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鳳,王立志
(1.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藥學部,河南鄭州 450003;2.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2)
頭風病是一種以慢性陣發(fā)性頭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疾病,有經久難愈的特點,屬于內傷頭痛中的一種類型,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偏頭痛相吻合。陽虛寒凝型頭風病,多因頭痛病程較長,陽氣逐漸虛損,以致溫煦氣化不利、寒凝濕阻清空、腦脈拘攣失舒,反復纏綿而成頭風。筆者采用消痛顆粒治療陽虛寒凝型頭風病60例,并與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的患者進行對比觀察,療效比較顯著。
1.1 一般資料 觀察12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法分為治療與對照兩組,治療組共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8.4±12.8)歲;病程平均(5.6±2.8)年,中度疼痛48例,重度疼痛12例。對照組共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9.1±13.3)歲;病程平均(6.5±2.4)年,中度疼痛50例,重度疼痛1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疼痛程度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中醫(yī)病名診斷與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1997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定的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1],并符合陽虛寒凝型頭風病特點;頭隱痛、空痛或綿痛或裂痛或跳痛,午后或遇寒加重,遇熱反減,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或微。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4年國際頭痛學會制訂的偏頭痛診斷標準[2],且所入選患者均處于發(fā)作期,經頭顱CT或MRI及MRA檢查排除顱腦外傷與腦器質性病變。
1.2.3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名和證候診斷標準且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作期無器質性病變的無先兆偏頭痛診斷標準,頭痛程度評分11~20分;年齡在18~65歲;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1.2.4 排除標準 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以及繼發(fā)性頭痛患者或已有效使用治療偏頭痛藥物的患者;妊娠哺乳期婦女及對本方案中所含任何一種成分過敏者;檢查發(fā)現(xiàn)患有各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精神心理疾病或已知對酒精及藥物依賴者、或不愿意參加試驗、不配合治療者。
2.1 治療組 給予消痛顆??诜??!窘M成】川芎30 g,白芷8 g,細辛3 g,白芥子8 g,酒全蝎8 g,北沙參30 g,郁李仁8 g,荊芥穗12 g,蔓荊子15 g,炙甘草6 g。取60付制成顆粒劑。
【制備工藝】(1)荊芥穗加4倍量水,采用雙提法提取揮發(fā)油備用;(2)酒全蝎研粉,過200目篩,備用;(3)把其余8味藥混合在一起,加6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熱煎煮2 h,濾液;第2次加4倍量水,煎煮1.5 h,濾液;第3次加2倍量水,煎煮45 min,濾液;(4)合并3次煎煮液,靜置12 h上清液紗布過濾,濾液待用;濾液減壓蒸發(fā)濃縮至稠膏狀,停止加熱,向稠膏中加入2倍量75%乙醇液,攪勻,靜置過夜,上清液紗布過濾,濾液待用;(5)濾液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稠膏狀,加入5倍量的糖粉,混合均勻,加入70%乙醇少許,制成軟材,過14目尼龍篩制粒,濕顆粒于60℃干燥,干顆粒過14目篩整粒,再過4號篩(65目)篩去細粉,在緩慢的攪拌下,將第1項揮發(fā)油和乙醇混合液(約200 mL)噴入干顆粒中,加入第2項全蝎粉末,混勻,悶30 min。(6)分裝成120份,密封,包裝即得。
【服用方法】每次1包,每日2次,口服。
2.2 對照組 服用鹽酸氟桂利嗪/西比靈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guī)格:5mg/粒、20粒/盒),每次10 mg,每晚1次,口服。兩組療程均為60 d。
3.1 中醫(yī)證候評分分級標準,參照1997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定的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如下[1]:起病及誘因:遇熱緩解或減輕(3分);遇寒發(fā)作或加重(3分);頭痛性質和特點 隱痛或空痛、午后頭痛加重、綿綿作痛(4分);舌象:舌質淡苔白(3分);舌質淡苔水滑(5分);脈象:脈沉遲或脈微(3分);其他癥征:面色白光白(2分);大便溏稀或五更泄(2分);畏寒肢冷(1分)。注:證候診斷得分≥5分,證候診斷成立,其中,5~10分為輕度,11~15分為中度,≥16分,為重度。
3.2 疼痛強度分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3]制定的疼痛強度分級標準。Ⅰ級:不痛;Ⅱ級:輕度痛,但不影響活動;Ⅲ級: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動;Ⅳ級:重度痛,不能參加活動。
3.3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3]。
3.4 統(tǒng)計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
4.1 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0 14.37±4.27 9.27±6.34**△對照組 60 14.52±4.81 12.43±6.23*
4.2 中醫(yī)證候學改變 治療后治療組原來舌質淡苔白膩水滑20例,轉為舌質紅苔薄白12例,原脈沉遲或微30例,轉為脈緩20例;對照組原來舌質淡苔白膩水滑18例,轉為舌質紅苔薄白或白膩5例,原脈沉遲或微29例,轉為脈緩8例。治療后治療組原舌象、脈象改善較為明顯。
4.3 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頭風病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并呈上升趨勢,一般人群發(fā)病率達5%,30歲以下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女性多于男性[4]。中醫(yī)對于本病的認識源遠流長,頭風病在《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有記載[5]。該病的病因病機歸納起來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類,陽虛寒凝型頭風病常內外相感而發(fā),內有陽氣虛損,外感寒邪相引,腦脈絀急,血行瘀滯,絡脈失和而為頭痛[6]。本課題主要研究自制消痛顆粒治療陽虛寒凝型頭風病的臨床療效。精選出經炮制的道地中藥白芥子、酒全蝎、北沙參、川芎、細辛、白芷、郁李仁、荊芥穗、蔓荊子、炙甘草加工制成消痛顆粒,該顆粒疏散風寒、和絡通脈的功效用于治療陽虛寒凝型頭風病,其中川芎、白芷、細辛、荊芥、蔓荊子散寒祛風。川芎既能活血通絡、行氣止痛,又能祛風止痛,故始終是治療偏頭痛的第一要藥[7]。現(xiàn)代藥理研究亦表明[8-9],川芎有解痙、鎮(zhèn)靜、止痛、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細胞黏滯度、拮抗鈣離子內流、解除血管痙攣等作用,可有效調解血管機能狀態(tài),緩解疼痛。白芷與川芎配用[10],增強祛風止痛、行氣活血之功。細辛、蔓荊子、荊芥屬于疏散外風藥,頭風病治療應以祛風為要[11],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12],風藥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功能,有助于改善心腦血液循環(huán),有緩解頭痛的作用。佐制以北沙參養(yǎng)陰扶正,且以郁李仁潤下通便能制約川芎、白芷、白芥子、細辛溫燥升散之性,一上一下兼調氣機,佐之以酒全蝎引藥入厥陰肝經,搜風通絡,止痙解痛,蟲類藥在治療絡病頑證方面具有一般植物藥或礦物藥所無法替代的獨特療效[13],且配以白芥子祛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有關藥理研究表明[14],白芥子提取物有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炙甘草緩急止痛,顧護脾胃。由院內協(xié)定處方制備而成的消痛顆粒服用方便,而且療效較好,有進一步研究和推廣的價值。
[1]王愛鳳,王松齡,郭朝民.消痛合劑的制備與療效觀察[J]﹒中成藥,2000,22(12):870-871.
[2]國際頭痛協(xié)會(HIS)頭痛分類委員會,國際頭痛疾病分類[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北京,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S] ﹒1995.
[4]林安基,王永炎.頭風病的中醫(yī)藥治療研究的回顧[J].中醫(yī)藥通報,2006,5(2):63-66.
[5]莊衛(wèi)生,楊志敏.名老中醫(yī)治療頭風病的證治規(guī)律淺析[J].廣西中醫(yī)藥,2011,34(2):41-42.
[6]楊洪軍,嚴 華,王永炎,等.頭風病病機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0,6(12):776-778.
[7]陳紹紅,高學敏,鐘贛生.中醫(yī)藥防治偏頭痛的臨床研究概況.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第二屆臨床中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
[8]呂受剛.川芎口服液對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7,13(2):38-39.
[9]楊麗娟.川芎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yī)藥,2010,23(4):599-600.
[10]趙煥東,張文學,王松齡,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陽上亢型偏頭痛36例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3(7):408-412.
[11]劉祖發(fā),謝小紅.頭風病治療應以祛風為要[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3,10(2):65.
[12]謝立棟,李海濤,胡志強.中醫(yī)治療偏頭痛用藥規(guī)律分析[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1,33(10):52-53.
[13]沈 欣,楊洪軍,莊 嚴.頭風病組方規(guī)律芻議[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1,7(12):40.
[14]李小莉,張迎慶,黃通華.白芥子提取物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研究[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7,21(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