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媒介素養(yǎng)與信仰教育的互動機制研究

2013-08-15 00:48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13年3期
關鍵詞:信仰媒介受眾

(西安工程大學 陜西西安 710048)

卡耐基曾說:“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沒有航標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將駛向何方”。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對象是科學真理。所以,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科學的信仰,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和堅定踐行者。然而,在當今物欲橫流,浮華喧囂的社會里,許多的大學生在茫茫人潮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出現了“信仰危機”。在信仰消解與重構的過程中,媒介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當代大學生需要利用媒介素養(yǎng)增進理性,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生活的世界,理解自己的經歷并把握自身的命運。

1、媒介對受眾認知與行為的影響分析

媒介素養(yǎng)是人們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各種形式的信息的綜合能力。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中心1992年定義媒體素養(yǎng)為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所具有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當代大學生雖然已初步具有應對傳媒時代的基本素養(yǎng),但是這種素養(yǎng)尚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2]。

1.1 網絡傳播的虛擬性沖擊著大學生的現實行為方式

調查數據顯示,網絡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主要接觸的媒體。網絡的虛擬性致使網絡內容不受任何現實道德的約束,導致“麻木”、“無奈”的道德意志沖擊著傳統(tǒng)社會道德基礎的行為方式[3]。培養(yǎng)分析理論認為,媒介“培養(yǎng)”或構建了世界現實,這個現實雖然可能不準確,但卻被我們接受,因為我們相信它作為文化是真實的。然后我們根據這個由媒介炮制出的現實,對真實世界做出我們的判斷和行動。良莠不齊的網絡內容充斥屏幕,如果無法對其善惡真?zhèn)巫龀雠袛?,我們的認知必然出現偏差,我們的行動也必然會出錯。

麥克盧漢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創(chuàng)造了工具,之后,工具又塑造了我們?!鄙鐣D型必然對文化及其觀念產生沖擊,但文化的振蕩需要的是對社會、人生更深層次的思索,需要建構新的有品味、有思想深度的文化,而不是對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另類解構[4]。網絡傳播的瞬時性、泛眾化,對于我們的認知和行為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應該普及傳媒知識,鍛煉學生駕馭和運用媒介工具,獲取、處理和傳播信息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評判、鑒別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媒介行為道德的意識。

1.2 設置議題的巧妙性限制了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對象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媒介也許不能告訴我們怎樣去想,但它可以告訴我們去想什么。議程設置的作用不僅表現在一篇報道的空間和時間上所給予的大小和長短以及它所處的位置。重要的還表現在,所有媒介之間對報道的問題或事件所做出的選擇和覆蓋方法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一致性,這個一致性和重復性顯示出全部問題和事件的重要性[5]。通過巧妙的設置議程,受眾的注意力被局限于少數的新聞話題,從而忽略了現實的生活,甚至忽略了自己真實的需求。最終受眾淪為媒介產品的忠實消費者,忘記從媒介中獲取自身發(fā)展的素養(yǎng),一味地“娛樂至死”。

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完成的,而大眾傳播媒介早已被視為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大眾傳媒所傳播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對受眾起著直接的或潛移默化的影響[6]。大眾傳媒形成的特殊文化環(huán)境,通過各種各樣的語言、符號把外部世界的各種意義灌輸給自我的心理生物機制,從而建構起自我的文化心理結構。人不能沒有信仰,“人是為了某種信仰而活”。一個人的信仰就是從廣闊的社會文化生活中抽象出來的,也是從整個社會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中抽象出來的。

1.3 媒介對大眾輿論的主導影響受眾的社會身份認同

所謂社會身份認同指的是社會公民對身其份的認定,對“自我”和“他者”的評價和認可。依附理論認為,在復雜和變化的社會里,人們變得越來越依賴于媒介和媒介內容,以便于理解他們周圍發(fā)生的情況,了解如何有意義地采取行動和逃離現實。于是,在面臨信息不對稱時,我們不得不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媒介環(huán)境”來認識現實世界;與此同時,由于在傳播過程地位的不對等,我們對于媒介信息的驗證能力卻大大降低。當大眾傳媒有意或無意地歪曲環(huán)境時,而受眾卻基于媒介報道采取行動,在某種情況下,就可能釀成悲劇[7]。我們無法從媒介中得到解釋社會問題的真實信息,于是便開始恐慌、困惑、迷茫、猜測,甚至變得歇斯底里,于是流言和謠言開始盛行,逐步消解人們的信仰。

大眾媒介不應推卸自己的社會責任。媒介不僅要關注諸如價值觀、生活觀、人生觀等嚴肅問題,還要從深層次上探討精神理想和信仰追求,即向受眾灌輸什么層次的理想情操,表達什么樣的文化關照。對于傳播媒介使用者而言,首先應該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8]。

1.4 媒體傳播平臺的非對稱性容易塑造受眾的刻板印象

在掌握有限信息的情況下,媒體的新聞報道容易對某個群體的人進行形象或概念上的標準化。因為媒介不能把所有事物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出來,媒體工作者在表現某種人物或群體時的選擇可能容易形成或鼓勵刻板印象。事實證明,媒體的新聞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偏見的,特別是在處理政治新聞和其他有爭議的社會新聞時。這種偏見是天生的,是報道者個人價值體系和文化背景造成的[9]。媒體的偏見不僅是媒體觀察世界的結果,他們的偏見會直接影響公眾如何觀察世界[10]。這種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將嚴重阻礙正常的溝通、交流與思考,對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產生消極影響。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憧憬和執(zhí)著追求,是人們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茖W的理想源于人們對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源于人們對真善美的自覺追求,源于人們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注;信念是人們對美好理想的堅定追求,凝結了堅強的意志和決心,是一種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狀態(tài)。共產主義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前進方向,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崇高責任和歷史使命,是支配他們行動的持久的精神動力。

2、媒介素養(yǎng)對增強信仰教育的作用及路徑

高等教育具有兩個重要功能,一個是創(chuàng)造知識,一個是傳播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知識的發(fā)展進步,傳播知識才能讓學生具有更加強大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為從傳播視角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效性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從生產方式(勞動)看交往方式,把交往主體看作是處于一定生產方式并受這種方式制約的現實的人,深刻揭示出了隱藏在人與人交往關系背后的物與物的關系[11]。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媒介素養(yǎng)增強信仰教育的效果水平。

2.1 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提高分辨真假善惡的能力

如果我們知道大眾傳播過程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就可以預知它可能提供的服務。新聞生產首先是對事實進行篩選。而在篩選的過程中,新聞價值通常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依據。事實篩選會表現出作者或編輯的個人主觀傾向,而這種選擇使不同事實在媒體準入上就無法實現平等,從而削弱媒體的客觀性、公正性。而這種信息篩選機制上的不平等同時還會通過媒體中的其他新聞常規(guī)來得到強化[12]。事實信息經過記者的選擇和采寫兩個環(huán)節(jié)后就進入了編輯部的編輯環(huán)節(jié),而對于媒介組織內部控制的有關研究認為,組織會透過不同的機制控制個人,從而影響新聞事實的呈現。

2.2 理解大眾傳播的內容,提高信息分析運用的能力

目前媒介內容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已成不爭的現實。在整個社會加速向市場轉型的宏觀語境中,主流政治文化的強勢地位下降,大眾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但娛樂不等于“愚樂”。美國媒介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茨曼認為,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化傾向將帶來社會智力的集體下降,人們甘心被娛樂,甘心被電視掏空,僅僅為了獲得一種被操縱的快樂[13]。社會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固然昭示了受眾群體不同的消費需求,但媒體在吸引各階層受眾時,沒有理由以犧牲文化的深邃和思想性為代價。隨著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受眾能夠對媒介內容做出有效選擇,篩除噪音,從而理解和尊重媒介信息所有的力量。

2.3 理解大眾傳播的機制,提高媒介認知和批判能力

“批判是真理的生命,人類精神與文化如果要有未來的話,就不能沒有真正的批判,人類不僅需要娛樂,也需要真理和思想?!盵14]具有媒介素養(yǎng)的受眾,對內容作出回答和行動時,具有了把感情上的和理智上的反應區(qū)分開來的能力。無論媒介信息來源看似有多么可信,他們對待媒介信息都會持批判態(tài)度。“批判性的媒體讀解能力的獲得乃是個人與國民在學習如何應付具有誘惑力的文化環(huán)境時的一種重要的資源?!盵15]他們也會對媒介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保持自身在強大媒介面前的獨立性,管理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從而推動媒介產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 胡連利,王佳琦.我國大陸媒介素養(yǎng)研究的進展與缺失[J].河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第32卷.

[3] 于濱.談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J].延邊大學學報,2009年第42卷第6期.

[4] 王琪.媒介素養(yǎng)與媒介文化[J].北方論叢,2007年第4期.

[5] [美]斯坦利·J·巴倫著,劉鴻英譯.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P:488.

[6] 黃永林.大眾傳媒與當代大眾傳播——論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38卷第2期.

[7] 于濱.談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J].延邊大學學報,2009年第42卷第6期.

[8] 潘章仙.全球化教育視野中的媒介素養(yǎng)[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9期.

[9] 程曉萱.受眾對真實世界的誤讀——論媒體偏見的多維體現[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年第3卷第4期.

[10] 同上.

[11]李慶林.傳播研究的多維視角——馬克思、哈貝馬斯、麥克盧漢的傳播觀比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年第12卷第4期.

[12] 尹瑛.從新聞常規(guī)視角看新聞偏見的產生——麥奎爾關于媒介文化生產研究的啟示[J].新聞界,2009年第3期.

[13] 李曉云.被娛樂的大多數[J].新聞界,2005年第5期.

[14] 周祥林.當代大眾文化成因及其雙重效應探析[J ].邵陽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 ] JAMES POTTER,madia literaxy sagepublication,1995,p4.■

猜你喜歡
信仰媒介受眾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論信仰
鐵的信仰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