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瑜男
【摘要】本文首先從“法”與“變”,“用筆”與“用墨”等方面從理論角度探討董其昌的書法用筆觀,其次結合董其昌的書法實踐,從用筆、結字、章法、用墨等方面探討董其昌書法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董其昌;書法;筆;墨
明代是文人畫及其理論的成熟期,也是書法藝術平穩(wěn)沉滯的時期,作為藝術家,董其昌在他的作品中實現(xiàn)了他的哲學頓悟,作為思想家,他又竭誠以一種統(tǒng)一多樣的美學眼光給其書畫帶來影響。
董其昌的書法藝術繼承了二王、米芾和趙孟頫的筆法,實現(xiàn)了南宗“柔淡”的筆墨風格,他曾經(jīng)臨習和探究過的古代著名書帖至少幾十種,在《容臺別集》中記述到:“余十七歲學書,二十二學畫”,初師嚴平原《多寶塔碑》,又該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魏書,遂訪《黃庭經(jīng)》以及鐘元?!缎颈怼?、《力命帖》,還有王羲之《蘭亭》,《官奴》以及蘇軾、米芾的許多尺帖和片牘等,在臨習和探究過程中,董其昌的書法藝術趨于成熟,經(jīng)過“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終若印空”三個階段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tǒng)一,由“頓悟”方式所展示出來的“神理”、“神氣”、“神采”、“神情”的把握也在更高的層面上處于一種恍惚離合的情態(tài)之中,在“終若印空”的境界狀態(tài)下,藝術家與古人的關系已經(jīng)完全倒過來:不再是藝術家對古人作品內(nèi)在“”神理、“神氣”、“神采”、“神情”的企慕和追求,而是將其消融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活動和由此產(chǎn)生出來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之中,這既凝結著晉、唐、宋諸大家的藝術精華,同時又將這些精華熔鑄于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使藝術家自身的內(nèi)在個性和精神充分展現(xiàn)出來。
1淺析“法”與“變”
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或日:意不勝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為書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然趙子昂則矯宋之弊,雖意不用矣,此必宋人所祠,蓋為法所轉也。晉、宋人書,但以風流勝,不為無法,而妙處不在法。至唐人始以法為蹊徑,而盡太極矣。
不難看出,董其昌對“法”的理解有兩層含義。一特指唐代書法藝術的“法”,實質(zhì)是指唐代書法的藝術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唐代“楷書”上。正如張懷關于“楷書”所述的那樣:“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唐代楷書的藝術風格特征就是在結構上和用筆上十分注意法視、法度、勻整而缺少變化。二是指晉以來各個朝代的書法藝術的風格總和,比如董其昌所說的“右軍法”、“柳法”、“顏常山法”等,這表明有各個書法家所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面貌和書體都可以用一個“法”字的概念加以概括,這表明他們都屬于“風格”這一總體范疇。
相對于“法”的概念,董其昌提出“變”的概念,“變”是在“法”的基礎上而變的,他比較推崇柳書之“法”,因為“柳城懸書,極力變右軍法”。而且更因為“自學柳城懸,方悟用筆古淡處,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趣右軍”,他還說:“每余為晉書無門,唐書無態(tài),學唐乃能人晉”。顯然,董其昌認為只有“柳法”才能由此追溯并達到右軍“古淡”的境界,只有通過唐書之“法”才能追溯并達到晉書之“韻”的境界。為了達到晉書“古淡”和“韻”的境界是不能繞過唐書之法而直接趨之的?!白兎ā笔撬囆g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從主觀上變革古人之“法”,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才有可能在藝術史上與古人平分秋色,交相輝映,相反,拘泥于古法,而不能求“變”,則會淪為“書奴”。在古代書家中,除“二王”外,他所推崇的是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和米芾,尤于顏、楊、米更加傾慕。他是想把晉人書法中的風流,唐人書法中的法度規(guī)矩和宋人書法中的意氣風發(fā)融為一爐,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書法新風格。在和趙孟頫的比較中,他發(fā)現(xiàn)趙孟頻非師古功夫不深,也不是才華不足,而是為古人法度所束縛,滅沒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據(jù)此可以看出董其昌提出的“法”與“變”,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待傳統(tǒng)既要繼承又要創(chuàng)新的觀點。
2淺析“用筆”與“用墨”
沒有筆的運用,根本談不上字體結構的形成和書法態(tài)勢的營造,更談不上書法藝術風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董其昌認為用筆之法“此正書家緊要關津”。如果“不知轉筆、放筆,書必不詣極”。在運筆過程中,藝術家不應該被“本身”所驅使,而應該使“筆”被藝術家所主宰,則可以使運筆的“一轉一束”都保持著“精神相挽處”。
書法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董其昌特別強調(diào)藝術家精神在運筆過程中(提、起、轉、結)的主宰作用,反對忽略和削弱精神作用而信筆涂鴉,所謂“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發(fā)死先”。然而,強調(diào)精神的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精神本身可以毫無節(jié)制地從書法形式中流溢出來,而是要使運筆的整個過程處于精神的微妙控制下。
正如“用筆”必須抑制和沖淡“觚棱”、“棱痕”的怒筆從而呈現(xiàn)出“圓熟”、“虛和”的面貌一樣,“用墨”則必須避免和杜絕“枯燥”、“裱肥”的“惡道”出現(xiàn),從而以“秀潤”的墨色展示出來,他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坝媚毷褂袧?,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則大惡道矣”。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藝術超越趙孟頫和文征明之處,正在于一種秀潤之氣和古雅的特色,這主要從其作品的墨色中反映出來。
3淺析書法藝術特色
董其昌在書法藝術上,由于他識見高遠,立意高邁,又能涵詠經(jīng)史以明理,潛心佛經(jīng)以參機,故其書法有蘊籍純正之余風,幽姿秀色,溢出腕指間。其書法藝術大致可用“淡”、“雅”、“清”、“秀”四個字來概括,是典型的以妍美見長的南派書風,擅盡江南風流之美。
用筆上,他汲取了虞世南的圓潤、顏真卿的筋骨、米芾的清勁,二王的飄逸,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嫵媚之內(nèi),點拂波捺之間,使轉運行之際,若不用力而力在其中,若不經(jīng)意而意在法中,往往有書不盡筆、筆不盡意之態(tài)。至晚年,他在筆法上益趨純熟,完全達到了“心手相忘”、“全以神韻”的境界,在用筆上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與他的刻苦磨礪分不開。
結字上,他不矜奇炫異,故作狂態(tài),而力求寓險絕于純正之中,含姿態(tài)于端莊之內(nèi)。字體本于筆法,結構生于筆勢,發(fā)筆時鋒芒微露,收筆時勁氣內(nèi)斂,善用牽絲,血脈貫注,來去分明,不著一點色相,不沾一毫習氣,古淡天真,平和自然,這是一種極高的境界。他一生中追求的是蕭散不羈、平淡自然的審美理想。他看重臨摹古人,貴在神韻,但在結體上又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從而表現(xiàn)出他清勁艷俗的書風。
章法上,他領悟到楊凝式“韭花帖”的布局方法,從高處落墨,以遠處養(yǎng)勢,字距和行距疏朗清曠,但疏而不散,曠而不空,整幅字勢,揮灑自如,給人以一種神采茂密之感,從而形成了蕭散簡遠的特點。
用墨上,更有特色,他善用渴筆,喜用淡墨。所謂“渴筆”,即枯中有潤,有“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之韻。董其昌作書時,隨意所適,懸鋒飄落之際,墨之濃淡一任自然,蒼潤浮澀,尤見神采;其書筆韻清逸,精華蘊籍,蒼而彌秀,枯而愈腴。
觀董其昌的書法,如飲佳釀美酒,意味醇厚,回味無窮,追求一種蕭散不羈,自然平淡、天真浪漫的意趣是董其昌的主要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容臺別集》卷二《書品》.
[2]《畫禪室隨筆評法書》.
[3]季伏昆,《中國書法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p55.
[4]《容臺別集》卷二《書品》.
[5]《容臺別集》卷四《書品》.
[6]《書畫鑒影》卷二十二《行書軸》.
[7]《容臺別集》卷四《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