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謙
(新疆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830011,烏魯木齊∥工程師)
采用D型鋼便梁加固線路,施工簡便,對列車運行干擾少,安全度高,是目前國內(nèi)運營鐵路線上進行線路加固的常用方法[1-8]。但D型便梁最大跨度為24.12m,若梁下修建工程與便梁斜交角度過大,將減低便梁跨越能力。為爭取其最大跨越空間,可將兩片縱梁錯位布置。然而,縱梁錯位架設,僅為構造考慮,能否滿足結構在列車荷載作用下正常安全地工作,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F(xiàn)以烏魯木齊市市郊鐵路新建1-6.0m框架橋方案設計為例,進行分析、計算。
本工程位于新疆烏魯木齊市北郊,在北疆鐵路支線K20+764.48處。該線路為單線,屬于烏魯木齊市近郊鐵路,途經(jīng)市區(qū),沿線多有管線、道路穿越。本工程為規(guī)劃支路下穿市郊鐵路而增建框架橋,采用D24鋼便梁加固既有市郊鐵路線。便梁下框架橋軸線與鐵路中心線交叉角度為47°57′10″,為爭取最大跨越空間,將D24型鋼便梁兩片縱梁錯位,以最接近47°57′10″的角度架設。D24型鋼便梁相鄰橫梁間距67cm,為滿足橫梁與縱梁聯(lián)結對應,錯位6根橫梁,即兩片縱梁錯位距離為6×67cm=402 cm。此時,兩片縱梁構成斜交角度為47°58″13″。其平面示意如圖1所示。
該工程所使用的D24型鋼便梁,其縱梁材質(zhì)為Q345qD,橫梁材質(zhì)為Q345B,材料彈性模量約為206GPa,基本容許應力為240MPa,容許剪應力為145MPa,縱梁截面慣性矩為2 440 555cm4。
根據(jù)實際工況,鋼便梁承受荷載為中-活載及恒載兩部分。荷載傳遞方式為:由鋼軌、橫梁及連接構件,傳至兩側縱梁,縱梁兩端簡支于開挖斷面頂部。為簡化計算,每單片縱梁視為承受1/2(“中-活載”+恒載)的簡支梁體系[9]。
圖1 既有線路防護平面圖
縱梁錯位布置后,垂直線路中線的對應截面,距支點的距離不相等。在列車荷載的作用下,對應截面撓度不相等。其差值影響列車運行的平穩(wěn)性。如偏差過大,將增加脫軌的可能性。為便于區(qū)分,以面向九道灣方向分為右梁、左梁(見圖1);以縱梁整體錯位距離402cm為單元,將每片梁劃分為7個截面。圖2給出了左、右梁截面的對應關系,梁上布置“中-活載”[10]。
圖2 縱梁錯位架設示意圖
便梁的剛度檢算僅與靜活載撓度有關。梁上靜活載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標準活載[10],每單片縱梁承受靜活載應為“中-活載“標準計算圖式的50%。
2.2.1 建立計算模型
縱梁為等截面簡支直梁,且梁的跨度遠大于橫截面高度,故剪力對梁位移的影響很小,可忽略不計。梁的彎曲程度同截面彎矩成正比,根據(jù)等截面直梁中性層曲率ρ的公式,1/ρ=M/EI,在彈性模量E、截面慣性矩I一定的情況下,彎矩M越大,梁體彎曲變形越大,即約束條件一定時,位移越大。
根據(jù)上述分析,鋼便梁縱梁任一截面最大撓度,發(fā)生在該截面產(chǎn)生最大彎矩時,即此時活載應處于該截面彎矩最不利的荷載位置。以右梁為基準梁,按列車上、下行兩個方向運行,分別布置截面1、2、3、4、5的最不利荷載位置,左梁按照右梁上的“中-活載”圖式對應布置。各截面布載詳見表1。
2.2.2 縱梁撓度計算
將鋼便梁承受靜活載分為兩部分(如圖3所示),分別計算不同荷載作用下的撓度。
圖3 縱梁荷載示意圖
以積分法求解出簡支梁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并推導出撓曲線方程式如下[11]。
與全樣本一致,管理層能力對研發(fā)投入影響在國有組和民營組均表現(xiàn)為1%顯著性水平的抑制作用。二者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0755和-0.0518,這說明,雖然我們不能忽視高技術企業(yè)中國有經(jīng)濟占據(jù)較高比重的合理性,但國營企業(yè)繁冗的決策機制與治理架構,加之經(jīng)營目標的多元性,可能使高能力管理者進行高風險創(chuàng)新活動的意愿更低,驗證了假設1b。
表1 縱梁撓度計算表
對集中荷載:
對部分均布荷載:
式中:
P——集中力,kN;
q——均布荷載,kN/m;
L——計算跨度,m;
a、b——標注距離,m;
X——計算截面的位置,m;
Y——計算截面所求撓度值,mm。
由式(1)至式(4)的撓曲線方程,可計算出各截面分別在兩類荷載單獨作用下產(chǎn)生的撓度。再利用疊加法原理,即可求得截面在列車靜活載作用下的撓度值總和。右梁、左梁各截面計算撓度值以及撓度差見表1。
根據(jù)計算結果,右梁、左梁最大撓度差值23.4mm。將其同《鐵路線路修理規(guī)則》[12]中線路軌道動態(tài)質(zhì)量容許偏差管理值作比較,低于以2.4 m基長度量的軌面三角坑變形值,故軌道不平順指標小于規(guī)定限制。另查閱文獻[13]:2003年6月,上海市真華路下穿鐵路立交工程,成功采用D24型鋼便梁錯位架設施工,兩片縱梁錯位距離多達8m,最大撓度差達39.7mm,現(xiàn)場使用的效果良好。因此,本文的撓度計算結果表明,能保證列車運行安全。
雖然D24型鋼便梁錯位架設在國內(nèi)已有不少工程先例,且本工程的計算撓度差值也較低,但因撓度差的存在,橫梁截面必然會產(chǎn)生正常架設所沒有的多余內(nèi)力,且使橫梁與縱梁的聯(lián)結部分剪應力加大,應考慮螺栓的加強。所以,縱梁錯位架設時,還可以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使撓度差得以減小。
2.3.1 增大梁的抗彎剛度
對于鋼梁來說,各種鋼材的彈性模量E相差很小。故選用高強度的優(yōu)質(zhì)鋼材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梁的抗彎剛度,而應設法增大截面的慣性矩I。
以本工程為例,可在縱梁頂部及底部分別增設2 412cm×400cm×2cm的鋼板一塊,以高強螺栓同縱梁聯(lián)結為一體。將此加強后的橫截面尺寸導入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進行計算,截面慣性矩可提高至3 224 695cm4,截面最大撓度差為19.9mm,抗彎剛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對軌面不平順及行車安全有著良好的改善。
2.3.2 鋼便梁底部增設支撐
由于梁的撓度與梁跨L成正比,因此減少梁的跨度將能顯著減小其位移值。在本應用工程中,可在鋼便梁跨中底部,增設工字鋼橫向支撐,工字鋼一端搭設于線路外側框架橋頂部,另一端搭設于線路另一側預先設置的臨時支座上。此方法使鋼便梁簡支體系增加了一個約束條件,使梁的計算跨度減少50%,對應撓度顯著減少。
另外,鋼便梁支承點的沉降,尤其是沉降差對便梁結構的受力及列車運營安全也有較大的影響。結合本工程實際,查閱相關規(guī)定,將便梁支承點的沉降差控制在15mm以內(nèi),便梁支承點采用邊長1.5m矩形挖井灌注樁,同側兩個挖井頂部做鋼筋混凝土橫向聯(lián)系,底部采用擴底墩,以減少基底壓應力、控制沉降值,保證列車運營安全。
將錯位布置縱梁的方式應用于市郊軌道交通工程中,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工藝。它避免了因跨越空間不足不得不修建投資較大的臨時便線,或采用工藝復雜的橫抬、盾構等措施,在節(jié)約投資、加快工程進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1]朱雷.大跨度框架鐵路橋頂進法施工技術[J].建筑施工,2012(4):12.
[2]王兵,王德華.大跨度下穿頂進框架橋線路加固設計[J].鐵道標準設計,2010(7):21.
[3]高俊青.大跨度頂進橋中24m鋼便梁對接施工技術[J].鐵道建筑,2009(4):23.
[4]李強軍.淺談做好鋼便梁施工安全防護的方法[J].科技風,2009(4):31.
[5]申雪松.鐵路既有線頂進施工線路加固總結[J].山西建筑,2008,26:15.
[6]范榮剛.改制鐵路便梁在下穿既有線施工中的應用試驗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8(3):27.
[7]徐志勝,黃偉利,徐彧.便梁施工時鐵路軌道安全性試驗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5):23.
[8]靳銳勇.在既有線上頂進立交橋采用D型鋼便梁進行線路加固的施工方法[J].鐵道標準設計,2003(12):12.
[9]李廉錕.結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TB 10002.1—2005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S].
[11]孫訓方,方孝淑,關來泰,等.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2]鐵運[2006]146號部令.鐵路線路修理規(guī)則[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13]朱建身.城市地道橋頂進施工技術及工程實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