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軍
據《解放軍報》報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借助美國的飛機、軍艦抓緊運送軍隊,搶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點。為了能夠把在延安的高級將領迅速、安全地送往前線,中共中央做了一次特殊決策:借美軍飛機送指揮員上前線。
1945年8月的一天,楊尚昆不露聲色地同美軍觀察組負責人提及了這件事。楊尚昆說:“我們有一批指揮員早些時候從前線回到了延安,現急于返回太行山麓參加對日的最后一戰(zhàn),時間又緊,能否借你們的飛機將這些指揮員送到前線去?”沒想到,美軍觀察組負責人竟連他的上司都沒有請示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次飛行只不過是雙方長期愉快合作的一個小插曲。
8月25日,事先接到通知的劉伯承、鄧小平、林彪、陳毅、薄一波、滕代遠、陳賡、蕭勁光、楊得志、鄧華、李天佑、江華、聶鶴亭、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張際春、宋時輪、傅秋濤、鄧克明等20位各戰(zhàn)區(qū)負責同志陸續(xù)來到延安城郊的東關機場。登機前,大家合影留念。陳毅詼諧地說:“如果摔死了,就用這張照片開追悼會!”
經過4個多小時的飛行,飛機終于平安降落在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黎城縣長寧機場。
將領們在機場附近稍事休息便奔赴各自的戰(zhàn)區(qū)。就這樣,美軍飛行員的一次不明真相的飛行,使我黨本來至少需要兩個多月艱苦跋涉的輸送任務在半天之內就告完成,甚至比美軍空運國民黨先遣接受日偽軍投降的人員還快。這些久經戰(zhàn)場考驗、善打勝仗的將領們先期到達戰(zhàn)區(qū),迅速集結主力,分頭趕赴華東、東北戰(zhàn)場做好布防,不僅有力地支援了黨中央在重慶的談判,還波瀾壯闊地拉開了解放戰(zhàn)爭的大幕。
在這架飛機里,后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有3位,中將以上的將領多達15名,還有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難怪當蔣介石看到諜報人員送來的美機運送人員名單后,大叫一聲:“哎呀!”——他錯失了一次遏制中共的戰(zhàn)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