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毅然
1955年,無論從“學蘇聯(lián)”、軍隊建設正規(guī)化,還是對開國將領的“論功行賞”,都需要實行軍銜制。但從最初的紅軍到后來的八路軍、解放軍,我軍一直強調(diào)“官兵平等”,這回帥、將、校、尉一級級評起來,不僅在服裝上直接顯示銜級,和工資收入掛鉤,更關系到“對革命的貢獻”等要緊軟件。這件事實在很棘手,既要實行軍銜制,又要平穩(wěn)推進,很考驗中央的領導水平。
1955年1月,中央軍委發(fā)布《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向軍界發(fā)出“評銜”信息。中央軍委干部部召開全軍“軍銜獎勵工作會議”,交代評銜中的掌握標準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等具體事宜。2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向全國宣布即將“評銜”。中央軍委要求年底前完成這項工作。
中央軍委規(guī)定,各軍兵種只評少將以下的校尉級軍銜,少將以上由中央軍委直接掌握。程序規(guī)定先由個人自報銜級,然后由中央軍委平衡審定。
評銜工作開始后,果然引起全軍上下關注,雖然當時軍隊干部“階級覺悟”較高,不好意思要地位、爭級別,但畢竟評低了面子上不好看,心里也失衡。許光達比較謙和,報了上將,皮定均報了少將,據(jù)說許世友報了大將……還有人甚至哭鼻子,毛澤東詩曰:“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評銜時?!?/p>
最后,綜合平衡,評出十大元帥、十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802名少將。過程中有一些波瀾,總體還平穩(wěn),未鬧出太大動靜。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將級以上軍官授銜典禮,10月1日起正式實行軍銜制。
原來,軍銜評定工作最初設計時就根據(jù)整體情況,先制定幾條硬性規(guī)定,以便參加評銜的軍官們?nèi)巳恕皡⒄兆远ā?,先在心里打打“譜”,不要心理預期與最后的定銜相差太大。元帥乃最高級別,全黨全軍公認,牽涉人數(shù)不多,爭議不大。麻煩的是大將以下,誰上誰下,人數(shù)多,牽涉面大。因此,中央軍委規(guī)定較細,防患未然。具體杠杠如下:大將必須紅軍時期擔任軍級以上職務、上將必須紅軍時期擔任師級以上職務、中將必須紅軍時期擔任團級以上職務、少將必須紅軍時期擔任營級以上職務。
但也不絕對按上述杠杠來,有一定的靈活性。許世友曾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軍長,戰(zhàn)功不小,自報大將亦合“規(guī)格”,但經(jīng)“綜合平衡”降為上將。粟裕紅軍時期最高職務為中央蘇區(qū)紅四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可上可下的“紅軍時期軍級”,但因在解放戰(zhàn)爭中戰(zhàn)功卓著——七戰(zhàn)七捷、孟良崮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按絕對戰(zhàn)功,粟裕應列元帥,但粟裕入黨時間較晚(1927年6月),軍內(nèi)資歷相對較淺,只好委屈他為第一大將。張愛萍紅軍時期最高職務是師政治部主任,最終被授予上將軍銜。
“皮有功,少升中”(鐫刻于皮定均墓),是毛澤東為36歲的皮定均評銜時作出的著名批語。皮定均自報少將,毛澤東擢為中將。許光達報上將,擢升大將。不少“紅小鬼”出身的將軍還不到40歲,如今營團干部的年齡。如肖華上將39歲,劉震上將、陳錫聯(lián)上將40歲,江騰蛟少將36歲。
有6位謙虛讓銜。初評后感覺高了,主動要求“走低”。徐向前、羅榮桓要求不授元帥;徐海東、許光達要求不授大將;徐立清要求不授上將;孫毅要求不授中將。最后,中央軍委只降了徐立清一人,由上將降至中將。徐立清曾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1949年任解放軍第一兵團政委,無論按紅軍時期職級還是現(xiàn)任正兵團級,他都夠評上將的資格。但他時任中央軍委總干部部副部長,負責這次軍銜評定工作。周恩來做他的工作,要他接受“組織決定”,接受上將軍銜。徐立清反過來做周恩來的工作:有些人“鬧銜”,兩眼只盯著干部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這些人的工作。周恩來同意了徐立清的降銜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