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淮
(蚌埠學院藝術設計系,安徽蚌埠233000)
淮河流域民俗藝術的寶庫無比豐富,從民俗藝術靜態(tài)展示形態(tài)來說,有農民畫、剪紙、泥塑、面塑、紙塑、石刻、糖人、麥稈畫、紙扎、布藝、面具、鐵藝、把玩、秫桿編織、核桃雕花、木雕、磚雕、石雕、風箏、皮影、木版年畫、刺繡染織等等品種繁多的民俗藝術形式。例如被國際上稱為“中國影燈”的河南皮影戲;淮陽的“泥泥狗”;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南陽玉雕和烙畫;濮陽麥稈畫;有“高密三絕”之稱的撲灰年畫、聶家莊泥塑、姜莊的剪紙;濰坊的風箏、徐州的“獅子頭”;被譽為“東方芭蕾”的安徽鳳陽花鼓燈;靈壁鐘馗畫、天長判官畫、鳳陽鳳畫;界首的陶藝;鹽城的虎頭鞋;徐州的剪紙;大豐“麥稈畫”;金湖縣的面塑等等?;春觾砂兜膭趧诱邉?chuàng)造的妙趣橫生,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具有寄意托情的作用,在拜神祭祖、人生禮儀、節(jié)令習俗、文藝游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淮河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媒介和物化載體。
淮河流域面積達27萬平方千米,南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文景觀差異很大,淮河以北地區(qū)受到黃河文化的影響,較明顯的呈現(xiàn)出北方黃河流域民俗圖形的氣質:洗煉樸實、粗獷豪邁?;春右阅鲜荛L江文化熏陶,雖然也保留有地方之特色,但以北向南逐漸演化的態(tài)勢已顯而易見?;春恿饔蛎袼姿囆g的形制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1.注重整體造型,夸張局部特征。2.南北兼容的風格特征。3.運用多種構成形式,追求“滿而全”?;春恿饔蛎袼讏D形兼融南北之長,具有質樸之中蘊秀美,厚重之中含灑脫,粗獷之中藏細微的獨具地域特色的審美個性以及委婉細膩兼?zhèn)湎矐c熱烈的情感基調,不僅呈現(xiàn)了淮河沿岸人民大眾獨特的審美個性和文化傳統(tǒng),而且較完整地保留了淮河流域的民俗民情,彰顯淮河民俗文化的魅力。
從搜集到的文獻資料來看,淮河流域的研究目前主要圍繞在“淮河流域歷史文化”、“淮河文化概念”、“淮河流域社會經濟”、“淮河流域的考古”和“淮河水利工程”等問題進行討論,對于淮河流域民俗藝術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政府的積極介入、“非遺”工程的實施以及淮河文化研究及討論的展開,目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條件。但是對于“淮河流域民俗藝術”進行的多是個案研究,缺乏完整、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如以“淮河流域、民俗藝術”為關鍵詞在知網資源總庫進行跨庫檢索,所得到的文獻資料數(shù)量幾乎為零。但是能夠檢索到關于淮河流域各個省市地區(qū)的民俗藝術的文章,其中篇幅最多的是關于河南、山東地區(qū)的民俗藝術研究,從宏觀層面上對淮河流域民俗藝術展開探討,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還不十分理想?;春恿饔蛎袼姿囆g特色的研究是一個龐大的課題,本文著重以“地理環(huán)境、歷史人文、原始信仰以及神話傳說”四個方面探求淮河流域民俗藝術特色形成的條件和根源,有關淮河文化藝術特色已另文討論。
眾所周知,淮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太白頂,自西向東流,主要流經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約1 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里?;春痈闪鞅冉灯骄?其中正陽關匯納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區(qū)來水,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淮河是全國的第三大河流,又是我國水系最發(fā)達的河流之一,流域內河渠縱橫,庫塘眾多,湖泊洼地星羅棋布,縱橫交錯,密如蛛網?;春恿饔虬l(fā)達的水網提供了航運交通的便利,從而為手工業(yè)的興盛和經濟的發(fā)達提供了有力地理條件。
人類的活動和意識形態(tài)脫離不了自然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變遷對于某一地域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至文化習俗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春恿饔驓夂驕睾汀⒂炅砍渑?、植被茂盛、物產豐富,考古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形成了發(fā)達的稻作農業(yè)。唐代以前,這里是全國重要水陸交通要道和繁華的經濟區(qū),享有“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譽。同時,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地理氣候意義上的南北分界線。如果說峭立綿延的秦嶺將南北方文化“分隔”成漢中盆地和關中平原兩種迥然不同的人文景觀,淮河對于南北方文化則是“分”而不“隔”。由于淮河西部深入中原腹地,東段流經廣袤平原地區(qū),發(fā)達的水網交通有利于人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經過接觸、混雜、聯(lián)結和融合,不斷吸收對方的文化,因此“明顯存在著一條以淮河為紐帶的地方文化走廊”[1]。
淮河連接南北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河民俗風情在自身文化為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不斷地融合與引進,為具體的藝術形態(tài)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形成了含蓄細膩兼?zhèn)湎矐c熱烈的情感基調。經濟的發(fā)達、文化的交流和手工業(yè)的興盛帶動了民間工藝品的豐富,形成了淮河流域民俗圖形造型上大膽取舍、色彩上夸張?zhí)釤挼牡胤焦に囂厣?。例如河南靈寶道情皮影制作精美、形態(tài)生動、造型豐富,宛如光影間跳動的精靈。
淮河,這條神奇古老的河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悲壯的歷史厚積與長江、黃河齊名,《爾雅·釋水》:“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河淮濟是也”??脊虐l(fā)現(xiàn),距今約9000-7000年前,淮河流域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出土的大量文物不僅造型獨具特色,還有類似于原始文字形態(tài)的刻畫符號。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在河南登封建立,開啟了中華文明史的里程碑。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和2900年前的西周鐘鼎文,都考證出了“淮”字的字樣。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記有“鼓鐘將將,淮水湯湯”的優(yōu)美詩句。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中有關于規(guī)劃治理淮河的記載:“導淮自桐柏,東會泗、沂,東入于?!薄4呵飸?zhàn)國時期,淮河流域陸續(xù)出現(xiàn)了繁華的商業(yè)都市,這些大都會的出現(xiàn)顯示了豫皖魯蘇地區(qū)經濟昌榮、文化繁盛的歷史面貌。春秋中后期,淮夷徐夷與楚國發(fā)生碰撞,一個方面促進了淮河古文化與楚文化的融合,另外一方面“淮、泗夷皆散為民戶”,東夷、淮夷、徐夷等被融合而成為華夏文化圈內不可分割的民族組成部分[2]。秦漢時期,楚漢決戰(zhàn)于垓下(安徽固鎮(zhèn)),垓下古戰(zhàn)場被譽為世界七大古戰(zhàn)場之一。宋建都汴梁(河南開封),時至南宋,宋金劃淮為界,杰出詩人楊萬里的“兩岸舟船各背弛,波浪交涉亦難為”詩句,便是以淮河為界國家南北分離的真實寫照。元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安徽鳳陽,興起于赤貧,建立了一代偉業(yè)。在時光的長河里,一部數(shù)千年的淮河興衰史構成了中華民族一曲曲的歷史浩歌。
“臨淮自古多名士”,淮河歷史上就是南去北來、各部族遷移來往的地域,并且與接壤的地域顯示出文化交融?!盎春游幕松讨軙r代的東夷(包括淮夷)文化、渦淮兩岸產生的老莊文化、先秦時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以及兩漢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際興起的淮揚文化”[3]。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博大的文化空間和悠久的歷史淵源造就了大批的杰出歷史人物。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都誕生在淮河流域: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管仲、項羽、劉邦、韓信、劉知幾、枚乘、邊壽民、曹操、華佗、諸葛亮、朱元璋、吳承恩、施耐庵、孔尚任、周恩來……可謂群星璀璨,彪炳千秋。
民俗藝術有著很強的地域性,地域文化是民俗藝術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石,民俗藝術彰顯了地域文化的視覺內涵,二者相輔相成?;春恿饔蛎袼姿囆g以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淮河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淮河流域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構成傳統(tǒng)民俗藝術的重要社會文化因素。其拙中寓巧、純樸天然的創(chuàng)作手法;驅邪求吉、趨功重利、尚生重子的心理取向;道家的安貧樂道和儒家的貴和尚中之風,形成了具有自由隨意的造型方式、形象生動的表達模式、圓滿對稱的構圖形式,以及鮮艷熱烈的色彩追求,具備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
法國史學家丹納指出“任何藝術形式的本質了解,都是基于對其起源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其所處時代和風俗狀況的了解”[4](P10)。
目前對淮河流域的考古研究和成果表明,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都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是一支具有自身發(fā)展體系的原始文化。在出土的器物上還有截刺、劃刻的原始符號?!翱梢愿鶕?jù)符號的類型分為象形符號、會意符號和指示符號;根據(jù)符號的形式分為單體符號、復合符號和組合符號;根據(jù)符號所反映的內容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幾何類、自然類等”[5]。當我們的遠古先民,站立在淮河兩岸,他們蒙昧質樸的心靈對這個光怪離奇的大千世界尚未可知時,這些譎秘神奇的視覺符號寄托了先民門希翼溫飽安樂的本能和渴望生命存繼的信念。
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曾說:“我們需要認識當前世界的文化現(xiàn)狀;同時也必須知道、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我們祖宗的生活歷史,以及他們的文化和思想的歷史,而民間傳統(tǒng)的文藝,正是這種文化史資料的一個構成部分”[6](P12)。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當今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正是對原始文化的一種積淀和存儲。原始藝術的產生不是源于審美,而是出于原始信仰。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還不能理解自然,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里生存、繁衍,對自然界充滿幻想和憧憬。他們?yōu)榱吮磉_各種各樣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思想觀念,大量與生殖、神靈、祭祀有關的意念通過視覺形象符號表現(xiàn)出來。原始文化的某些信息通過民間傳統(tǒng)傳承下來,而圖形與色彩作為民俗文化的直觀的形象載體,必然最直接地受到原始美術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動機、美學結構、主題內涵和藝術形態(tài)等方面,仍然保持著與原始藝術在模式上的一脈相承關系。例如地處江淮之間的安徽貴池地區(qū),被譽為“中國儺文化之鄉(xiāng)”。儺戲就是原始社會的宗教、崇拜、祭祀和狩獵戰(zhàn)爭的遺響,儺戲除了固定的儀式流程,還有特定的面具系統(tǒng),是人神交流的實物符號,它的造型樸實,濃墨重彩,個性張揚[7]。時至今日,儺戲已成為一筆寶貴的民間藝術財富。原始信仰所形成的視覺符號雖然還不完全是人們主觀能動所創(chuàng)造的民俗圖案,但在客觀上奠定了民俗圖案與色彩發(fā)展的基礎。
淮河流域,自古就有無數(shù)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相傳,淮河之名的由來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取淮水美如“鳥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與“隹” 合并,創(chuàng)造了“淮”字?;春影l(fā)源地桐柏山,相傳是盤古開天劈地之處,“萬頃白云蒸綠壁,一聲黃鶴唳青霄”描述的就是太白頂?shù)拿谰?。在河南淮?相傳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八卦,教民結網漁獵,郭沫若把伏羲氏尊為淮河流域民族的祖先;其妻女媧煉石補天,黃土造人,成為千古佳話。最為著名的就是鯀和大禹父子治水的傳說,更是童叟皆知流傳于華夏大地,大禹在治水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內涵與道德意蘊,在代代相傳中啟迪著后人。其他還有秦始皇撈鼎、天仙配、陷巢州、二郎神挑山追日等等。被譽為“江北三絕”的靈壁鐘馗畫、天長判官畫、鳳陽鳳畫,其繪畫題材都出自民間神話傳說。河南淮陽的“泥泥狗”黑底彩繪、古樸稚拙并具鄉(xiāng)野氣息造型,據(jù)說就是人們紀念人祖伏羲氏的一種“圣物”。
這些古老美麗的神話傳說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淮河的喜愛和重視,更是淮河流域民間信仰對應的各類民俗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之一。
綜上所述,淮河流域民俗藝術特色是在集體意識的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具有共同性、原發(fā)性、觀念性的民俗藝術符號。特殊的地理位置、博大的文化空間和悠久的歷史淵源諸多緣由構成的一個合力系統(tǒng),為成就該流域民俗藝術特色獨特的藝術魅力提供了外在客觀條件;而人類的審美情感和集體意識則是其形成的內在的根本原因。
[1]高時闊.分野與交融——安徽淮河地緣文化解讀 [J].淮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6).
[2]葛志毅.東夷考論 [J].古代文明,2012,(1).
[3]陳琳,陳麗麗.淮河文化的成因與特色 [J].江蘇地方志,2007,(1).
[4][法]H·丹納.藝術哲學 [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
[5]黃德寬.蚌埠雙墩遺址幾何類刻劃符號試釋[J].東南文化,2012,(3).
[6]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1998.
[7]鐘玉如,劉景慧.試析巫儺面具的文化內涵[J].懷化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