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劉亞蘭 楊萌萌 夏榮釗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康有為先生于1918年首次踏上青島,便給予了“青山綠樹,碧海藍天”這樣的評價。1923年6月23日,康有為先生購買此房為寓所,并且取名為“天游園”,而當?shù)匕傩辗Q之為“康家花園”。康有為故居位于青島市福山支路5號(小魚山文化名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青島最早的一批德式建筑之一,曾經作為德國總督府要員官邸,是青島最早的德式建筑。文章從故居的平面布局、建筑結構特點、室內與裝飾等等方面闡述其中所滲透的中西方設計思想。
康有為故居建筑平面為規(guī)則的矩形,平面布局合理規(guī)整,房間對稱分布具有明顯的方向感。建筑內部空間較為開闊,注重采光與通風,將中心部位采光較差的空間設置為內廊或者樓梯間。建筑主體坐北朝南,以中廳中軸線對稱分布,主入口設在二層中廳南立面,且延伸至建筑外檐,分別從東、西、南三個方向直上二層,為三進式粗石材臺階,這表明主人將二層作為主要的活動空間,同時利用樓梯將建筑室內外聯(lián)系起來,顯示出其空間上的過渡功能,同時二層的敞廊為半開放空間,樓梯也為從室外的開放空間到半開放空間進行了連接,同時從室外直接進入樓上避免對一層造成打擾,保留了各自的私密性要求(見圖1)。
圖1 康有為故居平面布置圖
該建筑為西式海濱別墅風格,受當時西方流行的新藝術風格影響,西式外形融合中式元素,為近代中國特殊區(qū)域特有的折衷主義風格,例如屋頂為中式傳統(tǒng)歇山頂,雙坡屋面覆蓋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上的筒瓦,屋檐使用瓦當和滴水作為裝飾。建筑南立面為中軸對稱式木質外廊,屬于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住宅樣式,山花頂部的造型和圖案暗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并在整體上起到了統(tǒng)率局部、突出中心的作用。
窗戶多為矩形,上方裝飾紅磚弧形拱券,同門洞的拱券造型相協(xié)調統(tǒng)一,立面及內部長廊等處門窗處理使得通透性較強,在采光不足的房間位置設置了較大面積的窗戶,門也采用透光性較好的玻璃材質鑲嵌,上方加拱形擴大了透光面積,同時造型美觀。一層南立面為3個尺度較大、長寬比近似于1的弧形拱券門洞,取中間的門洞作為一層主入口,入口外圍設計的造型為小型木結構門廊,由六根木柱撐起的雙面坡頂造型,全部木結構搭建,造型干凈利落,紋樣簡潔大方,與石材結構的建筑外墻相對比,生硬之中增添了溫暖,木材的結構、色澤和紋理組成的半開敞空間同樣起到了由室外到室內引申過渡的作用,且標志著主入口的中心地位,兩邊相同規(guī)格的大門同樣用木框嵌板鑲嵌大面積的玻璃,增加建筑室內的光照,夏季天氣炎熱時可全部開敞,南風吹進有利于散發(fā)潮氣。建筑二層為木質開敞外廊。外廊是一種生活空間,用來進行喝茶、吸煙、休息、談笑及晝寢等活動,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間,也成為室內的一部分[1]。它屬于半封閉空間,與圍合它的大面積實體墻形成虛實對比,同時欄桿等處大量縱向線條的運用突出主入口的重要性,強化了建筑的嚴肅氣氛。同時欄桿的曲線造型和拱券的弧形設計為嚴肅的氣氛增加了活潑感,使構圖和諧。南立面是整棟建筑的臉面和重心,設計師設計的由室外直上二層的石梯表明整個二層又是南立面的重點裝飾部分。
康有為故居的屋頂為傳統(tǒng)中式大屋頂,尖山式歇山頂表面覆紅色筒瓦,中式屋頂中一般以琉璃瓦或黑色瓦覆頂,紅瓦覆頂便成為了德國入侵后帶給青島地區(qū)建筑的一大特色,以筒瓦作蓋瓦,在氣候溫濕的青島地區(qū),有利于排雨雪,且出鞘的檐部與四周的墻形成可用空間,更能保護檐下空間,雨雪天氣對窗戶起到遮蔽作用,筒瓦屋頂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主要用于宮殿、廟宇、王府等大式建筑,可見此建筑最初的主人身份地位之重要。檐部的瓦當是中國古典建筑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件,瓦當和滴水在中式建筑中是最多裝飾的部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位,從圖2中可見康有為故居使用圓形瓦當和倒三角尖形滴水,在建筑的重要部位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集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中式建筑的巨大魅力。
圖2 故居的中式屋檐和西式拱券
康有為故居采用德式建筑常用的典型外形,但整棟建筑外觀色彩簡單清晰,以米黃色粉刷墻面為主,裝飾簡單,重點部位飾以紅色調,以高聳的米黃色山花為整個構圖的中心,米黃色墻身,只在檐部、入口、轉折處等重要部位鑲嵌紅磚裝飾,門窗全部采用紅磚砌拱券、弧券、半圓券、平券等,與其他德式建筑的區(qū)別在于省去了繁瑣細膩的裝飾,反而加以中式建筑的紅瓦、檐口滴水、瓦當?shù)葌鹘y(tǒng)中式建筑構件,說明此建筑風格受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影響深刻,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在此強烈的碰撞與融合。
羅馬風術語的產生則是由于不斷使用羅馬設計的某些方面,特別是半圓形券以及其他羅馬室內細部的翻版[2]。故居的主立面門洞與東西側立面窗洞采用半圓拱券,這種建筑風格是羅馬風格建筑的顯著特征,窗洞外圍以紅磚裝飾,不采用拱券結構的窗洞,而是在矩形窗洞上方鑲嵌一條弧形紅磚裝飾,以此呼應。這些窗洞的長寬比近似黃金分割比0.6,拱券為1/2圓,且南立面二層的門洞上方弧形中間嵌有拱頂石以示強調。門窗的拱券形式出現(xiàn)在古西亞,在古羅馬大量使用,并成為古羅馬建筑的特色,半圓券拱形式不僅成為古羅馬建筑的特征,并深深影響了后來的羅馬風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入口形式(見圖3)。
圖3 康有為故居窗洞與塞浦提米厄斯凱旋門比例對照
康有為故居建筑的外廊在空間構成上屬于半封閉空間,屬于室內設計的一部分,空間的地面間隔鋪設紅白方磚,瓷磚在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大面積用于室內鋪設,說明其裝飾方式更加接近于現(xiàn)代室內裝飾。外廊設計樣式可作為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植入的“外廊樣式”建筑,但其檐口的瓦當、滴水和木質柵欄又類似模仿了中式建筑中的“廊”,西式建筑中集中式建筑的入口門廊,此“外廊”取中西之特色相結合,組成了一種影響中國現(xiàn)代建筑的建筑類型,且廣泛在中國近代建筑中出現(xiàn),對中國近代建筑的轉型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外廊式建筑又被稱為外廊樣式或者殖民樣式,指的是16世紀以來歐洲殖民者來到殖民地后,結合當?shù)貧夂虍a生的一種帶有外廊的建筑形式,常具有歐洲本土建筑的風格特點[3]。當時作為殖民手段入侵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對中國建筑藝術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二者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外廊樣式的出現(xiàn)是汲取了中西不同的文化產生的成果,有利于調和復雜的文化矛盾和沖突。這一建筑摒棄了存在于中國其他殖民地區(qū)的外廊式建筑的簡陋性,是一座精致的長期性建筑以折衷的方式記錄了西方古典與傳統(tǒng)地域文化發(fā)展為亦中亦西的外廊建筑形式。羅西《城市建筑學》一書中提到“帶有涼廊的住宅是一種經久的建筑類型”[4],青島地區(qū)沿海氣候溫濕,作為另外一種生活空間,帶有一定面積的敞廊在濕熱的夏季可以起到散熱驅潮之功效,敞廊這種建筑在適應本地區(qū)氣候條件方面比其他類型建筑更勝一籌。
基本為中式風格,部分空間采用瓷磚鋪地,二層的臥室、客廳、洗漱間等空間功能劃分明顯。一層內部功能上仍然有中國固有內部空間的生活理念,部分摻雜著西式花紋,嚴肅而整齊,簡單之中調和有活潑的元素,例如規(guī)整的室內布局中曲尺形旋轉木梯設計在了內廊中間,增加了曲線美感,木質門框鑲嵌著半透明(粒狀)玻璃,既保證了良好的透光性,又營造了一定的個人空間,透出的柔和光線與室內的木質地板的質感融合在一起,顯示出木材清晰的自然紋理和親和力,在門窗家具的細部裝飾上也能體現(xiàn)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痕跡,例如造型簡單的銅質水龍頭搭配傳統(tǒng)中式紋樣陶瓷質洗手盆,中式書柜加西式曲線造型門把手,各種卷葉紋樣的裝飾。
家具是建筑風格的折射,建筑風格直接影響家具風格的走向[5]??涤袨楣示永锏募揖哧惲蟹绞揭部梢哉f是亦中亦西,加入了具有審美和實用功能的新材質:玻璃和水銀鏡子、彩色玻璃和瓷磚。中式的紅木家具上加入了西式元素,無論是書房的陳列柜還是儲物柜,在中式結構和樣式的柜門上鑲嵌了玻璃,二層各空間中家具功能獨立,分工明確,客廳中陳列的大多桌椅上較多的加入了一些“洋符號”,例如雕刻繁瑣的太師椅靠背鑲嵌大理石,二層大廳里的正面是一組中式八仙桌和官帽椅。桌子的工藝與結構較清代八仙桌簡單,簡化了束腰工藝,桌腿之間加了很多浮雕如意云頭圖案等裝飾性的部件,美觀性很強,做工比較精巧。椅子為南官帽椅,靠背和搭腦都有曲線,背板上的幾何紋樣簡單清晰,座面下的前腿之間,去掉了望板,鑲以券口,具有清式家具的特點,但比清式官帽椅裝飾簡單,更加趨向于民國風格的家具樣式。旁邊的案幾造型以曲線為基礎,裝飾繁瑣,案頭和案腿的造型也很豐富,花紋為卷葉紋,卷葉紋為明清時期家具使用頻繁的紋樣,可以說雕刻無處不在(如圖4所示)。
圖4 二層大廳家具
三層臥室里羅漢床的圍子上鑲嵌有水銀鏡子(見圖5),梳妝臺上的鏡子也使用了玻璃材質,歐式造型的桌椅采用中式榫卯結構且雕刻著中式龍紋,裝飾更加繁瑣。家具的很多部件都是用機床旋制,出現(xiàn)各種旋木腿,與明清家具純手工制作不同,機器生產介入家具是民國風格家具的標志。
圖5 三層臥室家具
康有為故居從建筑的拱券到室內裝飾、家具的腿和靠背的花紋、細部雕刻等,無論其方式是具有強制性還是主動性,無處不體現(xiàn)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子,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和文明的象征符號在近代歷史中的經歷,建筑、室內和家具同樣承載并記錄了近代中西方文化滲透的痕跡。
德國設計師之所以在青島建設了諸多中西融合式風格建筑,究其原因之一:經濟因素。德國侵占青島之后,目的是想將青島作為他的永久殖民地,在青島建立一系列德式政府機構和官邸建筑,為了顯示德國的霸權主義,體現(xiàn)德國技術的發(fā)達和國力之強盛。原因之二:設計師的個人喜好因素。德國設計師對中國建筑裝飾風格進行過研究,對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樣式有所喜愛,所以在進行設計時主動添加了一些自認為優(yōu)秀以及經典的中國式建筑構件和室內裝飾方式。原因之三:政治因素。德國在青島建立殖民地,但是受到了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抵制,為了使中國公民內心接受這個外來的文化侵略,采用了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更容易得到中國人心理上的認同。原因之四:技術因素。當時德國經濟發(fā)達,在本土建筑與室內設計上往往采用一些較新穎的材料和先進的施工方式,而中國當時掌握的建筑與裝飾技術相對落后,如果原材料全部從德國進口,便會引起經費的大量增加和不必要的浪費。青島地區(qū)的德式建筑采用青島嶗山地區(qū)盛產的花崗巖作為建筑與裝飾材料,西方設計師將設計出來的德式建筑交給中國建筑工人進行施工,中國工人無法解決德式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某些技術問題,只能根據(jù)自身具備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經驗進行施工,所以就無法避免的加入了一些中式元素在里面。
[1][日]藤森照信.外廊樣式——中國近代建筑的原點[A].張復合,譯.第四次中國近代建筑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1993.
[2][美]約翰·派爾.世界室內設計史[M].劉先覺,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3]王 珊,楊思聲.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國的發(fā)展線索[J].中外建筑,2005(1):110-112.
[4]楊思聲,肖大威,戚路輝.“外廊樣式”對中國近代建筑的影響[J].華中建筑,2010(1):110-112.
[5]楊懷靚,賴文清.淺談民國家具的特點[J].學術論壇,2008(5):17-19.
[6]姜維群.民國家具中的“洋符號”[J].家具,2008(1):40.
[7]卷葉紋.明清家具的時代符號[J].建筑建材裝飾,2010,11(4):31-32.
[8]屠蘇南.淺論西方建筑入口形式的歷史風格[J].東南大學學報,2010(29):11-13.
[9]劉亦師.中國近代“外廊式建筑”的類型及其分布[J].近現(xiàn)代城市與建筑保護,2011(2):91-92.
[10]劉大可.中式建筑屋頂通述(上、下)[J].古建園林技術,1992(2):41-42.
[11]楊 薇,劉 彬.淺析關中傳統(tǒng)民居屋頂裝飾藝術[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29(2):16-18.
[12]李少紅.青島康有為故居紀念館[J].浙江建筑,2008(9):87-88.
[13]陳 平.外國建筑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14][德]托爾斯騰·華納.近代領導的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5]楊冬江.中國近現(xiàn)代室內設計史[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