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新斌 陳芬堯
(1嵊州中學初中部,浙江 嵊州 312400;2嵊州市崇仁鎮(zhèn)中學,浙江 嵊州 312473)
一
二十多年來,作文教學歷經(jīng)重主題,而重篇章,而重語言表達……于是乎,干巴巴、只見“靈魂”少有“血肉”的作文,華而不實、言之無物的作文,花里胡哨、故作高深的偽“文化散文”等,紛紛登場。重語言表達階段的作文教學表現(xiàn)為:作文注重語言表達、文字優(yōu)美,而無視其內(nèi)容,不講究審題、立意;作文無需反映生活,尤其不摹寫社會人生,遠離政治。
下面是學生在平時積累的“優(yōu)美語段”,不妨抄錄幾個:
(1)輕輕的,柔柔的,好調(diào)皮的姑娘。緩緩地逐走了北國寒冷,悄悄地捎來了南國的溫馨。她——
伸出了長長的纖臂,搖醒了大山甜甜的夢。在那深深的山谷中,傳出了山泉“丁冬、丁冬”的琴聲。這可是大山的絮語喲!
抖動著細細的手指,撥癢了小溪的心。小溪“嘩嘩”地歡笑起來。
揮著紗裙跳著舞,偷偷地在音樂家的樂譜中畫上了新的音符,在畫家的畫夾上涂上了第一抹新綠……
(2)河的景色更是美麗迷人、絢麗多姿:清澈的河水,映照著藍藍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岸邊郁郁蔥蔥的蘆葦,濃郁蒼綠的榆樹,婀娜多姿的柳樹,水中的倒影在搖曳著。
(3)透過雨的薄紗,只見一切都朦朧而美麗,一切都嬌柔而含羞……
伴著那千絲萬縷密密斜織的雨絲,楊柳樹揮灑著一頭秀發(fā),隱約間,沾滿了點點鵝黃的嫩芽,飽脹得似乎要張開嘴,吸盡這春的乳汁。池塘里有幾只鵝游來游去,好像舞女在舞池里自由舞蹈。細雨落在水面,蕩出一圈圈水紋,如芙蓉出水般溫柔。那幾只鵝兒,在水面上舞起來,還打著旋呢!
當我們看完一個個學生摘錄下的“優(yōu)美語段”,一種難以言說的滋味涌上了心頭。毋庸諱言,這樣的語言夠得上華美。這是陰柔美的一種。柔美不美嗎?柔美自然也美。但美呈現(xiàn)出千篇一律,不也顯得有些單調(diào)嗎?語段摘錄之類,多半為寫作做準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摘抄的語段類型、性質(zhì)猶如一面鏡子,在一定程度上照見了作文教學的方方面面。
二
時下,作文提倡“感情真摯”。作文偏重任何一端其實都是片面的,不正確的;而提倡作文寫真情實感,則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古人說得好:“文章不是無情物?!碧拼笤娙税拙右渍f:“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保?]更有甚者,將情感提到“文之經(jīng)”、“文之本”的高度。我國現(xiàn)代文學巨匠茅盾先生則認為,文學的真善美是統(tǒng)一的,“不真的就不會美,不會善”;“出于真情的文學才是有生氣的文學”[2]。然而,提倡是一回事,真要做起來,則是另外一回事。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學生為“語言優(yōu)美”而準備著,積累著;這篇作文語言表達好,那篇作文文字不優(yōu)美,仍是好大一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用以衡量、評改學生作文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根據(jù)??磥?,要真正將重語言表達向述真事抒真情轉(zhuǎn)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文注重語言表達,弊端不少。最為明顯的是摘抄、拼湊,甚至死記硬背,在考試時套用或照抄。這也成了某些語文教師指導作文的“秘訣”。甚至鬧出有考生在考試時作文獲得高分,進高校學習大半個學期后才發(fā)現(xiàn)其作文竟是抄襲了某作家文章的笑話??忌魑奶子没虺u被發(fā)現(xiàn),終究只是少數(shù);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肯定要多得多。
作文注重語言表達,包含著諸多的誤解與偏頗。文學是對生活的反映,這恐怕是誰都否定不了的真理。自然,文學需要借助想象、聯(lián)想等多種手段,但如果沒有生活,想象與聯(lián)想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社會、政治都是生活,或是生活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那么文學為什么不能反映,甚至還要遠離它們?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猶如一張紙的兩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且,相對來說,內(nèi)容更重要,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可見,作文既要注重形式,更要重視內(nèi)容;作文要反映生活,包括社會政治生活,表達思想情感。作文重語言輕內(nèi)容,說到底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是作文教學的重大失誤。此其一。
其二,語言表達屬于文章形式的范疇,而且不是形式的全部。然而,正是這語言文字被誤解似乎更明顯、更廣泛:不但有廣大的中小學生、語文教師,甚至還有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他們認為類似上引語段語言生動、文字優(yōu)美,卻很少有人認為“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白楊禮贊》),這樣的語言也是優(yōu)美的;而至于這樣的描寫:“血雨腥風,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還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的生機,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井岡翠竹》),“烏沉沉的云霧,突然隱去,峽頂上一道藍天,浮著幾小片金色浮云,一柱陽光像閃電樣落在左邊峭壁上。右面峰頂上一片白云像白銀片樣發(fā)亮了,但陽光還沒有降臨。這時,遠遠前方,無數(shù)層巒疊嶂之上,迷蒙云霧之中,忽然出現(xiàn)一團紅霧,你看,絳紫色的山峰,襯托著這一團霧,真美極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紅色寶石的閃光,令人仿佛進入了神話境界”(《長江三日》),則或因“革命話語與暴力崇拜”及“承襲”了古文“托物言志的惡劣傳統(tǒng)”,或因作者不顧及大災難的背景依舊“浪漫”與“抒情”,并要“批判和質(zhì)疑”其“歌德派”樂手面目與豪邁情懷[3],就更少有人認為它們都是很美的語言吧?一句話,他們中的極大部分人只把柔美當做美,壯美卻不在其列。
其實,《白楊禮贊》等文的語言何嘗不美呢?只不過它們是壯美的,陽剛的,而非柔美一路。用茅盾《白楊禮贊》的話說,是偉岸、正直、樸質(zhì)、堅強不屈與挺拔的“偉丈夫”,而不是“婆娑”、“橫逸斜出”的“好女人”。至于對《井岡翠竹》、《長江三日》等文的指斥,自有評說者的權(quán)利與自由,然而我們不明白:“革命話語”真的那樣可怕嗎?不分性質(zhì)地一概否定“暴力”,當否?由于仇恨“革命話語”,恨“屋”及“烏”,連帶地著力貶損托物言志這一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方法(其實該方法也深受許多外國作家的垂青與喜愛),甚至不惜冠之以“惡劣”的惡謚,又何理之有?《長江三日》自不免有那個時代的印記與局限,但作者毫無保留地參與到時代共鳴的宣傳之中,直接代時代抒情,意在不斷強調(diào)戰(zhàn)勝阻礙、向前航行的意義。那些指責作者在大災難面前依然有“浪漫”與豪邁情懷的人,知道文學可以玩,可以娛樂,這誠然有其自由。然而,文學還有教育功能、感化作用:苦難困頓的年代,需要食糧,也需要精神;面對困難,不致灰心、沉淪,充滿戰(zhàn)勝艱難困苦的決心和毅力,——文學便有鼓舞民心、激勵斗志的作用。這卻是這些人不愿或不屑于承認的,因為他們擔心社會政治會玷污神圣的文學殿堂。
無獨有偶,由于受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掀起的“重寫文學史”及稍后出現(xiàn)的重排文學大師“座次”等思潮的干擾與沖擊,語文教材的選文原則頗為混亂,選文標準失衡。其中最主要的是選文厭棄陽剛,崇尚陰柔,拒絕偉大與崇高。長期以來被視為經(jīng)典名篇的茅盾的《雷雨前》、《白楊禮贊》、《風景談》及劉白羽、魏巍、袁鷹等作家謳歌偉大與崇高、鞭撻黑暗與落后的作品,今都黯然銷形,紛紛被“踢”出語文新教材,代之而起的是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詩文。從文風上說,前者是陽剛的,壯美的;后者是陰柔的,屬柔美之列。徐志摩等人的作品確實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語言文字上也較為優(yōu)美(柔美)。然而,它們對于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培養(yǎng)積極進取精神及提高人文素養(yǎng)方面,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倘與茅盾等人的作品相比,則后者在這方面的優(yōu)長不是更為分明嗎?再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年》),茅盾等人的散文作品既然長期被視為經(jīng)典名篇,也極不會像現(xiàn)在有些人所說的“概念化”的毫無審美價值的東西。事實上,這些作品文質(zhì)兼美,堪稱精品。至于有人指責《白楊禮贊》“理性淹沒形象”,或者“太老”、“不含蓄”與“教學效果不太好”等,完全是癡人說夢,很難說得上實事求是。說到“教學效果不太好”,還不是《白楊禮贊》等文章,倒是現(xiàn)行教材中的一些課文。無論是作為一線語文教學工作者的自身感受,還是許多語文教育同行的牢騷與感喟,分明感到新教材課文不好上:教吧,無多少話可說;不教,又于心不安。有人甚至提出,有些課文干脆可以不教。不教的課文選入教材,還有意義否?更有一部分人竟稱道和懷念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教材中的一些課文來。真不知道這是語文教育改革、特別是教材改革的喜還是憂?
對于茅盾文章在新教材中“退下”和《白楊禮贊》等文章受到種種指責,即便人民教育出版社多年參與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的劉真福先生也感到難以理解,而要以教材編寫者的眼光,從立意、章法、語言、風格、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對《白楊禮贊》進行品讀、鑒賞,發(fā)掘茅盾散文的教育教學價值,為茅盾散文“鳴不平”。通過品鑒,作者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白楊禮贊》的教育教學價值是全面的、豐厚的,其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fā)展而依然熠熠生彩?!辈粌H如此,他還將《白楊禮贊》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鄭愁予的《錯誤》進行比較,尤其在與《白楊禮贊》年代相同、主題相近、寫法類似的陸蠡的《囚綠記》作了詳細對比。劉先生對徐、陸等人的詩文能躋入新教材,而《白楊禮贊》等文章卻被退了下來,發(fā)出了“當今的語文教育怎么了”的浩嘆。[4]
三
總之,由于考試的導向和語文教材在選文上的“示范”作用,一段時期以來作文教學注重形式,忽視內(nèi)容,學生作文向著纖弱柔美的方向畸形發(fā)展。這是一種近乎嚴重“缺鈣”的病態(tài)的作文。楚王好細腰,群臣競相仿,美則美矣,然結(jié)果是“朝有黧黑之色”。從審美角度來說,千人一面,整齊劃一,單調(diào)而乏味。與陰柔有余、陽剛不足的作文風尚相聯(lián)系,青少年學生漠視社會人生,膜拜影星、歌星,缺乏遠大志向,人文精神大大失落。忽略人文,將付出極大代價(楊振寧語)。可見,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亟待改變,學生作文的風氣急需轉(zhuǎn)變。
茅盾散文的“實用”寫法,是補救當前中學生作文的極好“鈣質(zhì)”。早在1930年代中期,著名作家郁達夫在評論茅盾散文時就指出:“唯其閱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會,他的觀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現(xiàn)代散文中最有實用的一種寫法……中國若要社會進步,若要使文章和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關(guān)系,則像茅盾那樣的散文作家,多一個好一個;否則清談誤國,辭章極盛,國勢未免要趨于衰頹?!保?]當時,《白楊禮贊》、《風景談》等名篇尚未問世,但郁氏這段話仍不失為對茅盾散文及其特點的最好解讀與精到評騭。茅盾這種“行文每不忘社會”、“觀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及“文章和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關(guān)系”正是那種注重語言形式、無視內(nèi)容和提倡作文寫身邊瑣事、遠離社會生活的作文教學與漠視社會人生、拒絕崇高偉大的學生作文所缺少的;而茅盾等人雄健恣肆的文筆,陽剛壯美的文風,又恰恰能為纖柔靡麗的學生作文起“補鈣”的作用。榫頭卯眼,對癥下藥,“缺鈣”補鈣。語文課教育除教給學生知識、培養(yǎng)能力外,還要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激揚人文精神,教他們?nèi)绾巫鋈恕U缥乃囋分行枰倩R放一樣,作文教學中既要提倡徐志摩等人圓熟、柔美的文風,又要弘揚茅盾般雄健陽剛的風格特點。因為,只有茅盾式“實用”寫法的作文多了,我們的青年學生才有希望,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
[1]白居易:《如元九書》.
[2]自然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小說[A].茅盾全集(第18卷)[C].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225.
[3]參見網(wǎng)絡文章《革命話語與暴力崇拜——井岡山記游》與《劉白羽〈長江三日〉批判》等篇.
[4]劉真福.為茅盾散文鳴不平[J].語文學習,2006(12).
[5]散文二集導言[A].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C].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