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娜
子宮內膜異位癥作為婦科比較常見的良性病變之一,臨床表現(xiàn)以痛經(jīng)、下腹脹痛、月經(jīng)紊亂、性交痛為主, 甚至引發(fā)不孕,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1]。近年來, 隨著手術技術水平的提高, 手術切除也逐漸成為治療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中, 河南省鄧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診治的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給予手術切除輔以孕三烯酮治療,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3月~2011年8月期間, 本院診治的42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孕三烯酮治療)和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 手術治療), 每組各21例。21例對照組患者中, 年齡24.0~41.0歲, 平均年齡(33.0±4.0)歲, 病程6個月~6.0年, 平均病程(3.0±1.0)年;21例觀察組患者中, 年齡25.0~42.0歲, 平均年齡(34.0±4.0)歲, 病程6個月~5.0年, 平均病程(2.5±1.0)年。在年齡、病程方面, 兩組沒有明顯差異,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每次口服2.5 mg孕三烯酮, 2次/周,于月經(jīng)第一天服用, 3 d后服用第二次, 以后每周相同時間服用, 治療6個月。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基礎上, 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于月經(jīng)過后3~5 d, 在硬膜外麻醉狀態(tài)下, 進行病灶切除術, 切除病灶周圍1 cm正常組織, 逐層縫合, 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 平均隨訪12個月, 對兩組復發(fā)率, 進行觀察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 進行分析和處理, 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平均隨訪12個月, 觀察組沒有復發(fā)病例, 對照組中6例患者在停藥后復發(fā)。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復發(fā)率顯著降低,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例(%)]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內膜壁之外的一種良性病變, 但是具有復發(fā)性和轉移性, 據(jù)報道, 其發(fā)病率高達15%, 不僅影響著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甚至引發(fā)不孕。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均具有剖宮產手術史, 術后腹部切口瘢痕處形成進行性增大性腫塊, 并伴有疼痛感, 經(jīng)期尤為明顯, 月經(jīng)過后疼痛有所緩解, 包塊也隨之減小或者消失。體檢發(fā)現(xiàn), 包塊多, 形狀不規(guī)則, 邊界不清 , 質地實 , 有明顯壓痛[2]。
藥物保守治療雖然可以抑制病灶的快速生長, 但由于該病自身的浸潤性, 很容易發(fā)生病灶轉移, 另外病灶對藥物的敏感性不高, 導致藥物治療的療效不夠理想。近年來, 隨著手術技巧的提高, 手術切除病灶組織, 已經(jīng)成為治療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重要方法, 并得到了普遍認可。
剖宮產術后傷口愈合過程中, 子宮內膜細胞會快速生長形成腫塊, 一旦破潰出血, 就會導致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 所以, 掌握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機制和臨床特點, 做好與腹壁炎性包塊等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這是降低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3]。
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適應證, 提倡自然分娩, 盡可能降低剖宮產的發(fā)生率, 繼而從根源上降低了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率。剖宮產手術過程中, 嚴格執(zhí)行無菌原則, 清宮時應用一次性紗布, 傷口縫合后, 及時清洗腹腔及腹壁切口處, 避免宮內種植。月經(jīng)來潮前, 禁止實施輸卵管通暢術、流產吸宮術、整形術等宮腔陰道手術, 避免子宮內膜碎物種植腹腔[4]。哺乳期婦女由于雄激素水平明顯降低, 不利于子宮內膜的生長, 母乳喂養(yǎng), 能夠促進疾病的治愈。
對于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孕三烯酮治療基礎上, 于月經(jīng)過后3~5 d, 進行病灶切除術, 縫合時,注意逐層縫合, 關閉切口, 不留死腔, 術后加壓包扎, 應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 有效避免術后切口感染。
本研究中, 平均隨訪12個月, 與孕三烯酮藥物治療相比, 手術切除輔以藥物治療的復發(fā)率顯著降低, 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偠灾? 對于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手術切除輔以藥物治療能夠明顯降低復發(fā)率, 提高臨床療效, 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張鴻慧.中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現(xiàn)狀與思考.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2,39(5):521.
[2]邢建紅.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5例臨床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10(25):120.
[3]路光升.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65例臨床分析.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0,37(4):291.
[4]羅彬.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2例臨床分析.當代醫(yī)學, 2011,17(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