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道同源”的若干考證

2013-09-16 07:08:18何大海
學理論·中 2013年7期
關鍵詞:易經(jīng)

何大海

摘 要:儒家和道家學說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發(fā)揮了深遠而巨大的作用。雖然由于歷史上政治、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并且以今人角度來看,儒道兩家學說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若深究其發(fā)展歷程,卻可發(fā)現(xiàn)二者“同源一體”。從儒道兩家學說的產(chǎn)生淵源、與巫文化的關系、與《易經(jīng)》的聯(lián)系等幾方面進行考證,通過“儒道同源”這一主題來尋求儒道文化的共通性。

關鍵詞:儒;道;巫文化;易經(jīng)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030-02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自春秋晚期儒家學派誕生以來,其作為“顯學”就已經(jīng)發(fā)揮了強大的文化作用,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就成為了中國官方主流思想;道家學說在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通過《老子》《莊子》《列子》等已經(jīng)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在漢初通過道法結合的“黃老之學”對于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也有廣泛的影響。至宋明理學階段,雖然是以儒家學說為主,但是道家、道教學說是其重要思想來源,而且道教在民間一直有其獨特的發(fā)展空間,也深深地影響了士大夫甚至是統(tǒng)治階層。因此,無論中國文化發(fā)展各階段的主流價值觀是什么,儒道兩家學說都是社會的主要思想,是學者探討的核心話題。

雖然由于歷史上政治、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并且以今人角度來看,儒道兩家學說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若考證其發(fā)展歷程,卻可發(fā)現(xiàn)二者“本是同根生”。

一、儒道產(chǎn)生淵源之考證

1.社會經(jīng)濟政治背景

儒家和道家,以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和老子的時代來說,都是在春秋末期產(chǎn)生的,這是一個生產(chǎn)力迅速發(fā)展,生產(chǎn)關系發(fā)生劇烈變革,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已經(jīng)失去了活力,諸侯因爭霸引起的戰(zhàn)爭連綿不斷,因而出現(xiàn)了“禮壞樂崩”的局面。這就促進了以提倡仁義道德、主張恢復周禮為特色的儒家思想和強調無為而治、清靜自然的道家學說的產(chǎn)生。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fā),儒道兩家所要面對的都是當時社會嚴峻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問題。

2.學術思想淵源

《易傳·系辭下》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敝袊糯枷氡緛砭蜎]有太多的派系之別,在先秦時期,甚至彼此都沒有明顯界限。只是從《史記》開始,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將先秦學科分為六家:“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后又有《漢書·藝文志》列出相關十家,《隋史·經(jīng)籍一》承之。但即使學派被人為地劃分了,各學說在原初階段也是站在同一思想發(fā)展道路之上。

對于儒道兩家的產(chǎn)生,《漢書·藝文志》有過精辟的介紹。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儒家和道家都是從上古時代的“官學”體系分化出來的,都屬于官學系統(tǒng),因此儒家學派源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學派源出于“史官”。在西周官學仍為社會主流的統(tǒng)一思想時,二者皆是為“君”服務,即周朝所謂“天子”,細微差別在于儒家學派目的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钡兰覍W派被看作是“君人南面之術也?!保ó斎?,此二者可以說是儒道兩家思想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漢代學者十分關注的思想,但具體而論,儒家也有講君主應該如何處理君臣關系的言論,道家學說也有重視人成就自身的問題。)

《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和《隋史·經(jīng)籍一》在記載百家思想的時候,都引用了《易傳·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這句話,因為在歷代學者看來,諸子百家雖然思想各不相同,“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漢書·藝文志》)但是各家思想彼此之間是有共通性的,甚至有些學派就其來源來看本身就是一宗,可以相互借鑒發(fā)展,“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漢書·藝文志》)所以對于中國優(yōu)秀的儒道文化,需要懷著兼容并包、和諧共生的角度來看待其內(nèi)在的發(fā)展,“若使總而不遺,折之中道,亦可以興化致治者矣?!保ā端迨贰そ?jīng)籍一》)

3.出土文獻支持

近些年,隨著先秦遺失文獻的不斷出土,學者對于儒道同源問題也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認識。郭店楚簡就為儒道同源作了史料上的有力論證。

據(jù)郭沂先生考證,郭店竹簡《老子》出自春秋末期與孔子同時的老聃,今本(包括帛書本)《老子》出自戰(zhàn)國中期與秦獻公同時的太史儋;后者曾將前者全部納入并加以改造。并且,郭店竹簡本不含有今本中的高遠玄虛之論、非黜儒家之語、權謀機心之術等內(nèi)容,說明它有完全區(qū)別于今本的獨特的思想體系。這與《史記》中《老子韓非列傳》、《孔子世家》記載的“孔子問禮于老子”互相映證。這也說明,在《老子》剛剛問世的時候,即老聃將其寫作出來時,其與儒家思想是相通的,并沒有相互攻訐之語,而今本《老子》與儒家針鋒相對的文字,也是出自儒家學派形成之后,道家學者為了獲得更多話語權而對《老子》進行改造。如今本《老子》第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則是對于子思所作的《五行》中由仁到義到禮的過程的一種駁斥。

二、儒道與巫文化淵源之考證

“儒”在《說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本褪钦f儒者是術士的一種稱呼。而其解釋需字為“需,儒也,遇雨不進,儒也。從雨而聲。易曰云上于天?!边@是用儒來解釋需,“遇雨不進”就是求雨之意,表明需是求雨。需字由上半部的“雨”字和下半部的“而”字組成,雨在《說文解字》中為其常用意義:“雨,水從云下也。”“而”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解釋為:“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鳖a毛就是臉兩側從眼睛到下顎的胡須,就是留著胡須的人。需字就可以理解為留著胡須的人在等雨。

綜上,儒在《說文解字》中的意思就是一種留著胡須的術士,通過做法術祈求上天普降甘霖給百姓消災解難,也可以說是求雨的巫師。這說明儒家文化和巫術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儒家就是從巫文化起源的?,F(xiàn)代學者也考證過這個問題,章太炎先生認為“靈星舞子吁以求雨者謂之儒……古之儒知天文占侯,謂其多技,故號遍施雨九能,諸有術者悉認識矣,”所以儒就是知曉天文氣象、作法求雨的術士,實際上就是祝史、史巫。

三、《易經(jīng)》——儒道兩家的共同經(jīng)典

《易經(jīng)》作為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從古代官方哲學的記載來看,《易經(jīng)》作為《五經(jīng)》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儒家的核心經(jīng)典之一。①但是在《易經(jīng)》的思想之中,卻有很多道家思想在其中,說明《易經(jīng)》本是儒道兩家共同的思想資源,而儒道兩家學說也影響了《易經(jīng)》的發(fā)展。

1.不易與道

古人解《易》有多種思想,但基本上認為其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就“不易”而言,不易就是恒常的法則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用道家術語來說就是“道”。易與道從本質上來說是一致的?!吨芤住分v“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保ā吨芤住るS卦九四》)這個道字就有規(guī)律的意味在里面?!独献印氛f“道大”,也有將這種規(guī)律的作用宣揚出來的意味。因此,老子吸取了《易經(jīng)》的積極成果,又進一步把作為宇宙規(guī)律的“道”發(fā)展為宇宙萬物本源之道。

2.變易與道

變易是《易經(jīng)》的最根本的特質。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取象于不同的自然物與社會現(xiàn)象,它們都是由“陰”“陽”兩種符號組合而成,只要改變其中任何一個陰爻或陽爻,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卦象。這是闡述事物普遍變化的觀點?!独献印分幸灿泻芏嗝枋鲎兓挠^點,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就是從宇宙生成的角度闡述普遍變化的觀點。

3.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

《老子》和《易經(jīng)》中觀物取象的抽象思維方式代表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學者的最高思維水平,也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發(fā)展?!吨芤住は缔o》有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笨梢姟鞍素浴笔枪湃擞^物取象所得之八象?!独献印芬餐瑯尤绱?。

第一,老子很注重“觀物”,他強調“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保ā兜赖陆?jīng)·五十四章》)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也都是對于萬物的觀察而闡發(fā)其思想。

第二,老子也很注重“象”的作用,他非常善于運用形象來表現(xiàn)抽象的哲理,表達自己對事物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如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把道比作“母”這一形象,使得人們更加準確認識道的作用。

四、結語

儒道本身就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思想寶庫,從其發(fā)展歷程來說,都是“同源一體”的。之所以現(xiàn)在看儒道相差較大,是因為后世學者或因學術思想發(fā)展需要闡明個人觀點而打擊其他學說,如孟子“辟楊墨”和太史儋將原本《老子》進行改造;或與政治相聯(lián)系而排斥“異端”,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經(jīng)過西方現(xiàn)代分科系統(tǒng)而有所規(guī)劃,如道家被稱作“自然哲學”,儒家被稱為“政治哲學”,從而使得儒道兩家學說發(fā)展?jié)u行漸遠。但是,正如《易傳·系辭下》所言:“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中國文化是“殊途同歸”,最終還是會歸結到一點,那就是人與社會的發(fā)展問題,因此道家強調的“真人”、“小國寡民”,儒家強調的“圣人”、“大同社會”,其實都是為了成就自身,實現(xiàn)理想之社會。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班固.漢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魏征,等,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3.

[4]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5]章太炎.國故論衡[M].臺北:廣文書局,1967.

猜你喜歡
易經(jīng)
從《易經(jīng)》中看世界
《易經(jīng)·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英語世界認識《易經(jīng)》的三個階段
翻譯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18
現(xiàn)在我們?nèi)绾萎斃蠋?上)——《易經(jīng)》里的教育智慧
王冬齡作品
詩書畫(2017年1期)2017-04-11 08:14:51
簡析《易經(jīng)》文化與太極拳
運動(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易經(jīng)》不是用來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
德國衛(wèi)德明《易經(jīng)中的天地人》論釋思想析論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02
卑以自牧,柔以時升——論易經(jīng)初六爻的爻德內(nèi)涵及其儒家道德觀
《易經(jīng)》里的《天演論》
盈江县| 湘乡市| 克拉玛依市| 洛阳市| 成武县| 泰和县| 清丰县| 佛学| 金乡县| 大丰市| 盐边县| 霍州市| 呼伦贝尔市| 高雄市| 乌鲁木齐市| 永吉县| 霞浦县| 海盐县| 南靖县| 崇左市| 凤庆县| 会东县| 永胜县| 平南县| 东乡县| 阿拉善左旗| 河北区| 措勤县| 彭州市| 镶黄旗| 南木林县| 开原市| 西贡区| 绍兴市| 驻马店市| 白城市| 余干县| 水富县| 保山市| 新龙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