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近日,浙江張高平、張輝叔侄強奸殺人案引發(fā)社會極大關注。這起冤案所以形成,從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主要與前期偵查程序不合法、刑訊逼供、勾結牢頭非法獲取證據,從而導致在極不完整的證據基礎上作出錯誤判決有關。
對于每一起冤案來說,不僅冤案的受害者要付出失去自由、財產甚至生命的代價,它還牽涉到其背后的家庭;而且,冤案一經制造,就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動搖人們對司法正義的信心。而司法正義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保障,是正義之底線,每起冤案,都會導致人們對司法正義增加一份不信任,冤案一多,累積起來,對于司法正義而言——這個社會最后的庇護所——無疑是一種不能承受之重。
因而,對于每一起案子的偵辦和審理,司法機關必須秉持公正理念,從保障人權的要求出發(fā),力求做到無懈可擊。正如習近平在今年2月的第四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也就是說,案件審理的整個過程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體現公平和正義。為此,就需要事前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正當權利,事中保障辯護律師的取證、辯護權利,事后如果發(fā)現是冤案,立即啟動救濟和平反機制。
目前,從案件審理的司法實踐看,幾乎在整個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問題。例如,在案件的偵查、起訴階段,常曝出辦案人員非法取證、刑訊逼供等情況,直接影響案件結果的公正,甚至導致冤錯案件的發(fā)生。上述張高平、張輝叔侄強奸殺人案,杭州市公安局預審大隊長聶海芬就是采用這種方式獲取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證據。而杭州方面曾夸贊這位“女神探”牽頭主辦的重特大案件達350余起,準確率達到100%,經其審核把關的重特大惡性案件,移送起訴后無一起冤假錯案。
在案件審理中,對辯護律師的權利保障尤為必要,因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實現主要是通過辯護律師來完成的,只有充分保障并完善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才能更好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然而,在實踐中,律師的辯護權往往受到很大限制,不僅存在會見難、取保難、閱卷難等問題;而且,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和司法人員對辯護律師的誤解,也使得辯護律師屢遭歧視,甚至受到迫害。近年來,打擊、迫害辯護律師,干擾、阻撓其依法履行職責的事情發(fā)生多起。重慶打黑期間的李莊案,廣西北海警方以偽證罪抓捕辦案律師的“北海案”,都曾轟動一時。
前面兩關若沒把好,出現冤案的幾率就會大增。近年來,出現過多起輿論關注的冤案。然而,并非每起冤案的受害者都有張高平、張輝叔侄倆的“幸運”,能夠得到司法機關的糾正和國家賠償。有些冤案在發(fā)現并確立為冤案后,遲遲得不到改正。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聶樹斌案。盡管輿論洶洶,聶案在真兇現身8年后還得不到河北方面的再審。人們不清楚聶案到底觸及到了怎樣復雜的利益鏈條,但顯然,這種做法,已經并繼續(xù)嚴重損害社會對整個司法體系和法治的信心。
從聶樹斌案、佘祥林案等冤案中,我們發(fā)現要保障司法公正,除了內部監(jiān)督外,還必須加大司法公開力度,把司法依據、程序、流程和結果及時公之于眾,接受外部監(jiān)督。這其中,司法程序公正尤為重要。程序公正的價值在于,它能防止和避免侵犯訴訟權利,以及違反公開原則、回避原則等程序違法問題的發(fā)生,其對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行使的規(guī)范約束,防止其濫用擴張,也是對人權的最好保障。此外,公正的司法程序還能保障當事人在權益受損時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梢灾v,現實中刑訊逼供、暴力取證之類侵犯人權現象的發(fā)生,多半與辦案人員缺乏程序意識,頑固堅持“重實體輕程序”直接相關。
任何國家以及任何司法體系下,都不可能完全杜絕冤案。要做的是盡量減少冤案之發(fā)生,以及當冤案被發(fā)現時,盡快啟動糾正與賠償程序。正義不僅應當得以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具體到冤案上面,尤須謹防的是,被損害的正義因案件糾正過程的緩慢而再次蒙塵。
為此,我們希望浙江張高平、張輝叔侄倆的冤案能夠盡快依法得到糾正,而河北聶樹斌案更應立即啟動再審程序,還死者及其家屬一個遲到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