驗使用的玉米主要用作動物飼料,“因此不必過于恐慌”。
而美國孟山都公司并未立即對這項研究作出正式回應。孟山都公司法國發(fā)言人表示,由于需要對研究報告進行評估,嚴肅評論為時過早,但300多篇動物食用研究報告證明,轉基因食物與非轉基因食物同樣安全。
為何憂心忡忡
回溯轉基因的發(fā)展歷史,自從1983年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作物(煙草)誕生起,以轉基因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xiàn)代生物技術開始迅猛發(fā)展,對農業(yè)、醫(yī)藥、食品等領域均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為解決人口膨脹危機、糧食緊缺問題、資源緊張問題及能源危機等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尤其是在農業(yè)領域,轉基因技術依靠其自身優(yōu)勢,在短短30年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在很長時間內,轉基因食品因其極好的對抗惡劣環(huán)境的特性,極強的土地利用率,高產量,反季節(jié)性,多種元素的復合營養(yǎng)價值甚至口味,以及其高科技、壟斷性的特征,帶動了全球巨大的經濟效益鏈條,并高速運轉著。
既然轉基因產品有如上種種優(yōu)點,為什么社會各界還對其憂心忡忡呢?
在轉基因生物的研發(fā)過程中,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是最常見的方式,隨著目的基因的表達而引起生物體性狀的改變,產生自然界原本沒有的“新”物種。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都是在自然選擇的條件下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而形成的,而轉基因技術實現(xiàn)了人為的選擇,各種高產、耐蟲、耐藥的糧食作物相繼出現(xiàn),它們的出現(xiàn)打破了自然平衡,更打破了各種生物之間的生殖隔離。每種生物的基因組都具有其整體性與排他性,但是被人為導入的各種外源性基因破壞了這種整體性?;蚪M的改變直接導致了其下游的基因轉錄、翻譯等步驟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蛋白質組的構成。
目前的技術雖然可以很好地控制基因的導入,但是對于基因的表達、轉錄、翻譯及相關蛋白質的構成、折疊等關鍵步驟還難以做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在獲得所需性狀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如轉基因Bt-176玉米原本作為一種抗蟲玉米推廣,但由于其外源性抗蟲基因的表達而導致了Bt毒素的積累,最終導致大批以該玉米為飼料的奶牛死亡。
以上對于蛋白質組的影響僅僅是一個方面,轉基因生物推廣的同時也將污染傳統(tǒng)作物、破壞生物鏈的完整乃至對整個自然環(huán)境產生重要的影響。美國媒體曾報道發(fā)現(xiàn)有兩種轉基因玉米的種植會傷害蝴蝶生存,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的威脅程度已經超出可接受的水平。阿根廷轉基因大豆的推廣導致當地原始品種大豆無法種植,高劑量農藥使得其他糧食作物無法生產,進而導致大面積土地無法耕作。
因此對轉基因產品的擔心絕不僅僅是杞人憂天。
各國政策的態(tài)度
隨著轉基因作物及產品的大面積推廣,關于其安全性的探討愈發(fā)激烈,進而使各國政府的政策取向產生了很大的不同。
美國作為轉基因作物的先行者,正在逐步改變其寬松的轉基因政策,“農業(yè)恐怖主義”概念的提出更是直接將轉基因技術當做主要攻擊手段來進行防范。
歐盟更是早在10年前便制定了一整套從轉基因微生物、轉基因食品到飼料等各個領域的管理法規(guī),并從可追溯性、標簽規(guī)范、與傳統(tǒng)作物共存等方面加強管理,避免對人類健康及環(huán)境的潛在危害。
俄羅斯對轉基因作物則采取了更為嚴格的態(tài)度,目前尚未批準任何轉基因作物的商業(yè)化種植,同時頒布法規(guī),嚴格控制各種轉基因作物在俄羅斯境內銷售。
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的同時,如何讓我們的生活不完全受制于技術則更應該引起關注。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人類的操控能力已經由宏觀的機器轉向對微觀的蛋白分子進行表達控制。自然界基因的進化由于轉基因技術的發(fā)展而飛躍式前進。
如果沒有轉基因技術,自然界也會制造出轉基因生物,只不過這個過程要跨越億萬年,要經歷時間和環(huán)境的檢驗。層出不窮的轉基因食物提供了不被蟲咬、耐受風寒、容易保存的非自然產品,但是,人類在滿足于轉基因產品的優(yōu)良品質的同時,可能也要為新物種潛在的危害付出代價。
(蔣 芃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12年第48期,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