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炸裂志》
作者:閻連科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10
讀者:章魚粥
《炸裂志》是對閻連科之前小說的沿襲,人物和情節(jié)設置上都不難看出舊作的影子。縱使故事架構改變,情節(jié)還是發(fā)生在熟悉的耙耬山脈——中西部的貧瘠村落,遠離政治漩渦和時代風潮。就文本本身而言,舊作的影子彌散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他的建構中,這樣的村落里總會產(chǎn)生一個野心勃勃的首領,他們不安貧窮,一心帶領村民致富,甚至愿意為此不擇手段?!墩阎尽分?,炸裂從村到鄉(xiāng),再到縣和市,孔明亮的欲望不斷膨脹,并且為此不惜代價,與《受活》中的柳縣長,《日光流年》里的司馬藍形象類似。二是炸裂村的孔、朱、程三大家族的愛恨糾葛,也類似于《日光流年》中的司馬家、杜家、藍家三家的家族爭斗犧牲。三是扒火車、賣淫致富的情節(jié)設置在閻連科的小說中也早有先例,《日光流年》里的賣皮賣淫,《丁莊夢》里賣血,這類情節(jié)無疑都是閻連科所擅長的。
小說從一開頭就有一種宿命意味。“出門碰見什么,撿起來就是你們這輩子的命道日子了?!边@幾乎是對后文埋下的堅實伏筆,暗含了每個人的命運方向。
這本小說說的是“發(fā)展”,為了這發(fā)展,年輕人扒火車丟了性命,村里鼓勵年輕女子前去賣淫,一切不道德的手段都正?;冶辉试S。在小說中,人們對金錢和權力極端崇拜,這一點上,閻連科運用了許多“神實主義”的手法,孔明亮拿著任命紙,居然讓鐵樹開花,他以自己的權力控制著自己辦公大樓的整個生態(tài);孔明耀瘋狂的蓋房速度和蓬勃荒誕的野心。
與之對應,明輝和老母代表著稀少的不被重視的對舊有生活的堅守者,他們始終住在老房子里。其母的死亡在這時就顯得別有況味——走上這條瘋狂發(fā)展的道路,再也無法回歸。
讀者:老非
對于放在手中的《炸裂志》,本身倒也幾分期待,特別是看目錄,采用地方志的形式,想來在中國小說中不失為一種較為新穎的寫作模式。加上“神實主義”的宣傳,似乎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神韻。
其實有些東西,放著,有一縷期待總是好的。
看《炸裂志》一半,失望從第一章油然而生,越往后更甚。滿紙的浮躁。感覺在看鳳姐所推崇的《故事會》。無法讓人觸動。魯迅說過,所謂的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撕開讓人看。閻連科寫《炸裂志》的初衷,就是想寫一部悲劇,關于社會的,關于人性的。但在本書中,中國農(nóng)村的艱難、社會變革的陣痛以及人性中惡與善的對撞都沒有更深地表現(xiàn)出來。泛泛而談,不痛不癢。
首先:采用“志”的方式寫小說,不失為一種取巧的形式。而《炸裂志》披著一個“志”的外衣,卻按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模式在講述一個村莊的變革。那是一個老套的模式,本書的節(jié)奏,平緩得讓人瞌睡。整部小說除了目錄能給人感覺之外其他方面均無法打動我。
每個人物都是平面化的。通篇下來,感覺沒有一個真實的人,沒有一個真正的人性閃耀的人物;這也許是作者在本書中最大的敗筆。
按理說,本書是一部反映“陣痛”的作品,書寫者的筆觸,應該是沉重的。而本書思維模式的平淡恰恰反映了中國作家在面對現(xiàn)實題材時的無助以及無力。也許與中國官方的話語語境有關,也許與中國作家本身的文學領悟力有關。
本書標榜的“神實主義”讓我啞然失笑。
讀者:百薇
原是由一位朋友推薦所讀的,讀后大失所望。
有媒體因為“用地方志寫就的小說”而歡欣鼓舞,在專訪當中,閻連科似乎也流露出對作品形式新突破的欣慰感。
其實,這種繁復的形式有點華而不實,矯揉造作,純粹像一場游戲。章節(jié)名像阻礙,打亂了讀者對故事情節(jié)的探索,被迫一次次遁入抽象和歸納的思維中。
閻連科寫權力,《炸裂志》也純是一部權力之作。它反映了作者所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有他獨特的視角?!墩阎尽芬矊懪?,可他筆下的女人不是性感的,嬌媚的,令人遐想的,他所創(chuàng)造的女人只是一個“物”的女性扮演者,毫無想象可言。沒有格非對女性心理的細微觀察,沒有北村筆下賦予的“伴偶”的光輝。一本沒有把女人寫好的書,我認為,不是一本值得反復看的好書。
二、 《移民》
作者:陳希我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10-1
讀者:奧德賽的暗流
盡管這本書名為《移民》,但其實它的重心集中在最底層的移民及非法移民群體,未能融入主流社會的邊緣群體的心理和生態(tài)。而當這一群體中的某些變得富有而歸國,自己出身的這個國家中的重重問題卻依然讓他們無所適從,于是他們內心的種種挫折、痛苦、迷茫、惶惑,成為這本書最強的旋律。
坦誠地說,這本書作為記錄文學的價值遠遠大于它作為小說的價值,盡管作者也嘗試了一些簡單的技巧,但總體來說,寫實的成分遠遠大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成分。
陳希我書中的移民們,與其說困于環(huán)境,不如說困于他們自身的認知,他們的囚籠是由無知和固執(zhí)己見組成的,他們的不幸是由情緒和缺乏深思組成的,他們站在命運的山嶺之間,卻對自己面臨的狀況和具有的選擇所知寥寥——而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人,其實不論他們做什么、在哪里,都沒有成功的保障。
對于那些選擇離開故鄉(xiāng),前往異國之人,這應該說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為你已經(jīng)脫離了過去的環(huán)境與家鄉(xiāng),沒有現(xiàn)成的理所當然的習慣了。你的自我認同,你的家園,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和思想去營造,你是什么人,你活得怎么樣,只應該由你決定。如果你將這一基本的權利拱手讓人,你的命運就必然任人宰割。精神上沒有摘下枷鎖自我解放的人,漂流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但是作者卻對之一語不發(fā),我不知道,他是沒有想到,還是不愿意告訴讀者?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
三、 《我們游向北京》
作者:唐缺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9
讀者:安慶盧十四 (通縣男孩)
北漂本是個復雜的話題,而這部《我們游向北京》用了很多聰明的辦法,將其化繁為簡。
作者首先舍棄了專家視角,以免大而無當,吃力不討好。從個人經(jīng)驗出發(fā),反而真切鮮活,也讓我等北漂屌絲感同身受。
其次,作者精心設計了諸多典型人物,穿插交織,各自有其相對獨立的(一個或多個)小故事。一個個小故事串起整本書,也免得去構思一個復雜的大故事了。
可能有些讀者會對此感到失望,認為它不夠深刻、不夠宏大、不夠精致……但作者自己本沒有寫作巨著的意愿,只是在養(yǎng)病期間自娛之作,求仁得仁,無可非議。再者,化繁為簡又何嘗不是技術活兒?
小說最后留了個“光明的尾巴”,在讀者間引起一些爭議:現(xiàn)實究竟會不會留下這樣一個光明的尾巴?抑或會一黑到底?結尾的光明或黑暗,是否只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的一念之差?
因為這是一個現(xiàn)實的故事,應當符合現(xiàn)實的情況。之前故事情節(jié)的暗黑走向已經(jīng)顯得有點夸張,只有一個光明的尾巴才能讓它重新找回平衡。如若不然,就會使得整部小說走向夸張無度的境地。
北漂生活并沒有暗黑到置人于死地的程度。更多的人都在通過個人努力逐漸改善境遇。就算離開北京,也往往不失為可行的選擇?!獰o論讀這部小說時多么悲觀,事后也不該忘記這一點。
作為一部描寫北漂生活的小說,重點著眼于北漂的種種痛苦遭遇,當然沒有問題。適度夸張乃藝術創(chuàng)作之常用手段,也沒有問題。但如果一黑到底,夸張無度,一定會損害整部作品的品質,讓批判失去分量。
順便說一句:這種一黑到底,夸張無度,乃是慕容雪村老師一貫的毛病。
讀者:遠子
最初讀到唐缺的這部小說時,確實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眼前一亮并非是指這部小說有多新穎、多離奇,恰恰相反,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讀完一堆卡爾維諾式的小說后突然讀到托爾斯泰的小說一樣,有一種久違的親切和舒暢感。
《我們游向北京》并沒有精巧的結構,也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是作者卻很自如地以一種幽默而平緩的敘事筆調將讀者一點點帶進主人公的世界里。那個世界離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并不遙遠,所有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是在很久前讀的這部小說,很多情節(jié)已經(jīng)模糊了,但是有兩處情節(jié)的設置至今在腦海里很鮮活,我認為僅憑這兩點就可以使這部作品從眾多關于北漂的作品里脫穎而出,擁有比它們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一處是講到主人公陳非去埃及出差的經(jīng)歷。這段描寫很有趣,表面上看敘事的空間一下子從北京跳了出來,而且跳到了一個離北京很遠的地方。但是讀者很快會發(fā)現(xiàn),在埃及,陳非與外國友人談論仍然是買車買房丈母娘,一切都沒有發(fā)生改變,就好像北京已經(jīng)變成了他的影子,他走到哪里,北京就會跟到哪里。這里頗能讓人覺出一些荒誕的況味:世界那么大,我們卻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釘在其中的一小塊地方。
第二處,也就是小說的結尾。這個結尾我很喜歡。我覺得現(xiàn)實并非處處絕望,正相反,現(xiàn)實在每個拐彎處都留下了海市蜃樓般的希望,這若隱若現(xiàn)的希望引誘著人們活下去。到處都有痛苦。然而,比痛苦更為持久且尖利傷人的,是到處都抱有期望的等待。
因此,就讓我們像拉斯蒂涅,像陳非,像千千萬萬個期待明天會更好的人一樣,一起在心里默念一句:“現(xiàn)在咱們來拼一拼吧!”
讀者:血燼月
好的小說,總是能反映一個時代。時代其實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你身在其中,潛移默化地被其改變,卻看不清楚。但總有些人,他們能看個大概,他們稱自己為寫書的。
唐缺筆下的北漂一共有兩類,一類是以杜愚、胡二為代表的死皮賴臉不愿出社會的北京游民,另一類便是以陳非、老羅、王小騷為代表的世故圓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使出渾身解數(shù)往上擠的工薪一族。前者整日唉聲嘆氣,抱著理想奮勇向前;后者已被社會磨平了棱角,為房為車為結婚將理想喂給了門口的大黃?;蛘哒f,這些已經(jīng)替代了他們最初的理想。理想是個很嚴肅的東西,但有時候又很可笑,它可大可小可好可壞,唯一的共同點便是你得不到。
如果讓我來評論這部小說,我只想寫上一萬個可笑??烧嬉闫饋?,它又并不可笑,因為它就發(fā)生在你身旁。
無論你看不看,北京都站在那兒,她想告訴你的只有:不是北京逼你,是你自己作死。
這是一本讓你讀了渾身不舒服的小說。
四、 《花街往事》
作者:路內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9
讀者:張艷梅
小說特別打動我的是顧小山這個形象。一個天生歪頭的孩子,童年,小學,初中,化工技校,一路上經(jīng)歷無數(shù)傷害,對這個世界仍舊懷著善意。
曾經(jīng)讀過麗軍師弟和房偉的一個對話,在評價《秦腔》時提到,當代作家喜歡寫不健全的人,如果以正常人的心理、變遷和命運,來呈現(xiàn)一個時代,是不是更有說服力。那么以不健全的人為主人公,打量世界,對抗世界,是不是意味著健全人的一種自我逃避?
無論怎樣,這個歪頭男孩,是一個豐富而獨特的形象。或者換個角度,在那個多數(shù)人看起來不正常的世界,這個歪頭男孩是最正常的。再換個角度,這個世界很瘋狂,需要以偏離正常視角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夠找到活下去的方向。總之,路內選擇“歪頭”這個先天的意外,來對抗既有世界的全部病態(tài),是我喜歡的。
較之路內之前幾部小說,《花街往事》歷史的坐標前移,時間跨度加大,并不沉重,卻有著揮之不去的時代陰影,對于生活的表現(xiàn)更豐富細膩,更具耐心。塑造形象依然纖毫畢至,語言風格仍舊先聲奪人。
讀者:戈多
在路內的小說中,怎樣才算是個亡命之徒呢?在我看來,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現(xiàn)實主義者,才稱得上是個亡命之徒。換句話說,一個普通人,但凡他還有點兒堅持,還有點兒信念,要想以自己所追求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歸是要成為一個亡命之徒的。我想這正是路內小說中這些小流氓的靈魂所在。
不得不解釋一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現(xiàn)實主義者”。我們這兒有很多“過來人”,總是拿著現(xiàn)實主義的幌子來掩蓋他們淪為笨蛋的犬儒主義者的事實,而吊詭的是在這個充滿勵志成功學的偉大時代里,的確起到了欲蓋彌彰的效果。這使得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者們前所未有地遭遇了有中國特色的尷尬。
《花街往事》這部書由八個短故事構成,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lián)系。故事以天生歪頭的小男孩的視角,記錄花街各色人物的故事。 整部小說中唯有《瘋人之家》稍顯不同,仍舊是講一個少年的故事,卻不再是路內一貫的主題“亡命之徒求之不得的愛情”,而是結結實實地更進了一步——追求夢想,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主人公是歪頭的表哥,一個叫穆巽的18歲少年,因為對于童年時代出演一場話劇獲得的掌聲的迷戀,而決定此生要做一個演員。他的家庭和周遭的環(huán)境,不僅沒能給予他支持,反倒帶給他無盡屈辱。他絕望無助,只能逃離這個地方。兩年之后,歪頭看到他在一部電影里飾演一個小廝——他算是實現(xiàn)了當演員的夢想。這個孤獨少年成長時遭遇的所有外力都是向下的,演員的夢想支撐他走出“夢想的沼澤地”。這是講一個少年歷經(jīng)艱難尋求途徑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故事。這是路內筆下的主人公們在“緬懷青春”之上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情感訴求。因為故事沖突的內核不同,小說的基調也有一些沉郁的悲痛,相較于其他短篇,在情感質量和人性表現(xiàn)上也更進一步。
可惜《瘋人之家》是篇爛尾的小說,“我的表哥穆巽后來就離開了戴城,沒有人再見過他。他去了哪里,去干什么,都成為一個謎。大約兩年之后,我和姐姐去看電影,在一部很著名的古裝劇中看到了穆巽,他飾演一個小廝……在電影里的穆巽依然英俊,一閃而過,我希望他不再被往事所困擾……”路內的探尋和追問還可以走得更遠一些,穆巽實現(xiàn)演員夢想后,他是否真的“不再被往事所困擾”?人物最終的狀態(tài)和最初狀態(tài)之間質的變化,也是衡量小說力量和文學價值的標準,而路內留給我們的是“成為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