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蓮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林火行為是指森林可燃物從點燃開始至林火熄滅的全過程中著火、蔓延、能量釋放、火強度、火災種類等各種特征的綜合。研究林火行為就是研究森林火災的發(fā)展規(guī)律。森林火災是極其復雜的燃燒現(xiàn)象,林火行為受氣象、可燃物、地形條件的制約和控制。在森林火災發(fā)生蔓延過程中,林火行為會發(fā)生變化,當火蔓延到危險環(huán)境時(危險地形、易燃可燃物分布區(qū)、惡劣氣象條件),林火行為可能會瞬息萬變,極易形成復雜的火行為,對滅火隊員極其不利。如果滅火指揮員對危險環(huán)境中林火行為變化不能做出正確判斷和預測,就會導致指揮失誤,使撲火隊員陷入危險境地,極有可能發(fā)生傷亡,甚至發(fā)生群死群傷事件。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各地每年發(fā)生森林火災達20多萬次,每年撲救森林火災傷亡人數(shù)達萬人,撲火安全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2003年第4次國際林火大會就是以撲火安全為主題的。
因此,在森林火災撲救過程中,不管是在接近火場,還是在火災撲救中,不僅要求滅火指揮員要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根據(jù)地形、可燃物分布和氣象條件的變化,正確判斷林火行為的變化和預測森林火災發(fā)生蔓延狀況及趨勢,這對于指揮員正確指揮,有效組織撲救工作、確保撲火安全,減少火災損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森林火災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森林氣象災害。氣象條件對林火行為有很大影響,主要的影響因子有風、氣溫、空氣濕度、降水。
1.1.1 風
在森林可燃物干燥的情況下,風是影響林火行為最主要的因子之一,是制約林火蔓延速度、林火強度、火災面積和撲救難易程度的決定性因素?!盎鸾栾L勢、風助火威”形象地說明了風與火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四級以下大風天氣,即便有火,也容易控制,但五級以上的大風天氣,一旦發(fā)生火災,由于風速大空氣亂流強,很容易發(fā)生火旋風和飛火,火向上空竄,地表火就易發(fā)展為樹冠火,蔓延速度很快,撲救困難,往往容易造成重大、特別重大森林火災。而突然改變的風向,往往會將撲救人員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極易造成人員的傷亡。2006年5月下旬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地火場地區(qū)持續(xù)發(fā)生五至六級大風,部分時段達到七至八級,陣風九至十級,而且風向多變,導致火災撲救異常艱難[1]。
1.1.2 氣溫
氣溫越高,可燃物溫度就越高,水分含量就越少,林火蔓延起來,消耗的熱量減少,有助于加快林火的蔓延。研究表明隨著氣溫升高,可燃物初始蔓延速度迅速加快[2]。在高溫大風天氣,可使粗大和高含水量的可燃物在短時間變干燥,加快燃燒速度,并使火焰由垂直發(fā)展改變?yōu)閮A斜或水平發(fā)展,增強輻射和對流傳熱作用,同時將燃燒余燼帶到火焰前方形成新的火源,常常引起極端的林火行為[3]。
1.1.3 空氣濕度
空氣濕度與森林火災的關系密切。相對濕度低于40%時,森林火災就會大幅度增多,而當相對濕度大于70%時,不易發(fā)生森林火災??諝庀鄬穸仍叫。扇嘉锞驮礁稍?,林火蔓延速度越快,發(fā)熱量值越大。
1.1.4 降水
降水對林火行為的影響主要是降水量和降水間隔期(干旱期)。降雨量大小及干旱期是確定森林火險等級的重要因子,雨量大小是決定林火能否蔓延的重要因素。降水多的話,一般不容易發(fā)生森林火災,即使發(fā)生火災,也極易撲滅。降雨量小,干旱期長,火災愈易蔓延[2]。長期的干旱也常常導致極端火險天氣的出現(xiàn),一旦發(fā)生森林火災,火蔓延速度快、強度高,不易撲救,容易發(fā)展成為森林大火[4]。實踐表明,森林大火多是在連續(xù)干旱和大風天氣條件下引發(fā)的,有時會形成地表火、地下火和樹冠火同時發(fā)生的立體燃燒,火強度大、蔓延迅速,滅火人員難以接近。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燒的物質(zhì)基礎,是林火行為的主體,它的類型、特征、分布決定著火災發(fā)生后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火行為特征。
1.2.1 可燃物類型
森林可燃物類型是指占據(jù)一定空間,并在一定時間內(nèi)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相似林分的復合林。不同類型的可燃物的燃燒性有很大區(qū)別。易燃可燃物往往是森林火災引火物。按照發(fā)生學的觀點和森林燃燒環(huán)的產(chǎn)生過程,對易燃可燃物的理化性質(zhì)與林火行為關系的研究很有必要。陽山草坡、針葉幼林、易燃灌叢和陽性雜草等易燃性強的地段,會突然增加林火蔓延速度,改變林火燃燒方向,產(chǎn)生高強度的林火。
1.2.2 可燃物特征
可燃物的特征主要包括含水量、載量、密實度、化學成分等??扇嘉锖看笮∈怯绊懥只鸢l(fā)生發(fā)展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對林火的蔓延速度和發(fā)熱量影響很大。美國人Deeming將森林可燃物分為活可燃物和死可燃物兩大類。死可燃物根據(jù)含水率的恢復時間又分為 1h、10h、100h、1000h時滯的可燃物[5],不同時滯的可燃物表現(xiàn)出的火行為有很大區(qū)別??扇嘉镙d量指單位林地面積上所有可燃物的絕干質(zhì)量??扇嘉镙d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著火、蔓延和火強度。據(jù)研究,若可燃物的載量大于2.5t/hm2時,難以維持正常燃燒,當有效可燃物載量每增加1倍,火蔓延速度增加1倍,火強度增加為原來的4倍[6]。研究表明,森林地表可燃物載量平均達到20~30t/hm2可產(chǎn)生高強度火,平均達到30t/hm2以上易發(fā)生森林大火[7]??扇嘉锏拿軐嵍葘α只鹦袨橐灿泻艽蟮挠绊憽τ趥€體比較細薄的可燃物,疏松分布的比緊密分布的更有利于燃燒;對于個體比較粗大的可燃物,可燃物分布相對緊湊更有利于熱量的傳播,林火的蔓延??扇嘉锏挠椭]發(fā)油、灰分等含量的大小不同,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火行為。
1.2.3 可燃物分布
可燃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狀況影響著林火行為的變化。尤其是當可燃物垂直分布連續(xù)時,地表火易發(fā)展為速度極快的樹冠火,形成立體燃燒的特殊林火行為,撲救十分困難,對林木的危害極大。當?shù)孛媾c樹冠明顯分離時,地表火轉(zhuǎn)變?yōu)闃涔诨鸬目赡苄跃蜁 ?/p>
總之,可燃物是形成森林火災撲救中危險林火行為的重要條件。在火災撲救中,特別要對梯形可燃物分布、大載量可燃物分布、針葉幼林和易燃可燃物分布區(qū)林火行為做出正確判斷。
地形對森林火災的影響十分明顯。地形的起伏變化,形成了局地的小氣候,影響著可燃物類型和分布,使火環(huán)境有明顯的差異,直接影響熱量的傳播、林火蔓延和火強度。因山地條件而形成的山谷風、越山氣流等對火蔓延速度和方向有很大影響,容易造成“風無定向,火無定勢”現(xiàn)象。坡度和不同坡位對林火影響也很大,坡度越大,上山火蔓延速度越快,下山火蔓延速度越慢。對于不同坡位,坡底容易著火,而且林火的日變化大,坡頂不易著火,若著起火來林火的日變化小。
還有一些特殊地形對林火行為也有很大影響。窄谷、狹窄草塘溝和閉塞的山谷河道會增加熱空氣的傳導速率,容易產(chǎn)生新火點和火爆。窄山脊線(拱脊)是很危險的地方,著火時林火行為瞬息萬變,難以預測,往往會產(chǎn)生很強的熱輻射和熱傳導,溫度極高,人無法忍受。鞍狀山谷里經(jīng)常是溫度極高和濃煙滾滾的險地。陡坡會自然地改變林火行為,尤其是林火的蔓延速度。還有具有破碎特征的地形,如凸起的山巖,往往產(chǎn)生強烈的空氣渦流,林火在渦流的作用下,容易產(chǎn)生許多分散的、方向飄忽不定的火頭。這些特殊地形形成的復雜林火行為,對滅火隊員極其不利,容易造成撲火人員傷亡。2003年陜西省佛坪撲救森林火災中,因在上山火蔓延的前方開設隔離帶,大火形成空氣渦流而產(chǎn)生火旋風,造成死亡10人和燒傷8人的悲慘后果。
森林火災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林火行為變化無常,因此,火災撲救中滅火指揮員時刻面臨著嚴峻考驗。指揮員要正確判斷林火行為,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素質(zhì)和豐富的滅火指揮經(jīng)驗,熟悉火場及周邊的地形和可燃物分布,準確掌握在不同氣象條件、地形、可燃物下林火行為變化規(guī)律,正確判斷林火行為變化。撲火指揮員判斷林火行為的主要方法有下面幾種。(1)分析法。撲火指揮員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jīng)驗,根據(jù)自然條件(氣象條件、地形、可燃物)的變化對火場蔓延中出現(xiàn)的林火行為作出判斷和預測,能夠有效防范出現(xiàn)的危險。(2)觀察法。撲火指揮員對整個火場、局部火線、某一地段林火行為變化情況等進行全程觀察,根據(jù)自然條件(氣象條件、地形、可燃物)的變化對林火行為進行分析判斷,提供準確信息的基本方法。這兩種方法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綜合運用[8]。
Google Earth免費開放給全球用戶,利用Google Earth代替原來利用地形圖確定坐標,速度快而且精度高。把Google Earth應用到森林火災撲救方面,撲火指揮員可迅速、準確、安全地指揮火場撲救?;饒鲆话惆l(fā)現(xiàn)是通過森林火災氣象監(jiān)測衛(wèi)星和人工肉眼發(fā)現(xiàn),反饋到地方防火指揮部的信息是經(jīng)緯度坐標。在Google Earth軟件中輸入經(jīng)緯度坐標,可很快準確定位火場。Google Earth地圖坐標、結合到各林業(yè)局的數(shù)字地圖,借助地形圖編輯軟件ArcGis,迅速掌握火場的位置,準確弄清火場及周邊地形和林相[9-10]。滅火指揮員,可以根據(jù)Google Earth反映出來的林相特點、地形特點、結合當時的氣象條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撲救方案。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正確預測出火頭的發(fā)展方向等林火行為,當林火行為對滅火隊員不利時,可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撲救森林火災具有極高的危險性。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都在積極尋找對策,他們非常重視森林火災撲救安全對策的制定和實施,嚴格有效地實施指揮員培訓體系以及建立高效嚴密的火場指揮系統(tǒng),而且在應對森林火災時,大都采用飛機和大型消防車輛實施滅火,開設隔離帶,避免人員與火的直接接觸,以此來確保撲火隊員人身安全。我國對撲火安全工作一直也非常重視。2009年1月1日頒布的新修訂的《森林防火條例》中對森林火災種類的劃分依據(jù)中增加了重傷和死亡人數(shù),強調(diào)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姚樹人和滿秀玲[11]、張勇[12]、姜偉和付志超[13]、門玉中[14]等學者從撲火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fā)生險情的林火特征,發(fā)生傷亡的主要原因,做好撲火安全的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李東斌[15]研究了撲火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楊錫梅[16]從傷亡發(fā)生率最高的接近火場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入手深入研究了森林防火安全對策。韓煥金[17]從安全防護設備、防護裝備的使用、安全培訓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細致地研究。
從我國目前撲救森林火災的實際來看,我們的撲救手段還比較落后,很多時候都還處于撲火隊員直接滅火,危險性很大,傷亡時有發(fā)生。發(fā)生傷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對林火行為做出正確判斷,導致盲目進攻,陷入危險境地,采取錯誤逃生方式等。2010年12月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草原火災,在處理余火時突起大風,導致火災加劇,致使22人遇難。
因此,在森林火災撲救中,滅火指揮員正確判斷和預測火場及周邊可能出現(xiàn)的林火行為變化,特別是當出現(xiàn)不利氣象條件、復雜地形、易燃可燃物時,就能夠保持頭腦清醒,提高警惕,當機立斷,立即主動采取正確的撲救方式和避險措施,避開危險風向、危險地形、危險可燃物,迅速轉(zhuǎn)移到安全區(qū)域,有效避免各類傷亡事故的發(fā)生,確保撲救安全。2011年2月28日5時左右,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黃山鎮(zhèn)發(fā)生森林大火。林火發(fā)生后,麗江森林防火部門迅速組織了400多人參加滅火,開挖了一些隔離帶。但由于28日當?shù)匾恢惫沃呒壌箫L,火勢較大,加之發(fā)生火災林區(qū)山勢較陡不便操作,滅火指揮部決定停止作業(yè),并將滅火人員撤至安全地帶,待3月1日4時后風力小時再集中行動。對于這次滅火,滅火指揮員能夠根據(jù)當時氣象條件和地形對林火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指揮正確,確保了人身安全。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氣象條件、地形和可燃物是影響林火行為的三大主要因素。滅火指揮員只要能夠?qū)Σ煌瑮l件下可能表現(xiàn)出來的林火行為做出正確判斷和預測,就能夠準確掌握火場的發(fā)展變化,進而采取正確的滅火手段和避險措施,使森林火災撲救工作安全、有效地進行。
[1]趙鳳君,舒立福.氣候異常對森林火災發(fā)生的影響研究[J].森林防火,2007,(1):21-23.
[2]張尚印,程正洪.森林火災氣象環(huán)境要素和重大林火研究 [J].自然災害學報,2000,9(22):111-117.
[3]唐納德·波瑞.野外火的撲救[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9.
[4]孟凡增.森林火災科學防控的技術措施[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7):213.
[5]Deeming,John E,Robert E,Burgan,Jack D Cohen.The National Fire-Danger Rating System-1978[M].USDA Forest Service,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INT-39,1977.
[6]胡志東.森林防火[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
[7]杜永勝,舒立福.南方冰雪災害對森林防火的影響[J].森林防火,2008(1):12-14.
[8]張勇.撲火指揮員分析判斷火情的主要方法[J].內(nèi)蒙古林業(yè),2010,(11),16-17.
[9]張敏榮,魏寒梅.谷歌地圖在秦嶺森林防火中的應用[J].北京農(nóng)業(yè) ,2012,(3):223-224.
[10]王建.Google Earth在陸良縣森林防火中的應用[J].河北林業(yè)科技,2011,(3):44-45.
[11]姚樹人,滿秀玲.論如何安全撲救森林火災[J].森林防火,2000(2):32-34.
[12]張勇.對森林火災撲救中安全問題的研究和探討[J].森林防火,2004(2):30-33.
[13]姜偉,付志超.對森林火災撲救中安全問題的研究和探討[J].吉林林業(yè)科技,2004,33(6):22-24.
[14]門玉中,張哲.淺談如何做好撲救森林火災中的安全工作[J].林業(yè)勞動安全,2010,23(1):33-34.
[15]李東斌.撲救森林火災安全技術研究[J].森林防火,2008(1):43-44.
[16]楊錫梅.撲救森林火災中安全接近火場對策研究[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25(3):22,91.
[17]韓煥金,姚樹人.森林火災撲救中有關安全問題的研究概述[J]. 陜西林業(yè)科技,2012(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