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剛
只有認識到權力是公共的,做到用權不為己,用權不為私,用權不失控,時刻對手中的權力存有敬畏之心,才會領略到當官難與不難的真諦。
大凡是個官員,看了不久前發(fā)生在泰州的官員下跪求饒事件,心里多少也不是個滋味。這個過去或為其所累或為其所惑的杯觥交錯,如今卻成了為官者丟了臉面、丟了烏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記得多年前采訪一位縣長時,他對我“訴苦”:“我們這些縣里的主官看似風光,實則是坐在風口浪尖,稍有不慎,就有翻船的危險。”我的理解是,官員的權力太大,面臨的誘惑太多,若把持不住,則會墜入萬劫不復的腐敗深淵。
這兩年在基層采訪時又常聽到一些官員“訴苦”:“如今的官太難當,既要發(fā)展經(jīng)濟,又要維持穩(wěn)定,更要慎對‘三公’消費,你說不清哪里或哪件事是火山口,一旦噴發(fā),輕則處分,重則身敗名裂。”我的理解是,面對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壓力,對官員的約束性越來越強,要求越來越具體,考核指標越來越細,標準越來越嚴;同時對官員的素質與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如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重大項目的科學決策能力等,使官員自我適應難度加大。
同樣是“訴苦”,但內(nèi)容大不一樣。前者所處發(fā)展要素快速集聚期,在社會資源分配過程中,官員面臨眾多的誘惑,一些官員常常處于利益誘惑和高壓反腐的冒險博弈中,但只要不觸及腐敗的高壓線,就穩(wěn)坐太平官;后者所處社會轉型期,問責制度、群眾信訪、維穩(wěn)工作等,給官員提出新的挑戰(zhàn),再加上新聞媒體的發(fā)達,網(wǎng)絡監(jiān)督的興起,使得官員不得不面臨公眾的審視,很多情況下,官員只要一言不慎,就可能會丟掉“烏紗帽”。
其實,當官的難與不難就在于如何對待權力和如何用好權力。
前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尼·雷日科夫曾引用過這樣一句話:當權力成為一種負擔,它就會穩(wěn)于泰山;而當權力成為一種享受時,那么一切也就完了。
有道是,官員的權力與責任分不開。如果只享受權力與利益,而不對社會和大眾負責,那就是尸位素餐,就是瀆職犯罪??上缃裼猩贁?shù)人熱衷于當官,但并非沖著官員的責任與義務,而多半是奔著享受與待遇去的。而且實踐中又缺少嚴格與嚴肅的責任追究,使得不少官員的權力與利益非常明確,而責任與義務卻相對模糊。這就使得一些官當?shù)幂p輕松松,舒舒服服,優(yōu)哉游哉。
從某種意義上說,感覺官越來越“難”當,前提就已經(jīng)錯了,那就是官員們在思想上已經(jīng)把自己放在了高民一等的位置,把官位簡單等同于權力,忽視了官位所包含的義務和責任。一名官員,如果不把自己當成與眾不同、高人一等的官,如果一切都按照法律規(guī)章辦事,把公權用在公事上,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在為人民服務上,就不應當有什么畏難的感覺。即使遇到暫時的困難、難以處理的問題和比較尖銳的矛盾,那也只會有工作壓力大、工作難度大的感覺,而不是官越來越“難”當?shù)母惺堋?/p>
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曾說:現(xiàn)在做官都難,這個難恐怕是有普遍性的,之所以“做官都難”,是因為中國官員當下身處變革時期,既有發(fā)展的任務,也有穩(wěn)定的任務。因此,“難”是客觀存在,關鍵是主觀如何對待,要解決“難”的問題,是一個主觀對客觀的過程。如果你覺得“難”害怕“難”,那永遠是“難”,如果在每個“難”的背后,你都會為之攻堅克“難”,后面就會有一個新的天地。如果有領導班子與廣大干部群眾的大力支持,覺得有“難”也不“難”。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zhí)政以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夙夜在公”、“約法三章”、“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等約束性字眼頻頻見諸媒體。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對官員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認識到權力是公共的,做到用權不為己,用權不為私,用權不失控,時刻對手中的權力存有敬畏之心,才會領略到當官難與不難的真諦。
由是觀之,“當官難”現(xiàn)象并非壞事。從制度性約束而生發(fā)的感嘆聲中,看到的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