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晃
“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determinism)是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 (Edward Sapir)和他的學生沃爾夫 (Benjamin Lee Whorf)于20世紀中期提出的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人的思維。薩丕爾和沃爾夫的這種觀點其實是對語言和思維關(guān)系的探討,而這種探討也往往是西方哲學家們所涉獵的內(nèi)容之一;此外,20世紀以來,哲學研究出現(xiàn) “語言轉(zhuǎn)向”,而語言研究也呈現(xiàn)出 “哲學轉(zhuǎn)向”之趨勢,語言與哲學的緊密聯(lián)系促成語言哲學的迅速發(fā)展。身處20世紀中前期的薩丕爾和沃爾夫的語言理論顯然擺脫不了語言哲學的影響。潘文國先生曾指出,“抱著哲學轉(zhuǎn)向的觀點去回顧20世紀的語言學發(fā)展,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語言哲學對語言本身的影響…… 一些自覺運用哲學手段來研究語言學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我們甚至可以驕傲地稱他們?yōu)檎軐W家,如索緒爾、喬姆斯基等?!保?]當然,這樣的哲學家也應(yīng)包括薩丕爾和沃爾夫,他們的語言學觀點蘊含著豐富的西方哲學思想,“語言決定論”尤其如此。
薩丕爾和沃爾夫?qū)φZ言和思維有相似的觀點,后人把他們的觀點統(tǒng)稱為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而 “語言決定論”是這一假說的精髓之一。“‘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包含兩個原則,第一個為 ‘語言決定論’:語言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源于此產(chǎn)生第二個原則,即 ‘語言相對論’:一種語言中存在的差異在其他任何一種語言中都無法找到?!保?]
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決定人的思維,語言是思維的組織者,不同語言的民族其思維方式不同。薩丕爾曾宣稱,“沒有兩種語言相似到可以體現(xiàn)相同社會現(xiàn)實的程度。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貼著不同標簽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保?]深受薩丕爾觀點的影響和啟發(fā),沃爾夫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以及對霍皮語 (The Hopi Language)的研究,發(fā)展了語言決定論。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John Carroll為他編輯的 《語言、思維與現(xiàn)實——沃爾夫選集》這一專著中。沃爾夫認為,“語言系統(tǒng) (或語法)不僅用來表達思想,而且它本身也在塑造我們的思想,規(guī)劃和引導個人的心理活動,對頭腦中的印象進行分析并對其儲存的信息進行綜合”,[4]“語言研究表明,個人思維形式受控于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固定模式,即他自己復(fù)雜的語言系統(tǒng)”,[4]因此,“語言類別根本不同的個體,其思維方式根本不同”。[4]
“語言決定論”探討的是語言與思維的關(guān)系,而這一直是西方哲學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之一,加之薩丕爾和沃爾夫深受20世紀初就開始盛行的語言哲學的影響,因此,其語言思想和觀點蘊含著豐富的西方哲學內(nèi)容。
語言與思維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提出理念論,認為理念是普遍和不變的客觀存在,而理念通常通過可感事物體現(xiàn)出來,感官思維是洞見理念的關(guān)鍵,因此,思維無疑比語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與柏拉圖抽象空洞的理念相反,亞里斯多德則更重視獨立存在的個別實體,柏拉圖認為只有理念才是真正存在的,而亞里斯多德卻認為獨立存在的是個別實體。[5]在亞里斯多德看來,語言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與代表心理表征的思維相結(jié)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之一,[6]因此,亞里斯多德主張把語言和思維結(jié)合起來認識世界。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對于語言與思維關(guān)系的探討其實是西方哲學關(guān)于思維與存在的探討的衍生。一直以來,西方哲學所討論的一個最基本議題就是存在 (being)。無論是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論還是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論,以及中世紀神學中的上帝學說,乃至近代的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爭辯,無不圍繞著世界的本質(zhì)存在是什么這一主題。而在探討這一主題的過程中,很多西方哲學家認為思維能夠反映存在,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因此,思維無疑具有一種主體意識地位,而 “語言居于思想的單純表象工具之地位”。[7]
薩丕爾和沃爾夫的語言觀點繼承了西方哲學唯理論的思想。李春平先生把笛卡爾、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看作是心靈實體說的代表,[8]而心靈實體說本質(zhì)上就是唯理論,兩者都反對經(jīng)驗論,即反對感性認識能力和感性認識,強調(diào)和重視人的邏輯或心靈的理性思維,認為感性認識只能看到個別、零散、雜多、偶然現(xiàn)象,而只有理性認識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或存在的普遍、統(tǒng)一、必然的本質(zhì)。唯理論對普通語言學的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索緒爾最初區(qū)分了 “語言 (langue)”和 “言語 (parole)”這一對概念,并宣稱語言學研究的重點是 “語言”,即 “被所有社會成員所掌握的一種語言體系”。[9]開始,到二十世紀中期以布龍菲爾德為代表的盛極一時的美國結(jié)構(gòu)主義(American structuralism),語言學家們注重的是用理性的視角來探討語言的本質(zhì),而非零散的言語現(xiàn)象。同樣,薩丕爾和沃爾夫也不例外,他們并非用感性的視角來認識那些個人的雜亂、隨意、偶然、不穩(wěn)定的言語現(xiàn)象,而是用理性的視角來探討那些普遍、統(tǒng)一、穩(wěn)定的語言本質(zhì)。在他們的 “語言決定論”里,語言不是雜亂的、隨意、偶然的 “言語”,而是 “一個龐大且與另一種語言不同的系統(tǒng)。這些語言有特定的且被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形式和范疇”。[4]
唯理論所宣稱的另一個觀點就是 “天賦論”—— “觀念與真理是作為傾向、稟賦、習性、或自然的潛在能力而天賦在我們的心中的”,[10]換言之,唯理論認為,理性是人類知識獲取的途徑,而人類這種理性的思維能力與生俱來。這招致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批評??档路磳Φ芽柡腿R布尼茲等提出的 “天賦論”,他認為天賦論只會讓理性認識成為無水之源,而個人同外部世界溝通的首要和唯一的途徑就是感覺和經(jīng)驗,因此,只有感覺和經(jīng)驗才能保證知識的客觀性。毫無疑問,康德吸收了經(jīng)驗論的部分觀點,與此同時,他又試圖對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進行調(diào)和,經(jīng)驗為認識提供了客觀性,而理性為認識提供了普遍性和必然性。[11]基于此,康德提出這樣的假設(shè):“向來人們都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必須依照對象;但是在這個假定下,想要通過概念先天地構(gòu)成有關(guān)這些對象的東西以擴展我們知識的一切嘗試,都失敗了。因此我們不妨試試,當我們假定對象必須依照我們的知識時,我們在形而上學的任務(wù)是否會有更好的進展。”[12]這種假設(shè)在西方哲學史上被稱之為 “哥白尼式的革命”:哥白尼以前的看法是太陽圍著地球轉(zhuǎn),而哥白尼卻把它顛倒過來變?yōu)榈厍驀@太陽轉(zhuǎn);康德以前的哲學家們 (主要為經(jīng)驗論者)認為人類的認識形式來自經(jīng)驗,認識形式圍著經(jīng)驗轉(zhuǎn),而康德卻把它顛倒過來——經(jīng)驗的規(guī)律性和統(tǒng)一性由認識形式所賦予,經(jīng)驗圍著認識形式轉(zhuǎn)。[13]因此,康德既不否認經(jīng)驗是客觀知識的重要源泉,同時他更強調(diào)理性對于經(jīng)驗規(guī)律性和統(tǒng)一性的重要意義。
康德對于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調(diào)和,以及他所謂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給另一位德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帶來很大的啟示。洪堡特對康德頗為贊賞,特別是對康德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倍加推崇,“他所摧毀的有些東西,再也不能復(fù)生;他所創(chuàng)建的有些東西,永遠也不會死亡;而最重要的是,他導致了一場在整個哲學史上鮮有前例的革命?!保?4]洪堡特把康德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運用到語言與思維的關(guān)系探討上來,從而形成自己獨特且具深遠影響的觀點。洪堡特以前的西方哲學家們通常把語言看作是思維 (感性認識或理性認識)的工具,語言只是被看作思維表達的手段,即,語言圍著思維轉(zhuǎn),而洪堡特卻把它顛倒過來:思維圍著語言轉(zhuǎn)。在其著作 《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洪堡特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 “語言世界觀”。洪堡特認為,“語言是構(gòu)成思想的器官 (das bildende Organ des Gedankens)”,[15]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構(gòu)成概念,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思維”,[15]因此,“個人更多地是通過語言形成世界觀”。[15]
洪堡特的 “語言世界觀”其實就是薩丕爾-沃爾夫 “語言決定論”的最初原型,它對傳統(tǒng)的語言與思維關(guān)系的觀點進行了徹底的顛覆,而這種顛覆深深地影響著后來的學者。從海德格爾提出的 “語言是存在之家”[16]這一著名哲學觀點,到伽達默爾 “語言就是理解本身得以進行的普遍媒介”[17]這一闡釋學的經(jīng)典論斷,乃至薩丕爾-沃爾夫的 “語言決定論”等等,這些無不是對語言主體地位的有力論證,從此,語言也就徹底擺脫了僅僅作為思維工具的角色。
毫無疑問,薩丕爾-沃爾夫的 “語言決定論”是西方哲學幾千年來關(guān)于思維與語言探討的延續(xù),它既繼承了唯理論的認識方法,也吸收了洪堡特 “語言世界觀”的養(yǎng)分,其形成過程擺脫不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也脫離不了當時特定的學術(shù)環(huán)境和背景。20世紀以來,哲學研究出現(xiàn) “語言轉(zhuǎn)向”,而語言轉(zhuǎn)向也出現(xiàn) “哲學轉(zhuǎn)向”,語言與哲學的緊密結(jié)合促進了語言哲學的迅速發(fā)展。哲學家研究語言的目的還是為了探索世界的本質(zhì)是什么,也就是西方所宣傳的存在或邏各斯 (logos),但如果語言學家用哲學的視角來研究語言,他們首先關(guān)心的是語言是什么,換言之,無論是研究語言與邏輯、語言與思維、語言與翻譯、語言與交際等等,語言儼然成為本體,難怪潘文國先生指出西方語言哲學的核心和靈魂之一就是 “語言本體意識”。[1]而身處20世紀的薩丕爾和沃爾夫深受語言哲學思潮的影響,語言本體意識在他們的語言理論中凸顯也不足為怪:在語言與思維的關(guān)系中,語言毫無疑問是本體,語言決定思維也理所當然,語言決定論因此也自然得以孕育而生。
薩丕爾-沃爾夫的 “語言決定論”是西方哲學關(guān)于語言、思維、存在關(guān)系探索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其形成過程深受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它吸收了唯理論和洪堡特等哲學觀點,對語言的主體地位進行了有力的伸張與支持;同時,它又深深地刻上了時代學術(shù)背景的印記,即20世紀伊始席卷西方學界的語言哲學思潮,薩丕爾和沃爾夫自覺地運用哲學的視野研究語言的本質(zhì)問題,這無疑為 “語言決定論”增添了更多西方哲學色彩。
[1]潘文國.從哲學研究的語言轉(zhuǎn)向到語言研究的哲學轉(zhuǎn)向 [J].外語學刊,2008年第2期,p20、p18
[2]Crystal,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p15
[3]Sapir,E.Selected Writings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p78
[4]Carroll,J.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New York:The MIT Press and John Wiley,1956,p212、p252、p67、p252
[5]G.希爾貝克,N.伊耶.董世駿等譯.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p78
[6]Harris,R.& Taylor,T.T.Landmarks in Linguistic Thought:The Western Tradition from Socrates to Saussur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7,p33
[7]楊大春.早期現(xiàn)代哲學中的語言問題 [J].哲學研究,2007年第8期,p62
[8]李春平.康德的認識主體理論述評 [J].清華大學學報 (社科版),1989年第4期,p78
[9]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10
[10]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上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p495-496
[11]殷筱.“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對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之爭的調(diào)和 [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科版),2011年第1期,p78
[12]康德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p15
[13]單繼剛.翻譯的哲學方面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p125
[14]姚小平.洪堡特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年,p154
[15]洪堡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 [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p63、p65、p70
[16]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p154
[17]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p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