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波
古人云:“志正則眾邪不生?!边@“志正”,鄙人理解,即品德美好。所以,古人又言“清正在德”。且有“德若水之源”一說。德凈,則水清;德污,則水濁。品德美好,污濁靈魂便不會附體;品德不好,就會丟失純潔心靈;品德美好,才能成為清正之人。
春秋時,宋國人子罕清正,深受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專家鑒定后拿著獻(xiàn)給子罕。子罕拒收,說:“你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下你所贈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各自寶物,還不如讓我們各有其寶?!弊雍币暳己闷返聻閷?,追求清正,它就像一根無形之約束繩索,時時規(guī)范著子罕行為,使其一生無污,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談。
明朝年間,京城一個叫董京之人,有一年,被朝廷派遣到山東指揮抗旱救災(zāi),因履職得力,回朝后便被犒賞并升職一級。但就在其事跡被民眾口碑相傳之時,董京卻突然說自己乃一貪人也,還把自己所截留救災(zāi)銀兩如數(shù)退將出來,并請求朝廷將功贖罪,不予晉級。事后,有人不解,問他為何臨仕途飛黃騰達(dá)卻非揭己短,董京回曰:“山東大旱,糧無收,民逃荒,尸橫野,非親眼目睹,難以體會災(zāi)民悲慘景況。百姓蒙不幸遭遇,令我寢食難安,深感截留救災(zāi)銀兩罪不可赦。抗旱救災(zāi),汗水沖刷我身上塵土,也清滌我心靈污垢,我之罪,只有揭發(fā)出來,才能減輕內(nèi)心疚愧,求得寬恕?!倍v生死考驗(yàn),悟血淚體會,善良品德被喚起,人之本真得回歸,人之靈魂得凈化,從此成為心地善良之人、清正之人。
國人有“人性善惡兩分”之言,意思是:人可能善,亦可能惡。善大于惡,人則向善,惡大于善,人則向惡。做人欲為善人,就要崇尚良好品德,放大良好品德。
“人居環(huán)境之父”吳良鏞,是世界著名建筑與城市理論家、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成就大無邊,榮譽(yù)數(shù)不清,但這些沒能讓他停下前進(jìn)步伐,90歲高齡仍執(zhí)著于事業(yè)。并謙遜地說,我作品不多,都是大家一起所做。這種像屈原所詠嘆“秉德無私,參天地兮”之高尚品格,或許正是吳良鏞成就斐然、永葆活力之秘訣所在。
見過一條人生警語:“物常打掃則潔,心常打掃則清。”不錯,心靈每每用高尚品德凈化,便會生出清正自我,可謂德高人自清。
董京就是這樣,他把心扉敞開,讓污垢暴露于陽光之下,自己做虔誠衛(wèi)道士,將污垢一掃凈之,便活出了新生。倘不知用純潔品德打掃自身,總捂住心靈污垢,污垢就會變成淤泥,越來越臭,想清除干凈、做清正之人也難了。
“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此為人之道備受古人推崇。體察什么?鄙人以為,首要之意,當(dāng)為體察品德之高下。
莎士比亞則說過:有一類卑微工作是用艱苦卓絕之精神忍受著,最低陋之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之目標(biāo)。其所說之精神、之目標(biāo),在鄙人看來,也即人之德性。
“志正則眾邪不生。” 那就都來做“志正”有德者。這應(yīng)成為我們不變之選擇。
責(zé)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