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博
唐代名臣李吉甫深明時政,為相時勤政為民,追求公平正義。但他也遭遇過“潛規(guī)則”,雖說只是一段意外插曲,但今天看來,仍然耐人尋味、令人深思。
唐朝元和年間,京城舉行科舉大考,考試由禮部侍郎崔邠主持??瓶贾?,他拿著錄取名單去相府給李吉甫過目,還沒來得及將名單呈上,這邊李吉甫先開口問話了:“有個叫吳武陵的舉子考中沒有?”其實,這個吳武陵文章粗鄙得很,根本沒考上。但崔邠一聽宰相大人突然問起這個人來,不明何意,一時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恰在這時,門外忽報有太監(jiān)前來相府宣讀圣旨。李吉甫匆忙出門接旨,留主考官崔邠獨(dú)自在屋內(nèi)。崔邠心里犯起了嘀咕:相爺單單問及吳武陵,想必不是親戚就是舊友。總之,來頭不小,不可等閑視之。
古代的官場說白了就是一個關(guān)系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人脈。李吉甫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在崔邠看來,如果能搭上宰相這艘大船,仕途就不必愁了,可要是得罪了他,今后只怕會寸步難行。
崔邠內(nèi)心認(rèn)定這個吳武陵是李吉甫要推薦的人,雖然此人原本名落孫山,但是不要緊,他急中生智,飛快地拿起筆來,在名錄空白處添寫了“吳武陵”三個字。崔邠剛寫完把筆放下,李吉甫就回來了。于是,崔邠一邊施禮,畢恭畢敬地把名單呈上,一邊討好地說:“相爺剛才問及的那位吳武陵,名錄上有他的大名!”
本以為相爺聽了會很高興,可沒想到李吉甫卻臉露不悅之色:“吳武陵這小子品格低下,怎么配中進(jìn)士呢?”崔侍郎一聽,頓時如墮五里霧中,心中大惑不解。原來,李吉甫之前聽說有個品行不端的舉子吳武陵也參加了這次科考,心想決不能讓這樣的小人混進(jìn)官場,于是特意問了一句。沒想到陰錯陽差,反倒為吳武陵扭轉(zhuǎn)了乾坤。
而崔邠這邊,本認(rèn)為自己審時度勢,抓住了討好上級的好機(jī)會,從此就可以平步青云。卻沒想到只是自作多情,弄得騎虎難下,想必他的腸子一定悔青了??墒乱阎链?,他也只能將錯就錯了,便厚著臉皮說:“吳武陵的品行我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的文筆很好?,F(xiàn)在名單已經(jīng)定了,怕是不好更改了?!边@番話說得“有理有據(jù)”,李吉甫也不好再多說什么,只能由他去了。而一向正直的李吉甫也在無意中遭受了阿諛奉承、為討上司歡心毫無原則、不顧底線的古代官場“潛規(guī)則”。 可見,在那樣的大環(huán)境下,為官者不論怎么低調(diào),都無法避免阿諛奉承之人的“高調(diào)”。
而被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砸中的吳武陵,由此誤打誤撞走上了從政之路,后來還當(dāng)上了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刺史。但他不知繩檢,貪污受賄,后被貶為潘州司戶參軍,不幾年便郁憤而死。
責(zé)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