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佳
【摘 要】語言學家索緒爾指出語言符號建立在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中。
【關鍵詞】組合關系;聚合關系;制約因素
0.引言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要數(shù)價值理論和符號理論。其中,“價值”是一個樞紐型的概念,它應承“符號”,以“關系”為載體,借“同一性”,引導出“系統(tǒng)”的核心概念。在費氏的理論里面,價值不等于意義,意義產生于價值。價值是一種關系,一種對比,是系統(tǒng)的產物。索緒爾(1966)指出,“任何一個語言事實都是關系,除關系外,別無他物?!倍@種關系具體到我們的語言系統(tǒng),語言事實中就是語言要素之間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在語言系統(tǒng)中,“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釋義是:語言各項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差別都是在兩個不同的范圍內展開的,每個范圍都會產生出一類價值,這兩個范圍就是“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1.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也叫做句段關系和聯(lián)想關系,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索緒爾已經(jīng)把句段關系和聯(lián)想關系闡述的非常透徹,他首先解釋了句段的概念,他認為“在話語中,各個詞,由于它們是連接在一起的,彼此結成了以語言的線條特征為基礎的關系,排除了同時發(fā)出兩個要素的可能性。這些要素一個挨著一個排列在言語的鏈條上面。這些以長度為支柱的結合可以稱為句段。所以句段總是由兩個或幾個連續(xù)的單位組成的。一個要素在句段中只是由于它跟前一個或后一個,或前后兩個要素相對立才取得它的價值的”。關于聯(lián)想關系的概念,他闡述為在話語之外,各個有某種共同點的詞會在人們的記憶里聯(lián)合起來,構成具有各種關系的集合。它們不是長度為支柱的,他們的所在地是人們的腦子里,我們管它們叫做聯(lián)想關系。句段關系是現(xiàn)場的,它以兩個或幾個在現(xiàn)實的系列中出現(xiàn)的要素為基礎。相反,聯(lián)想關系卻把不在現(xiàn)場的要素聯(lián)合成潛在的記憶系列。
1.1組合關系
組合關系是以符號的線性為基礎的,這些要素一個挨著一個排列在語言的鏈條上面,它涉及到在一定的序列中前后連接的語言要素之間的關系,側重針對語言的基本結構方式而言。換言之,組合關系是指出現(xiàn)在言語中,建立的線性基礎上,排列在言語的線條上面,各個語言單位的橫向關系。從詞匯層面的角度看,橫組合關系就是詞匯的搭配。從語法的角度看,組合順序被理解成一種“結構”,是語言成分的組合排列。作為一個軸,橫組合關系決定哪些單位能結伴,以什么順序結伴,而這個軸是鏈條性的。
1.2聚合關系
聚合關系是通過心理聯(lián)想構成的語言要素的集合,它的特點是沒有確定的順序和數(shù)目。聚合關系在語言體系中可能出現(xiàn)在同一位置上,功能相同的單位之間的垂直關系,也叫縱向關系。從詞匯的角度看,聚合關系是一個“詞匯集”,這個集享有一定的語義特征,集合里面的成員具有共同的搭配模式。從語法的角度看,聚合關系包含的是具有相同語法特征的詞類,該語法特征決定了在橫組合關系中,某個詞或某些詞可以出現(xiàn)在哪些地方。
1.3組合和聚合的對立和聯(lián)系
關于組合聚合之間的對立,從兩者的概念上我們不難看出,組合是出現(xiàn)在言語中的,聚合是出現(xiàn)在語言中的,組合是過程,聚合則是一種系統(tǒng)結構,組合是顯性的,而聚合則是隱性的。組合是各個語言單位的一種橫向的關系,而聚合則是各個功能單位的垂直關系,是一種縱向關系,所以組合是橫向的,聚合是縱向的。組合和聚合之間的聯(lián)系,實際上,組合和聚合關系可以在語言結構的各個層次和各類要素上實現(xiàn)的。正是如此,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這兩種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就變成了語言結構的經(jīng)緯線,也因此才有了索緒爾的經(jīng)典論斷“語言是形式而不是實質”,這句話的意思是,語言是形式關系的總和,而不是實在的物質,而所謂的“關系”就是指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這與“在語言狀態(tài)中,一切都是以關系為基礎的”說法相呼應。
2.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中的制約因素
不同于國內一些語言學家對組合聚合關系的一味的闡釋和描述,王銘玉(1988)在其論文《組合關系的制約因素》和《聚合關系的制約因素》中分別從“構成”以及“運用”的角度對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做了一些突破性的嘗試性分析。首先他從“構成”的角度闡述了組合關系的制約因素,他認為各個要素彼此間在線型排列中的不同關系:鄰接關系、結伴關系以及適應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組合關系能否成立,與這三種關系相對應的,他提出三條組合關系的制約原則:協(xié)調原則、選擇原則和共現(xiàn)原則。然后他從運用的角度對組合關系的制約因素包括詞匯—語法因素、言語習慣因素、上下文因素和修辭因素進行了分析。王銘玉在《聚合關系的制約因素》一文中指出聚合關系的制約原則,同樣是從構成和運用的角度,在構成的角度上看,他認為聚合關系的實質在于語言符號單位的要素有些是相似的,而有些則是相對立的。聚合關系的內在組織能否行成依靠于相似部分,而聚合關系的外在價值能否行成則依靠于對立部分。所以,討論聚合關系的制約就離不開這兩種原則—“相似”原則和“對立”原則。對語言詞義的聚合的研究,王銘玉提出的制約因素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比如對語言中詞義的同義詞和近義詞、等義詞的研究就需要使用“相似性”的原則,而對反義詞的研究就需要使用“對立性原則”。從運用的角度,王銘玉把聚合關系引入到了句子的研究。其中聚合關系的一種典型的體現(xiàn)是同義句,王銘玉王通過對同義句序列的動態(tài)選擇限制發(fā)現(xiàn)了聚合關系在運用中的幾種制約情況。王銘玉提出了四種制約因素。四種制約因素有包括:語義因素,句法因素,修辭因素及交際因素。
3.結語
在國內語言學界,對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這兩種關系作較詳盡閘釋的論著的要數(shù)徐盛桓。徐盛桓(1983)對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理論作了客觀而較全面的闡述:索氏所闡述的組合和聚合關系,對語言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對這兩種關系的定義做了詳細介紹的基礎上,他歸納了組合和聚合的特點,他認為組合具有下列特點:序列性,整體性,制約性及擴展性。而聚合則具有類型性和可置換性。通過歸納、分析、類推、置換、擴展的方法對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進行運用。在語言學的學習中,橫組合關系和縱聚合關系式語言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內容,語言就是在選擇性的聚合軸和組合性的組合軸中組織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