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畫面漸次褪色、泛黃,記不清那是怎樣的地點和背景,朦朧中依稀可見一條小路,夕陽那絢爛的身影與爸爸的背影融為一體,在地上刻下一道長而寬的黑影。那高大的影子在我的視線中,逐漸變小,直至消失在路的盡頭,我的耳邊只剩幾聲鳥啼……這,就是兒時爸爸所留給我的全部記憶——背井離鄉(xiāng)。他去了我不知道的地方拼搏!那時的他,僅留下這樣一個無言而厚重的背影。
我歲數(shù)稍大些,與他同在異鄉(xiāng)。不同的是,他工作,我學習。每天清晨,爸爸總會先我?guī)追昼婋x開家門,邁著沉穩(wěn)的步伐,哼著熟悉的歌曲,朝陽照射在他那微微泛白的棕色夾克衫上,干凈而清爽。微風中,他的夾克衫被風掀起后擺,竟讓我覺得有些刺眼。這在我眼中曾高大寬厚的背影,現(xiàn)在似乎顯得單薄多了?;蛟S,這是我站在樓上的緣故?
★小時候,爸爸的背影在“我”眼中是高大而寬厚的,長大后,他的背影“顯得單薄多了”。作者的觀察很細致,字里行間飽含對爸爸的深情。
(湖北恩施紅土鄉(xiāng)石灰窯中學 楊春娥)
早晨,絲瓜的須叢最旺盛。一棵棵秧苗的頭部都長出了一叢嬌滴滴的嫩綠筆直的須條,猶如利劍一樣直指空中。十點過后,絲瓜的須略顯彎曲,絲瓜須的尖部也慢慢變成了小小的鉤子,必須仔細看才能看見。它好像長著眼睛,會尋找離它最近的物體去鉤住,任何一條絲瓜須觸到任何物體,就會緊鉤住不放,哪怕是光禿禿的墻壁,它也能鉤著爬上去。從高處垂下來的繩子是它最好的依靠,它的須鉤到繩子后,緊纏幾圈,做到萬無一失,便開始一節(jié)一節(jié)地往上爬。有的須叢鉤不到物體,就會挽成一團圈圈,向下垂著。
絲瓜的秧很長,葉子又很多,再加上幾只大瓜的重量,試想想,細細的瓜須能承受的總重量能有多少呢?我真擔心它會不堪重負,從樓上墜落下去。
★“鉤”“爬”“觸”“纏”等動詞的運用,把絲瓜須寫“活”了。
(河南林州第七中學 李 麗)
夜,深沉而又無言。我舒展了下腰身,站在走廊上。抬頭仰望,滿天星辰。風乍起,吹亂我額前的發(fā)絲。我邁著疲倦的腳步,看著空曠的走廊,感到奇怪。他們班還沒有放學嗎?于是,我走到貼滿報紙的窗前,透過報紙的縫隙投去好奇的目光。
隔著玻璃窗,我看到了令我驚訝的畫面——寬大明亮的教室里,同學們埋頭握筆疾書。有一個人,此時本應(yīng)在回家路上的人,他正站在燈光下為同學們認真地講解著。我的心湖仿佛被扔下了一顆石子,久久不能平靜。
★作者用溫柔的筆觸寫出了老師帶同學們上夜自習的景象。景色描寫部分的語言簡潔、優(yōu)美。
(江蘇高郵市周山初中 趙 倩)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站在小路上,可是耳邊卻不再有伙伴嬉笑的聲音,不再有成群的燕子劃破天空的寂靜,更不會有蟋蟀在雨后的低低鳴叫。此刻,沒有了往日的喧鬧,我也沒有心情去聆聽故鄉(xiāng)的物語。風兒依舊,我卻不愿聆聽它在耳邊呢喃著講述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因為,它的訴說只能增加我的失落感。
我不知道有多少異地的游子在赤誠地苦念著故鄉(xiāng),但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像我一樣希望有一天能再次站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聽一聽熟悉的話語,聞一聞故鄉(xiāng)的味道,看一看這久違了的鄉(xiāng)親。一切回憶都在我的腦海里翻涌,隨著血液流向每一處神經(jīng),于是,激起了游子那醞釀已久的回家念頭。
不管你身在多么遙遠的他鄉(xiāng),不管你熬過了多少個夜晚,也不管你有多少無奈的日子,請永遠都不要忘記,那故鄉(xiāng)的土,永遠等著思鄉(xiāng)的人。
★文章的抒情色彩濃郁。作者帶著淡淡的悵然和深深的懷戀,寫出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刻思念。
(黑龍江鐵力一中 李仁萌)
事實上,我的青春是一場絢麗的小小音樂會。它從日出舉行到傍晚,因為絢麗的晚霞才是這場歌會的最好背景。我攜帶的很少,除了自己的夢想;我要索取的更少,除了努力去呼吸最溫柔的氧氣以及不顧一切地采集圣潔的月光……我是我自己世界里的國王,常常在一個人的時候哭喊笑罵、盡情發(fā)泄,而在人群中,我卻總是安靜的。
青春一定是少不了單車的。我常常會在早晨、中午、傍晚、深夜這些不同的時間里做著同一件事——騎著單車閑逛。我喜歡騎著單車讓風往衣服里“呼呼”地鉆,我覺得那象征著自由與渴望,那是通往自由國度的唯一方式。我就是這樣迷戀著孤單的一切,我心里清楚,自行車上那個單薄的背影所面對的方向,正是自由的方向。
★作者的文字清新、明朗,卻又帶著一絲少年的憂傷。
(江蘇鹽城景山中學 程小明)
作為農(nóng)民的兒子,下地勞作是我無法選擇的命運。那時我還很小,被爸爸硬“押”著來到菜地里種蘿卜。那是我第一次下地勞動,玩兒的時間明顯多于勞動時間。
我坐在菜地旁,看爸爸用鋤頭把黑色的泥土翻轉(zhuǎn)、敲碎、碾細并且整平,然后又在平展的如一張遼遠闊大的眠床般的土地上刨出一個個小小的坑,爸爸在坑中點上蘿卜籽,用泥土掩住,然后再把土踩實。
我呆呆地望著,看爸爸時而用臂膀抹掉臉上的汗水,時而往手上吐點兒口水,搓兩下,再繼續(xù)。爸爸單薄的身體在陽光下顯得那么高大、那么偉岸……
“爸爸,你很辛苦吧?”回家的路上,我不禁問道。
爸爸停下前進的腳步,蹲下來對我說:“不,孩子,我不累。在勞動中我感到很快樂、很自豪?!?/p>
說著,爸爸揚起他那長著老繭的手?!澳阌涀。阂粋€農(nóng)民的一生是從手上的繭子開始的。”爸爸顯得很自豪,說完不忘在我臉上捏一把。那一刻,我并未感覺到爸爸雙手的粗糙,相反,一股暖流在我心里蕩漾開來……
★通過對爸爸手上那粗糙并堅硬的老繭的描寫,作者讓我們看到爸爸那質(zhì)樸、樂觀的心。
(山東萊西孫受中學 王文靜)
作為“90后”的我們確實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又有誰想過,如此“90后”,到底是怎樣造成的?“90后”的父母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生人,我們身上不可避免地有著他們年輕時的影子,父母們把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放在了我們的身上。我們很難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愛好、自己的追求,只能為他們而活。
雖說國家要求實行義務(wù)教育,學校也積極實行“5+2”課程,但“90后”責任心超強的家長們,讓我們在周日時間也去上輔導班。周六又要在家寫那些寫也寫不完的家庭作業(yè)。空虛、寂寞的“90后”除了死讀書,就只能坐在電腦面前發(fā)呆或者游戲一番,我們不善言辭更不善交際,所以我們孤僻。然而,這是我們的錯嗎?
★作者用邏輯縝密、例證豐富的文字為“90后”“正名”,有思考、有見地。
(江蘇高郵周山初中 何雪芹)
視線中出現(xiàn)了一對年邁的夫妻,他們相互攙扶著,蹣跚地走在櫻花林間,丈夫的頭發(fā)已爬滿霜跡,背有些許佝僂;妻子肩膀有些微駝,頭上的青絲也幾乎全無。他們就這樣緩緩地走著,在陽光的照射下,他們的背影與景色格外和諧。他們在陽光下靜靜地走著路,陣陣微風吹過,櫻花的花瓣兒落下,恰好幾片落在丈夫的頭上,妻子輕輕地笑了,她艱難地踮起腳尖,用枯槁的手為他拂去……他們也曾年輕過,也許也曾一起走過這片櫻花林吧?她踮起腳尖,他們暮年時那浪漫的幸福盡顯,雖已是夕陽黃昏,卻像是春日清晨。他們的過去也曾像那對年輕情侶一樣吧,那對年輕情侶的未來也許也會是他們這般吧。
他們,踮起腳尖,離幸福更近。
★對老夫婦在櫻花林間攜手同行場景的刻畫溫馨,作者的心理描寫也很動人。
(陜西西安工大附中 薛潔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