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王謙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藥用真菌研究所,保定,071002)
雞腿菇(Coprinus comatus),學名毛頭鬼傘[1],又名雞腿蘑、刺蘑菇,其子實體蛋白質含量高,營養(yǎng)豐富[2],是一種食、藥兼用的食用菌,是集天然、營養(yǎng)、保健為一體的16種珍稀食用菌之一[3],因此被廣泛種植。近年來,金福菇在我國的許多地區(qū)已被廣泛栽培,我國北方金福菇栽培基質主要以棉籽皮為主。金福菇屬于珍稀類食用菌,其生物轉化率低,因此金福菇菌糠中還剩余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可以利用。為了資源化開發(fā)金福菇菌糠,筆者以金福菇菌糠為主要基質栽培雞腿菇,篩選雞腿菇栽培基質的最優(yōu)配方。
雞腿菇(Coprinus comatus)菌株,河北大學食藥用真菌研究所保藏菌種;使用前活化過夜,在PDA培養(yǎng)基上傳代3次。
PDA培養(yǎng)基:15%馬鈴薯,5%麩皮,2%葡萄糖,2%瓊脂,水1 000mL。
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99%麥粒,1%石灰。
栽培培養(yǎng)基配方如下:a.金福菇菌糠88%;b.金福菇菌糠78%,棉籽殼10%;c.金福菇菌糠68%,棉籽殼20%;d.金福菇菌糠58%,棉籽殼30%;e.棉籽殼88%。所有配方均添加10%麩皮,2%石灰,料水比 1∶1.2。
①栽培培養(yǎng)基配方篩選 按栽培培養(yǎng)基配方稱其質量后,按料水比1∶1.2將水加入干料中,充分混勻、燜堆,待培養(yǎng)基質充分吸水后分別等量裝入試管,高壓滅菌2 h。從長勢較好的雞腿菇菌株中取等粒大小接種于培養(yǎng)基 a、b、c、d、e 中,25℃黑暗培養(yǎng),每組5個重復。待菌絲萌發(fā)長齊后為起點開始劃線,每隔5 d劃1次線,比較雞腿菇菌株在不同配方中菌絲的生長速度、長勢。
②栽培袋制作 培養(yǎng)基的制作方式同①,將雞腿菇菌株接種至原種培養(yǎng)基中,待菌絲長滿瓶后,以5%的接種量分別接種至17 cm×32 cm×0.05 cm栽培袋中,每組配方50袋。將栽培袋放置于空氣濕度為65%左右的培養(yǎng)室內發(fā)菌,待菌絲發(fā)滿袋后移至出菇棚進行覆土出菇管理。
③覆土出菇 從林地地表20 cm以下取得,土中加1%石灰粉噴水拌勻,含水量以手握成團、落地能散為宜[4]。覆土厚度3 cm,經常噴水保持土壤潮濕。現(xiàn)蕾后用噴霧設備將水打成霧狀后噴到空氣中,保持菇棚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早晚各通風1 h,溫度控制在17~23℃,保持有一定的散射光照射。雞腿菇菇體成熟快,成熟后會很快開傘自溶,菌蓋與菌環(huán)未分離或剛剛松動,用手捏菌柄中部有松空的感覺,菌蓋上出現(xiàn)反卷鱗片時及時采收,并計算生物轉化率[5],對比經濟效益[6]。
表1和表2結果表明,雞腿菇菌株在配方c、d、e中菌絲長勢較好;在c中菌絲生長速度最快,在b、d和e中菌絲生長速度較慢,且在c中菌絲生長速度與b、d和e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1 雞腿菇菌株在不同栽培料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速度比較
表2 雞腿菇的出菇情況及生物學效率比較
表2結果表明,在發(fā)菌時間、現(xiàn)蕾時間和采收潮次方面,配方c和d的時間短,采收潮次多。在生物轉化率和經濟效益方面,配方e生物轉化率最高,但經濟效益不明顯;配方c與配方e生物轉化率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但配方c的經濟效益最大。綜合分析結果表明,配方c發(fā)菌時間、現(xiàn)蕾時間最短,采收潮次多,生物轉化率也相對較高,經濟效益明顯,是最合理的配方。
對配方的研究結果表明,金福菇菌糠作為雞腿菇栽培的主要基質,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配方中金福菇菌糠比例的增加,菌絲生長速度有變快的趨勢,因為金福菇菌絲在生長過程中將基質中的部分纖維素和木質素等降解為易被雞腿菇分解利用的營養(yǎng)成分。
[1]蘇朝安,劉德云,鄭巧平,等.保鮮加工處理對雞腿菇營養(yǎng)成分影響的研究[J].食用菌學報,2008,15(1):76-78.
[2]王勝蕊,賈小寧,郭立忠.金針菇菌糠栽培雞腿菇試驗[J].食用菌,2010(6):34-37.
[3]盧翠香,江枝和,翁伯琦.羽葉決明栽培雞腿菇子實體營養(yǎng)價值評價[J].食用菌學報,2008,15(4):77-80.
[4]高淑敏,劉海林.高寒地區(qū)夏季利用金針菇等廢料栽培雞腿菇試驗[J].北方園藝,2010(20):174-175.
[5]王偉科,陸娜,周祖法,等.秀珍菇不同菌株春季栽培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2(20):52-54.
[6]黃海洋,儲鳳麗,周帥,等.不同基質配方栽培茶薪菇對比試驗[J].長江蔬菜,2010(2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