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主持反腐敗工作座談會時,向與會專家推薦了法國歷史學家、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這本書也因此備受關注。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登北大歷史系主任、法國史專家高毅教授對此書的解讀。高教授說,《舊制度與大革命》主要討論的是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國革命那種特殊的暴烈性或狂暴性的原因。該書首次揭露了舊制度與大革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法國在中世紀就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國家,貴族勢力特別浩大,可是,到了18世紀末這個時候,法國貴族還想在中世紀那樣維護他們的特權已經行不通了,因為時代已經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法國的平民等級,尤其是平民的上層資產階級,在經濟實力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已經有能力向貴族等級、貴族特權說“不”了。如此一來,一場異常激進的革命也就在所難免。而人民大眾一旦被動員起來、被推上了政治舞臺,這個革命也就小不了了。因此,法國大革命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主的革命。
高教授認為,《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主要能為我們提供這樣幾點啟示:第一,舊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統(tǒng)治者的腐敗,只是在舊制度末期的時代條件下,這種腐敗沒有帶來經濟的凋敝,相反卻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然而也正是這種繁榮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腐敗的舊制度下的經濟繁榮就這樣成了大革命的催生婆。第二,舊制度統(tǒng)治者的腐敗,主要表現(xiàn)為貴族階級的沒落。這個中世紀以來的社會統(tǒng)治階級,此時已隨著王朝集權(絕對王權)的發(fā)展失去了它過去的社會管理職能,脫離了人民,卻仍保持著種種令人憎惡的特權(主要是免稅特權)和占據(jù)著高官顯爵的尊崇地位,而且還越來越頑固地維護之,從而加劇了社會不平等這個舊制度的頑癥,而這也正是引發(fā)法國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長江日報刊文說,前不久,樸槿惠當選韓國新一任總統(tǒng),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統(tǒng)。樸槿惠的父親樸正熙,也曾做過韓國總統(tǒng)。權力家族現(xiàn)象,在亞洲可能稍微突出一些。權力家族的成員如果從政,自然會獲得比一般人更多的資源和優(yōu)勢,比如政治意識、政治訓練,物質層面則是更容易獲得人脈資源、金錢支持等等。即便如此,在現(xiàn)代民主國家,一般來說,是基本沒有“接班人”概念的。樸槿惠的當選,她與父親樸正熙的關系,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樸正熙是一個具有極大爭議性的政治人物。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通過軍事政變上臺,換句話說,就是憑借槍桿子取得了政權;在1979年被暗殺之前,樸正熙6次擔任總統(tǒng)一職。在樸正熙統(tǒng)治期間,韓國的經濟表現(xiàn)不錯,經濟發(fā)展迅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與其不無關系。但另一方面,正如很多人指出的,樸正熙的獨裁統(tǒng)治,對國家民主和公民權利造成了很大傷害,很多人受到了政治打擊和迫害。
樸槿惠出來競選總統(tǒng),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怎么面對她父親的所作所為,怎么評價國家的那段歷史。躲閃、回避甚至掩蓋是做不到的,因為人民不可能把選票投給這樣的人?;蛘哒曳N種理由進行辯護,或者僅僅拿經濟成績說事而回避政治“不光彩”,試圖表明父親也是有功績的,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這是不坦誠、不誠實的態(tài)度,仍然不可能獲得民眾的原諒。事實上,在競選過程中,樸槿惠確曾一度為父親辯護,結果是,她的民意支持率顯著下降。后來,如人們所見,樸槿惠就她父親樸正熙統(tǒng)治期間的一些歷史和政治問題做出了公開道歉。這個道歉具有雙重意義。作為個人、女兒,樸槿惠代父親向曾受到傷害的國民道歉,這表明,后代不理前代賬,沉默回避式的完全切割是做不到的。作為政治人物、總統(tǒng)競選者,樸槿惠的道歉也成為一個國家政治和解、修復歷史創(chuàng)傷的前提。道歉既是基本政治道義的表現(xiàn),也是謀求社會政治團結的一種真正真實的方式。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有過不光彩的殘酷的歷史,在這樣的國家,執(zhí)政的合法性不僅來自于選票,也來自于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不敢直面自己不光彩歷史的國家和民族,嚴格來說,是政治上不成熟的國家和民族。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為歷史進行道歉的國家或政治集團,后來并沒有遭到清算。
新華每日電訊刊文說,近日,年輕的鋼琴演奏者李云迪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獨奏音樂會,上座率極高,據(jù)說與前不久在同一地點舉行過獨奏音樂會的鋼琴大師波利尼不相上下?,F(xiàn)場有不少觀眾發(fā)微博,對音樂會表示了由衷的贊嘆。這原本是大眾文化時代一個平淡無奇的事件,沒什么可說。但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讓整個過程變得耐人尋味了一些——那就是有專業(yè)人士指出李云迪演奏貝多芬時屢次彈錯音的問題。事實上,“彈錯音”的陰云一直籠罩著李云迪,只是也許他自己并不在意。去年早些時候,李云迪與香港交響樂團合作的演奏中,也因彈錯音被不少專業(yè)人士指出。但正如一位記者在報道新聞時寫下的那句頗有深意的結束語:但顯然更多的普通樂迷都很享受他的音樂。專業(yè)人士和普通樂迷,究竟誰更有資格決定李云迪的水平?事實上,大眾的美學觀和專業(yè)人士的美學觀發(fā)生沖突,已是這個時代屢見不鮮的事。不同群體對各自標準的捍衛(wèi),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純粹的美學問題,而可能是利益作祟或價值觀沖突。標準之爭而導致的美學排異乃至美學暴力,已經成為越來越顯著的社會現(xiàn)象,甚至會對不少人構成沒有必要的傷害。有沒有可以調和所有標準的作品和人物?當然是有的,否則我們也不會發(fā)明“雅俗共賞”這么個詞。但畢竟這樣的作品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還是要面臨多種標準的博弈局面。讓大家彼此調和、水乳交融,自然是不可能的。我要呼吁的,是每個人多些寬容,多些胸懷。誰知道今天你所厭惡的,不會在明天成為經典呢?一味的黨同伐異,只會讓我們錯過更多也許還不錯的風景吧。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劉健撰文說,要繼續(xù)給所有的人以希望和機會。他舉例道,莫言做夢都在逃離故鄉(xiāng)。當莫言為家鄉(xiāng)贏得巨大榮譽的時候,山東主流報紙在連篇累牘、歡天喜地的報道中,絲毫也沒有掩飾這片土地當年對他的不公。回憶文章提到:“莫言當兵走的時候,有鄉(xiāng)親在街上大罵:‘貧下中農的孩子當不了兵,竟然讓一個老中農的孩子當了兵!這是什么世道?階級斗爭還搞不搞了?’”在鄧小平時代開啟之前的歲月里,莫言這樣一個“上中農”子女,能夠穿上軍裝摸到槍,純粹是僥天之幸。家鄉(xiāng)的報紙回憶說,他是趁著村支部書記、民兵連長都到遙遠的水利工地參加勞動去了,在自己當臨時工的棉花加工廠鉆空子報的名?!昂髞砻癖B長來給莫言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滿臉冰霜,離莫言挺遠就扔下通知書走了?!钡搅瞬筷犞?,老家還有人寫告狀信,說莫言家庭出身不好,又說莫言的一個堂叔在臺灣國民黨軍隊里,說莫言是混入革命隊伍里的壞人等等。幸虧收到這封信的部隊領導自己也是中農出身,當年也有人寫過告狀信,所以把事情壓下了。據(jù)說,莫言到部隊第一頓飯吃了八個饅頭。那時他的理想當然不是什么諾貝爾獎,而是吃飽飯,多吃幾頓餃子,提干,不再遭別人白眼。事實上,他最初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奔的也是這些很功利的目標。功課已經被“文革”耽誤下了,考大學不可能了,當作家還算是一條路。與從前不同的是,不再有外在的阻撓,這條路,他走通了。其間,還有軍藝文學系主任徐懷中慧眼識珠、破格招錄的佳話流傳,凸顯著改革開放初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饑渴以及當時人際關系、社會風氣之單純。那是一個地富摘帽、冤案平反、右派改正、高考恢復的年代,是向所有年輕人敞開機會大門的年代,是公平與效率這一對兒“冤家”親密無間攜手光臨的年代。那是能聽得見莫言如春夜莊稼拔節(jié)般噌噌地成長的聲音的年代。當然,后來莫言還經歷過一些委屈與挫折。但那時他已經長成了大樹,老實說,風風雨雨都是他應得的。而且,這些風風雨雨終究也沒把莫言怎么著。何況,他所有的代表性作品都比較順利地出版了。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這無疑是最重要的。何況,各種各樣的大獎他都得過了,雖然有的獎來得似乎稍晚了點兒。何況,他還獲得了“作協(xié)副主席”這樣的榮譽性頭銜。那錦上添花的種種,不也都是他應得的公道么?
如今,莫言已經老了,什么都不缺了。對于眾多如同三十多年前的莫言那樣的“普通青年”、“普通屌絲”來說,諾獎神馬的盡皆浮云。野百合也有春天,富士康流水線上的農民工也有五彩繽紛的夢。重要的是多一些機會,多一些希望,多一些生活的盼頭兒。改革本來就是一個解放人的過程,就是要給所有的人以希望和機會。繼續(xù)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繼續(xù)給、公平地給所有的人以希望和機會。社會越多公平,才會越多活力。說不定,也會越多諾獎。
人民日報刊文說,元旦鐘聲尚未從耳畔消失,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如何跟上時代節(jié)拍,又成熱議話題。當下擺在新聞宣傳管理者面前的考驗,前所未有。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凝聚共識的任務更加艱巨。也因此,那些不利于打通心結、凝聚共識的僵化觀念,那些放任信仰缺失、價值迷失、信任流失的錯誤行為,那些手段單一、自以為是的生硬說教,都應堅決摒棄。
宣傳思想工作要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管理者不妨思考探索:社會觀念多元多樣,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才能讓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內化為群眾的認同感?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可以讓黨心與民意同頻共振?
面對教育、醫(yī)療、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如何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建設性作用,解疑釋惑、疏導情緒、培育良好社會心態(tài)?傳播技術、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變化,如何強化受眾意識、時效意識、服務意識,集聚推動發(fā)展的正能量?唯有更深入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唯有更堅定地站穩(wěn)立場、直面問題、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節(jié)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