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穆爾
席慕蓉大姐的詩中說:
……永生的蒼天,請賜給我們,忍耐和等待的勇氣,/求你讓這高原上的/每一顆草籽和每一個孩子都能知道/枯萎并不等于絕滅……
2007年的夏天在鄂爾多斯烏審旗的草地上,正要舉行蒙古族祭祀象征和平的白蘇魯錠的儀式。儀式開始前,席慕蓉大姐說我們?nèi)タ茨沁吽┰诹鴺渖系膸灼ヱR。鄂爾多斯的馬打扮得非常漂亮,像我老家堯熬爾人的馬。
席慕蓉大姐用蒙古語對那匹備著鞍韉的漂亮青馬說著話,她的聲音里有一種我熟悉的草原母親常有的慈愛。
“他賽音白努?自其尼賽音努?阿基勒其尼賽音努?他亞達熱杰努?”(蒙古語,分別是:你好嗎?你的身體還好嗎?你的工作或生活還好嗎?你累了嗎)?
那匹青馬好像聽懂了,它搖搖頭,眼睛柔和地看著席慕蓉大姐,又看看我和布音達萊兄弟等人。
我們每一個心里始終想著而沒有說的話題,仍然是說不完的游牧人和草原,定居化和城鎮(zhèn)化的大潮……
祭祀白蘇魯錠的儀式開始了。從蒙古國請來的薩滿坐在熊熊燃燒的火堆前。斑斕的羽毛帽子,帽子上還綴有很多彩色布條。黑袍子上是金黃色的飾花。翻毛的靴子,可能是黃羊皮或野驢皮,上面綴有小鈴。薩滿手中的皮鼓上有太陽、月亮、人和鹿等圖案。他威嚴(yán)地坐著,“咚、咚”的鼓聲中,他那堅若磐石般的自信,目不斜視的自尊和自豪,讓人覺得在他的精神里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氣質(zhì)在所謂“文明”社會里是極罕見的。
夕陽晚霞中,掛著白馬尾的蘇魯錠美奐美輪……
這一次是祁連山,2011年的夏天。我、席慕蓉大姐、陳素英大姐、Anuu和兒子,我們幾人從蘭州出發(fā),前往西寧、塔爾寺。在青海湖畔吃吐蕃特牧人的牦牛酸奶,一水藍天,群鳥飛翔。我們用伏特加和藍色的哈達,在湖畔的懸崖祭祀了海神。
穿地默勒草原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峰到了祁連山深處的祁連縣,又從那里趕往祁連山北麓。沿途我們看到吐蕃特人阿柔部落的牧民正在往夏季牧場搬遷,一群群綿羊、牦牛、騎馬的人和牧羊狗,他們從川地、河谷和山坡上走過。我還看到了幾年前見的那匹花斑白馬,這匹引入注目的馬老多了,一個牧人騎著它在趕牛羊。
席慕蓉大姐感嘆說從來沒有見過像祁連山這樣變化多端的山脈。
過扁都口繞過張掖又進入祁連山北麓山谷中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nèi)。在白銀博格達山下,幾個喀爾喀蒙古老人身著蒙古袍等待席慕蓉大姐,她見到那幾個老人時哭了。我們又沿河西走廊到了祁連山最優(yōu)良的草原夏日塔拉。夏日塔拉西端匈奴單于城(今永固城)遺址附近的草地,是成吉思汗的第23代孫子林丹巴圖爾汗去世的草地,我們獻上了藍色的哈達。這里就是《阿勒坦汗傳》等史書上說的“錫拉偉占爾大草灘”,也就是“黃畏兀兒大草灘”之意。然后又繞道河西走廊的大道從夏日塔拉的東端峽口進入,席慕蓉大姐在車上朗誦了《木蘭詩》。進入祁連山時下起了大雨,夏日塔拉鎮(zhèn)任黨委書記的蘭永武帶人在洋翔峽中迎接席慕蓉大姐一行,在雨中敬獻哈達和青稞酒。這里是祁連山和青藏高原邊緣謎一樣的游牧族群——堯熬爾人。他們的黑帳篷、奶食和肉食,還有那幾首現(xiàn)在沒有幾人會唱的古老歌謠《完達完格》和《亞曼達克》。
在小鎮(zhèn)南邊,斡爾朵河畔是斡爾朵古城遺址,這個古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只必貼木兒修建的。我們用手壓倒鐵絲網(wǎng)后跳過去到了古城遺址上。高高的羽茅草和芨芨草上的露水打濕了我們的鞋和褲子。我們一路談?wù)摰氖遣菰透?,游牧和農(nóng)耕,現(xiàn)代化或工業(yè)化,歷史和現(xiàn)實,還有消失的文明……
我對席慕蓉大姐說,不管這個小小的游牧民被貼上怎樣的標(biāo)簽,因為他們處于阿爾泰語系和漢藏語系的交接處或邊緣地區(qū),所以他們和歷史上所有的邊緣族群一樣,他們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rèn)同變幻莫測……
我們一行人沿著被荒草覆蓋的城墻遺址走著,城墻內(nèi)高高的芨芨草從中竄出一只肥大的灰色野兔,它一蹦一跳地跑著,不時停下來掉頭看看我們后,又一蹦一跳地消失在城墻那邊。鳳頭百靈凌空飛翔,啁啾聲清脆又婉轉(zhuǎn)悅耳。我阿爸曾說百靈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里飛上天空鳴叫,那是百靈在念誦名叫《南穆焦》的平安經(jīng),每次念一章,每天到天黑時它正好就念了。
西嶂一棵樹夏營地上布滿雨云,粉紅和雪白的狠毒花開遍了山谷口的草地,眼前是牛羊群、備好鞍子的馬、穿長袍的堯熬爾老人、黑帳篷和鐵絲網(wǎng)。
橫溝梁的夏營地上,天氣陰冷,云霧迷漫的山巒間是一汪汪的沼澤水洼、牛羊群和鐵絲圍欄。近幾年牧人們開始用簡易彩鋼房子來代替帳篷。席慕蓉大姐看著彩鋼房子和鐵絲網(wǎng)說,這個彩鋼房子和我們的游牧文化并不沖突,但這一道道鐵絲網(wǎng)是我心中的痛……
唉,鐵絲網(wǎng)何嘗不是我們心中的痛呢?關(guān)于游牧人和草原……無論是鎮(zhèn)上的書記蘭永武,還是我和牧民們,都有許多話想和席慕蓉大姐說。但此時對面對著這片群山和草原,我們還能說什么?
在祁連山牧場上,無論是蒙古牧人、堯熬爾牧人和吐蕃特牧人,他們看到席慕蓉大姐表現(xiàn)的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覺得她是自己人,是旅居海外的游牧人,是為我們自己說話的人……
牧民的日子是那第繁忙艱難,他們大多數(shù)人可能還沒有看過席慕蓉的書,但他們的孩子們看過席慕蓉的書,他們知道有這么一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人在遙遠的臺灣。
我們一起看著眼前這個草原,想著這個小小游牧部族傳統(tǒng)文化的消失。我明白,牧人們無暇顧及文化的選擇。比如語言,一切都在于放牧交流和生活的方便。外部的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的變遷決定了一切。
一年四季,牧人們除了生活的艱辛和日?,嵤碌臒劳猓3_B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需要找關(guān)系托人去辦,你還能要求他們?nèi)ニ妓鳉v史和文化,思索其他的什么問題嗎?絕大多數(shù)牧人只能去關(guān)心眼前的生活,對其他一切都無暇顧及。比如草場上有了鐵絲圍欄,就用不著整天整天地追趕畜群。所以擺在眼前的實際就是少流些汗水多些時間休息和看病,這就行了,別的一切會怎樣、將來一切會怎樣誰會去想呢?
那天晚上,對于這個小小游牧部族,我在筆記上寫下了下面這些話:
如果稍稍想一下堯熬爾人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從公元13世紀(jì)以來蒙古人進入操突厥語的薩里畏兀兒人(堯熬爾人)中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800-900年,這個期間薩里畏兀兒群體,這個古代匈奴和回鶻汗國的后裔發(fā)生了幾個深刻的變化:第一,這個群體開始操兩種語言,即突厥語和蒙古語;第二,這個群體在公元15~16世紀(jì)逃難到了祁連山地區(qū);第三,這個群體到祁連山不久便開始使用藏文,到了公元1950年之后又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漢文;第四,進入公元21世紀(jì)后,自從國家的退牧還草工程及禁牧政策開始以來,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游牧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正在隨著一道道鐵絲網(wǎng)飛速消失。
歷史讓他們成為了一個在偏遠群山草原邊緣的小族群,但在這些牧人中我曾看到了一個個優(yōu)異的生命,他們沒有因為自己是個小族群而丟失蒼天大地和祖先賦予的恢弘廣闊的胸懷和斗寒傲雪的氣質(zhì),沒有丟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牧人個性,他們非常清楚對一個真正的人來說無比珍貴的就是尊嚴(yán)和自由……
餞行是在斡爾朵河畔古城遺址旁邊的草地上,蘭冰和幾個身穿堯熬爾長袍的青年男女向遠行的人敬獻哈達和酸奶,彩色龍碗中是潔白的酸奶,旁邊是湛藍的夏日塔拉水庫。年輕小伙子拉起了馬頭琴,是著名的《諾恩吉雅》。接著人們唱起了歌。夏天的太陽暖洋洋地照著,藍天和綠草地還是那么遼闊,西邊的雪山上白云在嫻靜地飄呵飄,人們依依惜別。
送走席慕蓉大姐和陳素英大姐后,我回到夏日塔拉。近幾年里每次我回到這個故鄉(xiāng)小鎮(zhèn)時,都會抽時間去看望一些老人。往往是一個個氣息奄奄的病弱老人,青黑的或蒼白的面孔、消瘦的身體、顫拌著咳嗽著,目光中淚水瑩瑩,他們已經(jīng)說不出想說的話,一切都已經(jīng)成為過眼云煙……
不管在故鄉(xiāng)還是在別處,我不時地聽到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牧人的各種消息,有些是因摩托和汽車事故而成重傷或死去,常常是因酗酒而造成這些后果。這些消息不斷地提醒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不同。
這個位于亞歐大草原一角的小小游牧部落,他們過去的一切都在人類的不經(jīng)意間結(jié)束了,我們不知道這個小小游牧民族的結(jié)局將會如何,歷史的舞臺上演出仍然在繼續(xù),人們在下意識地等待著那些微不足道的懸念。
我們不能沉溺在美好的東西不斷死亡的憂傷中。席慕蓉大姐曾說自己是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有一天,她在電話中對我說,她在臺北看到了元代資料和成吉思汗的畫像,成吉思汗寫作青吉思汗,鐵木真寫作特穆津,也速該的名字譯為伊蘇克伊。她感嘆說那的譯文多么美呵,我們要講究漢字中的譯意和內(nèi)涵。
她說臺灣有人學(xué)習(xí)日本的種植技術(shù),就是不用農(nóng)藥的種植。沒有用農(nóng)藥的莊稼種下后第一次會被蟲子吃了,但第二次就不會吃,可能是莊稼有了抗體。還有在山上種植果樹的技術(shù)等。不僅僅是牧民在聆聽大地的聲音,農(nóng)民也在聆聽大地的聲音。農(nóng)民和牧民相互之間不是敵人。真正的敵人躲藏在最后的那個黑幕后面,他們要榨干這個美麗的球。真正的敵人是那些錯誤的觀念,是把人類帶向毀滅之路的人們。過去有人認(rèn)為我們的游牧文化是對農(nóng)耕文化的對抗,那是不對的!我對她說,是呵,農(nóng)民和牧人都是蒼天大地的孩子呵!
她在電話中問候那些在祁連山南北草原上結(jié)識的牧人們,還有很多的朋友們。
冬天的夏日塔拉小鎮(zhèn),從夏日塔拉水庫的冰面上吹來一陣陣?yán)滹L(fēng),留著黑髭的鷹鼻漢子騎著摩托呼嘯而過,迷彩服和皮夾克上是塵土和寒風(fēng)的氣味。很多牧民都搬到了新修的樓房里,樓下的水泥地上是宰殺牦牛后的一攤攤發(fā)黑的血跡。人們像螞蟻挖洞般地忙碌著,收拾裝修,宴請賓客。年輕的牧民喝醉后搖搖晃晃地在樓下趔趄,然后騎摩托匆匆去牧場上看護牛羊,再匆匆返回小鎮(zhèn)。肥美的牦牛肉、溫暖的樓房對人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人們是只顧當(dāng)下生活的。
族弟烏魯從北京發(fā)來一個短信:
……原住民或土著要抓緊發(fā)展各項事業(yè),爭取快速進入中產(chǎn)階級,不然未來的日子會更加艱難。你的寫作也要直面城鎮(zhèn)化、定居化和信息化,讓同胞們順利在城鎮(zhèn)安頓下來,過上比較好的日子,這三化的趨勢誰都擋不住,不如順?biāo)浦?。我們的祖先匈奴突厥回鶻13世紀(jì)的蒙古也曾建城定居。
恍惚間,我們都老了,同胞們的前途仍很不明朗。我害怕去長生天那里報到時,衪會說你太自私不顧同胞……
是呵,只要是在這藍色天幕下生活的人們,都在為了適應(yīng)不斷出現(xiàn)的新社會,不斷地變成另外一種人。當(dāng)然,人只要活著,就會得到許多的愛,也會去愛別人,就會不斷有新的希望……
每一顆草籽和每一個孩子都能知道/枯萎并不等于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