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茹[鄂州職業(yè)大學中職學院, 湖北 鄂州 436000]
在英國,婦女寫作的真正興起是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簡·奧斯?。?775—1817)之前,英國已有不少的女性作家,她們不僅繼承了理查森的感傷主義小說傳統(tǒng),也開始寫風俗小說,主要代表作家是范尼·伯爾內(nèi)和瑪利亞·艾奇沃斯,她們可以說是簡·奧斯汀的導師。
這個時期的英國,女人生活環(huán)境非常狹窄,由于法律規(guī)定限嗣繼承,女兒沒有財產(chǎn)繼承權,女性因為經(jīng)濟原因只能被動地接受婚姻。奧斯汀在她僅有的六部作品中都反映出了這一現(xiàn)實,并且大膽而倔強地通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們表現(xiàn)了自己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因此,有很多評論者在評論奧斯汀時,稱呼其為女性主義啟蒙者或先驅(qū)。雖然我們知道,“女性主義”這一稍帶政治色彩名詞的出現(xiàn)和奧斯汀隔了有一個世紀之久,但是,徐坤有一個絕妙的回答頗具代表性,“女性主義何嘗用‘搞’?每一個出來做事的女人都是潛在的女性主義者,就像我們的女人身份不用假裝,它揮之不去,打死我們也變不成個男人”①。
身為女人而不是男人的奧斯汀,在她的作品中就憑借著女性的本能,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了她的女性意識(“女性意識”有“女性主體意識”“女性自我意識”等不同說法)。奧斯汀“讓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成為小說的配角,有意識地使她們擔當起作品的主角;不再讓她們作為理想化人物出現(xiàn),而是從美的幻想中走出來融入現(xiàn)實的社會沖突中,從‘假’的人變成‘真’的人”②。
本文就以《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為例,來共同探討奧斯汀的女性意識。
“凡是有財產(chǎn)的單身漢必定要娶一位太太,這已經(jīng)成為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男人,一旦新搬進某個住處,方圓左右的人家哪怕對他的愛憎好惡了無所知,也會即刻把他當作自家某個女兒的合法財產(chǎn)?!雹?/p>
小說開篇名義,第一句話便指出了當時社會財產(chǎn)和婚姻密不可分的道理。第二句話卻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信息,眾所周知,在男性霸權主義社會,女性一直被“物化”為男性的財產(chǎn)。而奧斯汀站在女性的視角,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學中女性永遠處于被選擇的地位,未婚男性成了女性的獵物、候選人;女性則成為了狩獵者、挑選者,女性占據(jù)了主動的地位。但現(xiàn)實又如何呢?英國文學批評家大衛(wèi)·莫那翰在《簡·奧斯汀婦女地位問題》一文中尖銳地指出,“英國婦女再沒有比18世紀那么不受尊重了”。對年輕婦女,尤其是沒有多少財產(chǎn)的年輕婦女來說,婚姻是她們的唯一出路?!皨D女沒有選擇的余地,她們不得不結(jié)婚。妻子是現(xiàn)實的社會和法律壓力留給她們的唯一的位置。”④否則,她們就會成為老處女,一輩子過著貧困的生活。
但奧斯汀不管這些,從已有的史料得知,現(xiàn)實中的奧斯汀固執(zhí)地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先決條件!2007年,朱利安·杰拉德導演的影片《成為簡·奧斯汀》,從某種程度上真實地再現(xiàn)了生活中的奧斯汀和她愛情至上的婚姻觀。法國歷史學家安德烈·比爾基埃的《家庭史》中這樣評述18至19世紀英國的婚姻,“愛情婚姻注定是在現(xiàn)實之中要進行妥協(xié)”⑤。當不富裕的奧斯汀遇到貧窮的湯姆·勒弗羅伊(Tom Lefroy),他們的愛情注定就不會有結(jié)果。奧斯汀的父親去世后,終身未嫁的奧斯汀和姐姐則依靠微薄的遺產(chǎn)過活。幸好奧斯汀會寫作,她通過自己的筆,描繪了一系列的女子,在小說中實現(xiàn)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伊麗莎白就是她的理想人物之一。
伊麗莎白這一女性形象的出現(xiàn)是對當時女性形象的顛覆。她生性活潑、思維敏捷、處事果斷,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須眉。盡管有來自于母親的壓力,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柯林斯的求婚。對于權貴她也從不低頭,更不會像柯林斯那樣諂媚奉承。當傲慢的達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時,她也沒有答應。達西作為一個貴族,擁有一切驕傲的資本。年輕英俊,每年有一萬英鎊的收入,還有一座美不勝收的彭伯里莊園。而伊麗莎白則只有區(qū)區(qū)一千英鎊的嫁妝,在那個嫁妝決定女性命運的年代,達西是個不可多得的結(jié)婚對象,可以說是“高攀”。但她沒有因此猶豫不決,因為她無法受這種人格上的不平等。雖然達西口口聲聲地說愛上了伊麗莎白,卻一再提及他多么瞧不起她的家庭,看不起她那些沒教養(yǎng)、社會地位低下的親戚,甚至他認為伊麗莎白出身低微。這當然讓有強烈自尊心的伊麗莎白大為惱火,她拒絕達西的求婚也在情理之中。
奧斯汀筆下的伊麗莎白,“已有別于傳統(tǒng)女性的特質(zhì):聰明伶俐、無拘無束、有主見等,她不愿為一張‘長期飯票’而委屈自己與不愛的人共同生活,以拒絕婚姻的方式展現(xiàn)女性的自主權,可謂女性主義中強調(diào)女性能動性的展現(xiàn)”⑥。
大多數(shù)的女孩都擁有“灰姑娘”情結(jié),正如男孩子們擁有“青蛙王子”的夢想一樣。出生貧窮、長得也不漂亮的女孩子最終遇到了自己的白馬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奧斯汀筆下的女主角們都沒有走出灰姑娘變公主的樊籬:艾莉洛和愛德華、伊麗莎白和達西、愛瑪和奈特利、凱瑟琳和亨利、安妮和溫特沃思、范妮和埃德蒙都是灰姑娘遭遇王子故事的改版。
“灰姑娘”式的女性人物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英國女性小說中十分常見且重要的形象。對于這種“灰姑娘”主題,歷代的文論家褒貶不一,“許多文學評論家都充分肯定這些女作家的藝術價值、社會現(xiàn)實意義及女性意識,但是一談到她們的‘灰姑娘’因素,卻很少得到肯定,對小說中的‘灰姑娘’主題及‘灰姑娘’式的人物評價普遍不高”⑦。很多人質(zhì)疑這一文學形象的價值,認為這不過是作家逃避現(xiàn)實的童話;也有人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為主,過分強調(diào)女作家個人的“灰姑娘”情結(jié)并批評其殘留的父權制思想。
但是,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所有相關文本中是“灰姑娘”而不是“白天鵝”最終獲得王子的青睞的原因,就在于“那些‘灰姑娘’式的女性代表著一批不屈服于命運、自尊自強的女性,在一個男性話語充斥的世界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幸福”。何況,“灰姑娘”的故事并非是女作家的專利和一廂情愿,一些男性作家,比如托爾斯泰《復活》中的瑪絲洛娃、哈代《德伯家的苔絲》中的苔絲等都是灰姑娘,雖然她們的結(jié)局大多悲慘,并不像女作家筆下的灰姑娘最終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她們自身的魅力無疑被所謂的“王子”們所吸引,從而自慚形穢,達到心靈的凈化和感情的升華。
《傲慢與偏見》中的“灰姑娘”伊麗莎白,是如何獲得“王子”達西的愛情的呢?伊麗莎白的美貌最初并不入達西的眼,言談舉止也是咄咄逼人,并且還曾拒絕了他的一次求婚。正如她自己分析的:“你是受夠了彬彬有禮,畢恭畢敬,獻媚討好那一套。你厭惡了那種女人,她們從言談,到神態(tài),到思想,就是為了博得你的一聲贊賞。我所以引起了你的注意,使你動了心,是因為我跟她們完全不一樣?!雹?/p>
好一個“頭腦機靈”的女性,她并沒有因為獲得“王子”的愛情而沖昏頭腦,而真的以為自己是多么的優(yōu)秀出眾。或許,也正是因為她的另類、她的冷靜和理智,使伊麗莎白在眾多女性中如同鶴立雞群,顯得格外出彩,從而打敗了“白天鵝”賓利小姐,最終贏得了“傲慢王子”達西的愛情。
簡·奧斯汀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伊麗莎白和達西二人消除傲慢和偏見,最后花好月圓的過程,最后的婚后生活僅僅是寥寥數(shù)筆。但是,從下面一段簡短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女作家那高揚的女性意識。
喬治亞娜對伊麗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不過起初每每見到嫂子用那樣一副活潑調(diào)皮的神態(tài)對哥哥講話,不禁大為驚詫,甚至有些驚慌。哥哥一向令人肅然起敬,她對他的敬重幾乎超出了手足之情。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他竟然成了公開打趣的對象。她見識了許多沒見識過的事情,漸漸開竅起來。經(jīng)過伊麗莎白的循循善誘,她開始懂得:妻子可以跟丈夫任意調(diào)笑戲鬧,做哥哥的卻總是不許一個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妹妹如此無禮。
所有王子公主的愛情童話故事,都是以男女結(jié)婚過上幸福生活作結(jié),他們的婚后生活怎樣,作者們都避而不談。奧斯汀雖說只花了一小章的筆墨,但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夫妻之間、姑嫂之間、兄妹之間極其和諧溫馨的幸福家庭生活場景。
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家庭史研究的重心經(jīng)歷了從家庭結(jié)構(gòu)到家庭關系的轉(zhuǎn)變,并一度形成了近代早期家庭親屬關系的“松散”說和“淡漠”說。斯通(Lawrence Stone)認為,“對于近代早期家庭的松散性,怎樣強調(diào)也不會過分,無論從夫妻關系還是從父母與子女關系來說都是如此”⑨,他對這種“情感個人主義”做了動態(tài)的歷史分析,認為16世紀和17世紀早期英國家庭處于普遍的隔膜、控制和屈從的心理氛圍之中,形成“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局面。
這種家庭模式在《傲慢與偏見》中也有反映,伊麗莎白對自己父母的關系就極度地不認可?!案赣H當年因貪戀年輕、美貌,被年輕美貌通常賦予的那種表面上的輕盈神采迷了心竅,娶了個智力低下而心胸狹窄的女人,落得個婚后不久便熄滅了對她的一腔深情?!麑彝サ男腋5钠诖?,也全都化作了泡影?!卑嗉{特先生對妻子失望之余,妻子的“無知和愚鈍”成為他取樂的對象,對妻子“失職失禮”,使得“孩子們看不起自己的母親”。這讓伊麗莎白深切地體會到,“如此不相稱的婚姻會給孩子們帶來這么多的不幸”。此外,魏克翰和莉迪亞、科林斯和夏洛蒂的家庭關系都是奧斯汀批判的對象。
奧斯汀通過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后生活狀態(tài),解構(gòu)了英國家庭的舊有模式,重塑了自己的家庭理想,表達了夫妻平等的渴望和向往,并肯定了家庭的親情和關愛之情。達西愛上伊麗莎白的原因之一就有這一條:“當初簡病倒在內(nèi)瑟菲爾德的時候,你對她那么溫柔體貼,難道說這還不算優(yōu)點嗎?”
奧斯汀把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家庭和諧的理念帶入到人們的心中,雖然這在當時不可能實現(xiàn),但對后來的女性作家起到了一個指引作用,這無疑走在了英國女性文學的前列。
弗吉利亞·伍爾芙在她的《普通讀者》中稱贊奧斯汀是“最完美的女藝術家,寫出了不朽的作品”。
在那個女性寫作只能用男人名字發(fā)表的年代,在那個女人沒有自己的房間的年代,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是她躲在一扇吱吱作響的門背后偷偷寫出來的”⑩。但是在這樣惡劣的寫作條件下,“不可思議的是,她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和她之后的女作家勃朗蒂姐妹、喬治·艾略特等相比,她不因為自己的凄慘處境而憤怒,也沒有因為別人的蔑視和責難而產(chǎn)生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進而影響作品的完整性。她有極強的保持冷靜的能力,不受環(huán)境左右。“對于當時的父權制度,她能夠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能夠超越自己所反感的社會,將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很自然地融入到作品中……”
當達西第一次向伊麗莎白求婚時,伊麗莎白并沒有因為獲得“王子”的青睞而沾沾自喜,從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她果斷地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并提出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毀掉最親愛的姐姐的幸福?為什么把威科姆逼到了窮困的境地?這讓達西惱羞成怒,最終暴露了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難道你能指望我會對你卑賤的門第沾沾自喜嗎?指望我為自己能攀上那些地位遠比我低賤的親戚而暗自慶幸嗎?”伊麗莎白有力地回擊了大男子主義思想嚴重的達西,“從我最初認識你的時候起,甚至可以說我從一開始認識你的那一刻起,你的言談舉止就使我深信,你狂傲自負、自私自利,無視別人的感情,這些在我心里打下了不滿的基礎。隨后的一系列事情在這上面筑起了牢不可破的憎惡之墻。認識你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哪怕八輩子找不著丈夫,也絕不會嫁給你這樣的男人”。這些話語,完全就是男女日常生活中的對白,不著痕跡,不帶有任何舞臺戲劇色彩,沒有任何突兀生硬的感覺。正如司各特評價的:“那個年輕女人在刻畫微妙的東西及普通人的情感和性格時,所表現(xiàn)出的才能是我曾經(jīng)見過的最令人驚奇的東西。如果是大聲吼叫,我做得不會比其他人差,但在處理真實情感、使平凡事件和人物顯得有趣這些方面,我實在做不到?!?
奧斯汀通過伊麗莎白之口,沉重地打擊了以達西為代表的男權思想。伊麗莎白的話語雖然不如簡·愛的對白來得經(jīng)典,但表現(xiàn)出的女性自我意識卻如出一轍?!澳阋詾槲胰跣?、貧窮、平凡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那么,你錯了!我和你一樣有血有肉,我的靈魂在對你的靈魂講話!我們在上帝眼里是平等的!”?這段話明顯地飽含著夏洛特·勃朗蒂的憤怒,她把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直言不諱地表達出來。這句話與其說是出自簡·愛之口,不如說是夏洛特·勃朗蒂在吶喊。
總之,奧斯汀憑借著女性經(jīng)驗的極強洞察力,運用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的直接生活感受來寫作。“表面上,她寫的是區(qū)區(qū)小事,然而這小事又包含著某種東西,它在讀者心中擴展,變成具有永恒形態(tài)的生活場景。”她的小說不亞于現(xiàn)代小說,即使在時隔兩百年后的今天,研究奧斯汀的熱潮仍在繼續(xù),“奧斯汀迷”的隊伍仍在擴大。她無愧于伍爾芙冠之的“最完美的女藝術家”的稱號。
①于東曄:《女性視域: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頁。
② 劉際華:《走出男權傳統(tǒng)樊籬的奧斯汀》,《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③ [英]簡·奧斯?。骸栋谅c偏見》,劉鋒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文中有關該小說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④ 大衛(wèi)·莫那翰:《簡·奧斯汀婦女地位問題》,出自朱虹《奧斯汀研究》,北京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08頁。
⑤ [法]安德烈·比爾基埃:《家庭史》,袁樹仁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728頁。
⑥ 張小虹:《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自己的房間》,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頁。
⑦ 萬永坤:《英國18—19世紀女性小說中“灰姑娘”形象的嬗變解讀》,《作家》2010年第10期。
⑧沈忱:《“灰姑娘”式女性成長——〈桃之夭夭〉和〈曼斯菲爾德莊園〉比較分析》,《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⑨ Lawrence Stone:《The Family,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1500-1800》.London:1977.
⑩閆毓芳:《“最完美的女藝術家”——弗吉利亞·伍爾芙眼中的簡·奧斯汀》,《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 [美]吉爾·摩西:《文學的故事》,石井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頁。
? [英]夏洛特·勃朗蒂:《簡·愛》,黃源深譯,上海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