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宏軍
(武漢工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常被人們譽為“詩人的詩人”或“批評家的詩人”,他的詩歌探索藝術想象與現(xiàn)實的關系,意象瑰麗怪異而富于形而上的思考,被稱為哲學家詩人。史蒂文斯生活在混亂無序、信念喪失、道德淪喪的現(xiàn)代社會,深感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艱辛和使命的重大,他指出詩人的職責在于“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并努力為他們和他本人創(chuàng)作出他們在這種生活中所需要的詩歌”。在一個傳統(tǒng)信仰幾近崩潰的時代,史蒂文斯可以稱得上那個時代創(chuàng)造新的信仰的人。
史蒂文斯的許多詩歌所關注的主題是藝術(想象或詩歌)與現(xiàn)實的關系,他認為藝術應扎根于目前的現(xiàn)實生活,藝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只有以現(xiàn)實為基礎才具有客觀的真實價值,“當想象不再忠于現(xiàn)實時就失去了活力”。在《論現(xiàn)代詩》(of modern poetry)中,史蒂文斯指出詩歌“必須是生活的,必須用當?shù)氐难哉?,必須面對當時的男男女女”,這是馬克思主義存在決定意識的體現(xiàn)。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的意識盡管有主觀能動性,但不能代替或創(chuàng)造客觀現(xiàn)實。在《壇子軼事》中,盡管作為藝術想象的壇子使荒野具有了秩序和意義,但詩人最后承認它無法產(chǎn)生鳥和樹叢,在《冰淇淋皇帝》中,詩人說道:“讓現(xiàn)實結束幻想吧,唯一的皇帝是冰淇淋皇帝!”即起主宰作用的是冰淇淋所象征的現(xiàn)世的生活。在《紋身》(Tattoo)中,作者通過從光線的運動描寫了視覺的形成過程,表明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光線像一個蜘蛛,它在水面上爬行,它在雪地里爬行,它爬入你的眼瞼下,在那里張開了網(wǎng),你眼睛里的網(wǎng),又固定在你的骨肉上?!痹娭械乃婧脱┑卮碇匀换蛲饨绲奈镔|,史蒂文斯用質樸的形象和簡潔的語言說明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物質通過光線在眼睛里形成了視覺,在大腦里形成了意識,這些意識構成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詩的標題“紋身”象征著外界事物在人的頭腦中刻下的印記。
藝術反作用于現(xiàn)實,藝術為零亂和無意義的現(xiàn)實社會帶來秩序、意義和目的,這是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的體現(xiàn)。史蒂文斯認為詩歌給零亂無序無意義的現(xiàn)實社會帶來秩序、意義和目的,沒有藝術的社會是沒有秩序、混亂不堪的,人類通過想象獲得秩序。史蒂文斯是這樣評論詩人的角色的:“如果詩歌帶來秩序感,而且每一首合格的詩歌都會帶來秩序感,如果秩序意味著和平,即便那種特定的和平是一種幻象,那么如今上上下下每個人都承認不再有價值的諸多其他事物不也同樣是幻象嗎?生命的更新難道不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情嗎?”藝術和想象賦予自然和現(xiàn)實以意義,“他所居住的世界一半是由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史蒂文斯詩歌中的想象賦予混亂的自然以意義和秩序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運動與靜止及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運動的,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中,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相對靜止是事物分化的根本條件,只有在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中存在相對靜止,各種各樣的物質才能因區(qū)別而存在,才能在人的意識中得到反映。
史蒂文斯認為自然世界經(jīng)過藝術家的想象加工之后,事物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整理,獲得了秩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認識的建構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對感性材料積極主動地進行加工制作和選擇建構,在思維中再現(xiàn)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認識不僅是消極的反映,而且包括主體對客體信息的能動加工處理和觀念建構,是主體和客體在觀念中的統(tǒng)一。現(xiàn)代認識論表明,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絕非是客觀對象在主體頭腦中的直觀反映,而是通過主體的重新組織、重新構造才形成的對客體的對象的反映。
詩歌作為想象的藝術和“超級虛構”,史蒂文斯常常把詩歌等同于想象力。在《必要的天使》中,史蒂文斯指出了藝術對現(xiàn)實的建構,“詩人所以成為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就因為他一直在創(chuàng)造或應當創(chuàng)造我們永遠向往但并不了解的一個世界,因為他賦予生活以最高的虛構形式,否則我們的生活是不堪設想的?!痹娙说氖澜绮⒉皇菍ν獠渴澜绶趾敛徊畹脑佻F(xiàn),甚至不是概括的再現(xiàn),也不是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理想世界。詩人的世界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重新審視,是人的意識對“事物本來樣子”的重新建構。在《論現(xiàn)代詩》中史蒂文斯說:“它必須構建一個新的舞臺,必須在那個舞臺上,像演員一樣說著心靈最深處的語言來打動觀眾,心靈的詩歌在尋求使之滿足的東西?!痹谑返傥乃沟脑姼柚?,現(xiàn)實是朦朦朧朧,捉摸不定的,外部世界是混亂無序的,而想象力與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性結合并賦予其秩序和意義。史蒂文斯在《詩歌與繪畫的關系》中說到了想象的建構性:“感覺解構世界,思想重構世界?!薄拔覀儍?nèi)心的這種力量不像是感覺或情感,它好像是一種具有構造功能的機制,從想象而不是感覺中汲取能量。”藝術家不依靠經(jīng)驗、邏輯將世界看做一個認識過的整體,而是用單純的眼睛,客觀地、細致地看它,將它分解。在這之后,他要通過思維、理念,將這些分解出的細節(jié)重新組合,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現(xiàn)實”。藝術創(chuàng)造不是隨意地將經(jīng)驗混雜在一起,而是藝術家通過思想,發(fā)現(xiàn)世界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從而能將分解后的碎片重新組合成一個有秩序的有機整體。思想的力量不是表現(xiàn)在它能海闊天空地聯(lián)想,而表現(xiàn)在它能井然有序地構造,這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的建構有相通之處。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認識的本質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離不開建構,建構一般是指主體在思維中對客體信息的重構過程,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主體把來自客體的信息在大腦中重新組合成觀念的體系?,F(xiàn)代認識論研究表明,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絕非是客體在主體頭腦中的直觀映現(xiàn),而是通過主體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變換在大腦中重新組合為觀念,建構是認識過程中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突出表現(xiàn)。
史蒂文斯的許多詩說明了主體意識對現(xiàn)實的建構過程,在《彈藍色吉他的人》中,現(xiàn)實作為事物的原樣在吉他彈奏中有了變化。在《十三種觀察烏鴉的方式》中,在觀察者意識的建構下,烏鴉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內(nèi)涵。從哲學的視角來看,史蒂文斯的詩歌說明了人的認識對現(xiàn)實的積極建構。《紋身》的前半部分說明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而后半部分說明了意識對物質的建構,“來自你眼睛的絲線,分布在雪地和水面上?!庇^察者并不只是像鏡子一樣被動地反映,而是積極地影響或改變著外界的物體。在《夸張的隱喻》(Metaphors of a Magnifico)中,現(xiàn)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于觀察者的不同視角呈現(xiàn)不同面貌,二十個人經(jīng)過一座橋到一個村莊,這二十個具有不同主觀意識的過橋人對同一座橋和村莊的感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從過橋人的視角看,是二十個人經(jīng)過二十座橋到二十個村莊,而在旁邊的描述者看來,是一個人在經(jīng)過一座橋。在其代表作《基韋斯特的秩序觀》中,大海的聲音沒有直接進入聽者的耳朵,而是和海邊女子的歌聲融合在一起被聽到,真實是想象(歌聲)對現(xiàn)實(大海聲音)進行建構的結果,歌聲賦予了大海和天空以秩序,“她的歌聲使天空的輪廓更加分明”,歌者用她的歌聲構建了一個世界,“她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工匠”,“她的世界只存在于她所歌唱和在歌唱中創(chuàng)造的世界”,海面在歌聲的作用下起了變化,混亂的海面變得有秩序有條理了,當歌聲結束時,海邊停泊的漁船的燈統(tǒng)轄著夜空,使之具有了秩序,就像《壇子軼事》中的壇子使荒野變得井然有序一樣,燈光劃過夜空,將海面劃割成若干部分,燈光“整理夜色,加深夜色,使夜色更迷人”,詩人最后感嘆造物主“對于秩序的神圣激情”。
史蒂文斯把給現(xiàn)實帶來目的和意義的詩歌稱為“超級虛構”,史蒂文斯的虛構是指一種建構化的過程,指在不完美的現(xiàn)實中建筑并感到一種愉悅。他的詩歌充分肯定了不完美的現(xiàn)實的審美價值,它是美與恐懼、痛苦與歡樂的融合。詩人告訴人們應該正視并接受現(xiàn)實,因為外部現(xiàn)實雖然荒涼,卻不貧瘠,在人們生活的此時此地,蘊含著人們看不見的美的秩序和生命賴以生存的意義。史蒂文斯從想象的角度還原了現(xiàn)實的虛無,進而創(chuàng)造一個能賦予現(xiàn)實以秩序和意義,給予人們以美感和愉悅的“超級虛構”,這種“超級虛構”就是人類棲居的家園,史蒂文斯所說的家園既指不完美的現(xiàn)實,又指在這個不完美的現(xiàn)實基礎之上的一種賦詩、一種構建,賦詩與構建的過程就是虛構與棲居的過程。
與海德格爾一樣,史蒂文斯認為語言、詩歌自身就是一種家園?!罢Z言是存在的家園,在其間人們棲居著,那些用語言運思和用語言創(chuàng)作的人是家園的守護者”?!罢Z言,在想象力之間醞釀,而最終它又包容想象力,它自身是一種建筑?!痹姼鑼τ谑返傥乃箒碚f,是終有一死者在大地上棲居的一種方式,通過詩歌,他在尋求一條返家之途,通過他的藝術與生命來建構自己棲居的方式,詩歌本身就是家園。在《取代山的詩》(The Poem That Took The Place Of A Mountain)中,詩歌像山一樣成為給予人力量和指引的家園,“他呼吸著它的氧氣”,“它提醒著他曾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向去一個地方”。詩歌的語言就像松樹、巖石、云朵一樣就是人類的家園,詩人用語言建構起一個有秩序和意義的“超級虛構”,“他曾經(jīng)重構那些松樹,擺弄巖石,在云中擇路”,在詩的語言的指引召喚下,詩人最終達到了圓滿,發(fā)現(xiàn)了秩序,找到了“那個準確(秩序)的巖石”,在那里不準確(無序)的詩人可以“躺下來凝望大海,認出他的獨有的孤獨的家”。
史蒂文斯的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立二分的意象:南方和北方、大海和音樂、荒野和雕像、色彩匱乏和豐富的色彩,前者代表了自然、無序、感性,后者代表了想象、秩序、理性。一方面史蒂文斯的詩探索了想象力與現(xiàn)實的關系,想象力以現(xiàn)實為基礎,另一方面,想象力賦予現(xiàn)實以秩序和意義,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與意識關系及認識對現(xiàn)實的建構作用有共通之處,建構一般是指主體在思維中對客體信息的重構過程,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主體既要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變換,又要按照正確反映客體的要求把這些信息重新組合為觀念,建構是認識過程中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史蒂文斯的詩歌中對想象力的描述和論述反映了認識的建構性。
[1]任思晉.淺析華萊士·史蒂文斯的詩歌主題[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2,9.
[2]拉曼·塞爾登.劉象愚,陳永國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xiàn)在[C].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陶潔.美國詩歌選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陳書平.詩意的棲居-海德格爾哲學視域中的斯蒂文斯詩歌[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10.
[5]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6]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孫冬.論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歌中的意象[J].學術交流,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