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曹操以唯才是舉、知人善任著稱于世。三國時代,大才子陳琳奉命寫討伐曹操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筆鋒犀利,洋洋灑灑陳列曹操的種種“罪過”,引發(fā)各路諸侯紛紛發(fā)戈。曹操讀罷,也驚得渾身發(fā)涼,從床上一躍而起。
后來,曹操打敗了各路叛軍,活捉了陳琳。曹操問陳琳檄文罵他一個猶可,為什么罵他祖宗三代?陳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耳”以對。言外之意,就是說我當時奉命寫文章,文思泉涌,罵得痛快,就罵過頭了。曹操聽出了他這含蓄的說辭,自然心領神會。在與陳琳對話中,曹操發(fā)現(xiàn)陳琳之能,目光遠大、才識過人,是一個難得人才。曹操力排眾議,不僅沒殺掉陳琳,還委以重任,留在身邊做高參??梢娖洳挥嬊跋又貞?,求才若渴之迫切,惜才如金之膽識。
“爭天下必先爭人?!睘榫W(wǎng)羅天下英杰,曹操三下求賢令,為歷代奉為愛才的典范。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發(fā)布的《求賢令》中,曹操指出“唯才是舉,吾得用之”。據(jù)說這是中國歷史第一次明確提出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
曹操求賢若渴,不僅對主動投靠的人高薪聘請、百般尊重,對敵營中的人才也不計前嫌、喜愛倍加。他手下的精兵強將,像陳琳這樣曾賣命在敵營的還有很多。三戰(zhàn)徐州之后,曹操收降呂布部將張遼、臧霸、孫達等人;官渡之戰(zhàn)結束,曹操收編投靠的高覽等人……這些人在歸降曹操之前,哪個沒說過曹操是“國賊”、“賊臣”,即使沒說出口也早在心里罵過千遍萬遍了。但他們都是可塑之才,所以還是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曹操正因為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以寬廣的眼界對事,以寬闊的胸懷對人,才成為漢末亂世眾多梟雄中耀眼的政治明星。曹操對待人才求賢若渴、寬宏大量的態(tài)度,鑄就了他的名將風范也成就了他的事業(yè)。
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有些干部,在選人用人上則缺乏眼界和氣度。習慣于從自己身邊選人,不愿或不敢從五湖四海選拔人才,以至于選人用人的眼界越來越窄、顧慮越來越多,頗有些“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意味;傾向于選拔完全支持和擁護自己的干部,選拔意見稍有不同的干部時心里就會打鼓,更很難做到唯才是舉。這與我們所處的國家建設的關鍵階段、面臨的需要培養(yǎng)選拔大批能擔當重任的領導人才的緊迫任務顯然背道而馳,也不符合我們黨一貫倡導的五湖四海選人、任人唯賢的精神。在選人用人上缺乏大局觀念和高站位,缺乏寬宏的氣量。
曾國藩說過一句名言:氣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為人所用,有氣量者才能用人。氣量寬容不但是仁愛的體現(xiàn),也能折射出一個為官者的修養(yǎng)。有氣量的人,就像計算機的強大硬盤和內(nèi)存,裝得下各種“文件”,轉換迅速,運用自如,化為我用。氣量,既是領導者的能量,也是一種力量。氣量是一個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內(nèi)在力量。唯此,何愁其威不立、人心不順、事業(yè)不興也!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