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艷萍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的概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這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長期革命和建設制勝的法寶。黨的十八大又明確提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何在新時期將黨的群眾路線發(fā)揚光大,以解決新形勢下產(chǎn)生的新問題,是我們每一個共產(chǎn)黨人必須要面對的挑戰(zhàn)和考驗。
一切為了群眾,就是要堅持人民群眾至上的觀點。要充分認識到我們的工作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是為了他們能夠更加幸福地生活,社會更加和諧。這也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一切為了群眾,就要做到密切黨群關系,反對各種形式的官僚主義,不斷
改進黨的工作作風,以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同時,認清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公仆”與“主人”的關系。廣大黨員干部要時刻置身于人民群眾之中,樹立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思想,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替人民辦事,最充分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做到對群眾負責,為群眾服務。把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切實形成“一切為了群眾”的觀念。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毛澤東指出,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在過去長期的斗爭實踐中是這樣的,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同樣需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建設我們的國家。
一切依靠群眾,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甘愿做人民群眾的小學生,在工作中廣泛聽取和征求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有效地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在各項工作中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多聽取群眾意見,不斷反思黨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差距,總結經(jīng)驗教訓??v觀我黨發(fā)展壯大的歷程,是一部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的歷史,正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了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依靠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我們的黨才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擁護,獲得了力量之源、執(zhí)政之基。
在實際工作中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把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化為系統(tǒng)的建議,再到群眾中去實行,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其正確性,這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工作作風,更是我們黨工作的一個重要經(jīng)驗總結。我們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要相信群眾,并且要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聽取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意愿,并對照我們的工作進行檢查,以總結經(jīng)驗,探索工作規(guī)律,以此作出順應民意的決策,真正做到執(zhí)政為民。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還要求我們做到密切黨群關系,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信任,才能使我們的黨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使我們的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都要更加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解決好群眾的根本利益問題作為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樹立群眾觀點,增強黨員干部的群眾觀念和為群眾服務的意識,轉變工作作風,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問題,樹立為民意識,真正做到“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讓我們同心同德,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動力和堅強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