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
據(jù)說從前正宗英國紳士出門,都要隨身攜帶雨傘,因為英國天氣善變,得時刻提防突如其來的雨,躲雨的驚惶以及濕答答的頭發(fā)貼在腦門的模樣,都可瞬間把一個紳士生生變成落湯雞。
茨威格在《昨日世界》里描述詩人里爾克經(jīng)典的紳士范兒:“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這樣的斯文;縱然發(fā)出笑聲,也都是表示出那么一點意思后就立刻收斂。輕聲細語是他的一種需要。再也沒有比喧嘩嘈雜和感情上的激動更使他心煩意亂……除了舉止的慢條斯理,整齊、清潔、安靜,也是他生理上的需要。每當他不得不乘一輛擁擠的電車或者坐在一家嘈雜的飯館里時,這都是使他心緒不寧的時刻……”應該說,里爾克應該是文明的終極產(chǎn)品了。
從微末角度,文明的一個功能,是使人對自己的身體進化出羞恥感,一句話,管住自己的身體,別讓它隨時隨地發(fā)出異樣的聲音。不說像里爾克那樣處處完美,一個普通人也應有最起碼的認知,你得約束自己不要在人群中旁若無人地打嗝、剔牙、挖鼻孔、擤鼻涕、放屁。
記得蒙田在一篇文章里,講他一個同僚用手帕捏著鼻子排山倒海擤完鼻涕以后,把手帕放回口袋,蒙田一直牽掛著這樣一只手帕裝在口袋里,那難受勁……我個人最無法忍受的,是一個人講話時嘴巴里唾液泛濫,每當這時,這人講什么我一個字也聽不進去,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關注他何時把口水吞下去。
朱利安·巴恩斯的一篇小說《警惕》,寫一個人本來打算去音樂會聽演奏,但他總被音樂會上各種窸窸窣窣的聲音激怒,他的音樂會之旅逐漸變味了,忘記聆聽真正的音樂而去捕捉各種噪音,對制造噪音的人提出警告,比如探身戳一下某人的背或在中場休息時拐彎抹角地諷刺,巴恩斯寫道:“那些阻止我們墮落到純粹野蠻狀態(tài)的文明的殘跡就是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