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雨
古遠。蒼涼。靜穆。悲壯。風(fēng)干。鋒利。粗礫。殘斷……廢墟在一抹詩歌殘陽的照射下,產(chǎn)生悲壯之美。段光安為我們勾勒出獨有北中國詩歌審美的空間。
像米勒筆下的拾穗人,段光安的“高粱茬兒”、“收割后的土地”彌漫著濃重落日余暉的氣氛。更加光禿、干旱直至焦黑。這是一種焦灼。殘陽即將離去,而又在詩人心中永恒的焦慮,隱約有一種梵高向日葵的火辣與鋒利。
靜穆
收割后的高粱地
干癟的根
支撐著殘缺的身軀
在凜冽的風(fēng)中
站立
鋒利的梗
沒有淚
執(zhí)著地望著
大雁遠去的天際
——《高粱茬兒》
這首開篇之作,基本奠定段光安詩歌的風(fēng)格。詩壇少見的一種凜冽、風(fēng)悲之聲的美。糧食已經(jīng)走遠,茬兒作為在大地上存留的間隙被詩人捕捉、定格。這是莊稼的廢墟。在這首短詩里,詞語之簡潔之干凈,令人驚心,但動詞和名詞卻又充滿豐富的表情,整首詩可聽到風(fēng)聲、遠去的收割聲、雁鳴,看到無聲的淚在地上、天間打轉(zhuǎn),意境濃縮而最后又被大雁拉遠開闊。
正如第二首詩《拉拉蔓》所說的,“有一種精神難以觸摸”。段詩有意制造一種悲劇氛圍、典型場景。這種具有震撼力的情結(jié)使其詩特質(zhì)凸現(xiàn),傲然不群。
光禿的樹干,雖被鋸去枝葉、截去四肢,但一聲不吭,樹液含淚不肯滴下。只要體內(nèi)還有淚,就不是終結(jié),就有新的枝葉在根系的深處的萌生。《光禿的樹干》寫出一種硬漢的形象,刪繁就簡,露出偉岸身軀。
流火的是傷口,干旱的是人心。“樁/在冰冷的水底傾聽世紀之夢/半截身子陷在泥里/支撐著橋梁/冷寞/像四十歲的漢子/偶爾昂起頭來審視遠方/浪一次又一次打來/腿抽著筋/仍堅守在那個地方”《樁》。詩歌是有所負重的,悲劇是因為有堅守和承擔(dān)才誕生的。這是一種堅硬。
他的詩歌質(zhì)地有沙石般的硬度——拒絕完美,要的是一種石頭斷裂出來的紋路。詩歌似乎沿此寫下去,就寫到絕壁。作者筆一轉(zhuǎn),露出他無情未必真丈夫的情態(tài)。日頭一掐就到了夕陽,大寫一下,就掩住傷口。
在深山
獨坐
欣賞落日潑墨
墨汁濺滿無際的山谷
悄悄抹去了我
此刻
我的眼睛
是閃爍的星座
——《山中落日》
此時作者先遁跡。處于落日寫詩寫我的境地。最終詩人在黑暗中蘇醒、復(fù)活,眼睛成為星座。這幾句之中便寫出了詩人主體意識歸隱到復(fù)現(xiàn)的過程,天衣無縫。像一次重生,復(fù)現(xiàn)的當遠不是自己。
“一個陌生的面孔自水中浮起/躁動的腳步充滿耳際/定神看時/只有自己”《溪邊》。潛意識之中,詩人已分身,若堅硬也堅硬如水似冰。
雪厚厚的
平平的
不管前人走沒走過
咔、咔、咔
踏上自己的腳印
一種快樂從腳底涌上來
它是白色的
——《初雪》
一連三首寫雪的詩,都是作者潛意識之中的覆蓋和角色的游移,為下面一首詩的到來做準備。
在瀚海石礫中
我偶然發(fā)現(xiàn)一株苜蓿
幾朵瘦弱的紫花
幾片綠葉
它探出頭來看看
哪怕只看一眼世界
在它纖細的根部
石頭裂紋破碎
我未聽到喀嚓喀嚓的聲音
卻感到生命沖擊石頭的力
——《我偶然發(fā)現(xiàn)一株苜?!?/p>
直此,我們才看到段光安悲劇之詩的主角是一些張揚生命之力的苜蓿之類的小植物、小動物。正如他在詩中所說的“一個永恒的希望歷歷在目”。
“與命運角逐的石碾退役了”,“石階刻滿咒語/往昔/猶如沉默的石像站立/頃刻間/冷漠的靈魂向我圍集”(《記憶之樹》)。干冷的石頭、荒漠、黑洞等等意象在云集,而切入石頭的諸般小動植物也在集合,它們魚貫而出。
“烏鴉這黑色的使者/以獨有的方式詮釋日落/枯草蕭蕭而立/在低聲喘息或者私語/那是生命萌動的聲音/淹沒了各種語言/云杉倒下腐爛再重組生命”(《荒野黃昏》)
“夏日正午蚱蟬寒蟬蟪蛄/構(gòu)成四重奏……啄木鳥的木琴不時插入/畫眉一段急奏如思如慕/蟈蟈兒瀟灑彈撥吉他/松鼠輕快地擊著松子的手鼓/水蛭敲葉子的多變節(jié)奏/蚯蚓發(fā)出一組組微弱的斷音符/蟬統(tǒng)領(lǐng)巨大的樂隊/洋洋灑灑演出/蜘蛛網(wǎng)、年輪、蜂房狀的交響/整體平衡曠遠持久”(《蟬未完成的交響曲》)。
蜣螂。蟹蛛。螳螂。鷹。雨夜老馬。羔羊。牛?!@些生命的樂隊似乎發(fā)出和命運沖撞的強音,只是各自承受各自的命運。
命運不可改變。悲劇的還有一頭殘狼。逃出動物園命運籠罩的境地又能怎樣?一頭殘狼。作者再次進入自己的荒涼、夢的碎片和傷感。
一切似乎不過是“痛苦的豬無奈地思考/幸福的豬愉快地舞蹈”,讓詩人失眠。但是石頭總是要穿越的。一個人的沙漠、瀚海撲面而來。
石頭在黃昏的沉默中沉默
烏鴉降落啄食石頭的夢
我穿石而行
走入歷史的峽谷
思想總是迂回
迂回成石礅、石碾、石鼓
注視石頭的目光
石頭高舉手臂托起空寂的恐怖
我不敢看無法愈合的傷口
和那血凝成的株株石樹
我是石頭點燃的火苗
而后化作一塊呼吸的石頭
時間即石頭
石頭沉思自己、刺穿自己
在我體內(nèi)生長
與我的根交織在一起
一種存在永恒的存在
昭示著什么又不昭示著什么
——《殘石》
類似這樣的詩篇還有《狂石》、《切入石頭》、《殘碑》、《躁動的碑林》、《殘垣》等,可謂集中為一座碑林了。這組詩相當優(yōu)秀、堅實,而靈動、意味無窮。詩歌的直覺和理性結(jié)合近乎完美。石頭不停變化,松開又閉合,作者穿行又進入作者體內(nèi),比歷史更久遠。它既是廢墟又完好如初。它既是食物又自己燃火將自己焚燒,呼吸自如。
石頭至此已進入詩人的血液之中,像殘陽照入內(nèi)心。作為人,“秋來得那么急/草籽遍地/回首的剎那/已長滿胡須”《人啊,人》。
秋日的曠野
只有石碑
召集起眾多零亂的事物
與夕陽、石頭、野草、枯樹
同吟一個樂譜
它與宇宙相互闡釋
相互占卜
而后一點一點傾斜
橫在歷史的入口處
我沿石碑的缺口
尋求進入或被進入
持續(xù)良久
時間在這里停留
永恒地停留
——《秋日石碑》
石碑召集眾多事物,詩歌也像刻在碑上的行行文字,這個鉆子就是詩人心中眷戀的、揮抹不去的一道道夕陽。黑暗的不是字,而是夕陽之后的時空。
詩人段光安作為天津七月詩社的骨干,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多少年堅守對詩歌的熱愛,寫出“遺世獨立”的篇章,令人感動。詩歌不光是石碑還是山峰,一行行的日頭都將落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