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蘊虎
說到條城四合院,我與她還是很有緣分的。
我還在襁褓中,母親就抱我乘羊皮筏子多次去過黃河南岸外婆家居住的四合院。建造這座四合院的主人是條城富戶之一“滕皇上”。解放初期土改中,這座四合院分給窮人居住。外婆家和母親同一個曾祖父的兩位舅舅,另外三家人共同居住在這座四合院內(nèi)。
我的童年,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時經(jīng)常去外婆家,與院內(nèi)居住的表兄弟、表姐妹打鬧在這片小天地里。我對這座四合院的記憶也正是這個時候留下的。記得四合院的西側(cè),穿過月洞門是一個很大的后院,這里是原先的主人準備建花園的地方,后來是院內(nèi)居住的幾家人堆放雜物的閑地,也成了我們玩耍的理想天地。表哥石子是我們的頭,還有表弟虎子、犇子、七陸子、尕八一、我和正明子,另有表姐珍菊子和姨表姐轉(zhuǎn)弟子,表妹跟轉(zhuǎn)子等,我們一起捉迷藏,掏鳥蛋,也玩“過家家”,“娶媳婦”,兩小無猜,總角相交,后來表哥石子娶姨表姐轉(zhuǎn)弟子為妻。去年我在白銀參加一個聚會,隱約聽到身后有人在呼喚我的乳名,我疑惑地轉(zhuǎn)身看時,一位祖母級的老人向我招手,我打開所有記憶的閘門,怎么也想不起她究竟是誰。我納悶不解她怎么會知道我的乳名。她自我介紹正是在那座四合院和我們一起玩過游戲的表姐珍菊子。50年歲月,當年那個俊俏麻利的表姐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滄桑如刀痕般無情地刻在了表姐的額頭,我們談?wù)撝?jīng)發(fā)生在那座四合院的很多童年趣事。
外婆家居住的這座四合院,其建筑工藝是條城最精美的四合院之一。那是一座坐南向北,三堂三廈的四合院。它的坐向和條城大部分房屋坐北向南的方向相反,靠東一側(cè)臨街是三間廈房的后墻,根腳石以上墻基青磚跑線,內(nèi)心用鵝卵石鑲成各種圖案,既美觀又堅固。磚雕裝飾的大門向東開,大門占據(jù)了下堂屋一個耳房的位置,矗立在做工精細的石條砌成的臺階上,門頂為起脊兩坡型,脊頂鑲有透空花磚,脊角配有云頭,門墻前配有石墩,門墻兩側(cè)有梅、蘭、菊、竹的磚雕圖案。大門門扇上一對銅環(huán)吊在雙乳似的銅蓋頭上,閃閃發(fā)光。外婆分住在這座四合院的三間上堂屋內(nèi)。這里原是主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屋內(nèi)正中靠后墻擺長條狀雕花琴桌,記憶中琴桌上放置一古色古香的鏡座,鏤空木雕精湛。琴桌前居中放置一八仙桌,兩側(cè)放一對太師椅,地鋪木地板。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座建筑用的木材,畫棟、橫梁和椽子,是我所見到的四合院中最大的材料,兒時一進門就不由得抬頭觀看那粗大的畫棟,感覺要用兩人才能合抱。我在北京游覽過多座四合院,梅蘭芳故居是北京四合院的典型代表;與之相比,條城四合院顯得粗獷,房間內(nèi)、院內(nèi)空間很寬敞,似大家閨秀。北京四合院院子顯得窄小,屋頂用木板,室內(nèi)裝飾小巧玲瓏,像小家碧玉。
明末清初,條城經(jīng)濟隨著黃煙的栽種而發(fā)展,黃煙加工后的產(chǎn)品水煙在南方,以及天津、北京等地的暢銷興盛而逐步繁榮;晉商和陜西等外地商人的不斷介入,本地水煙銷售人員在山西、天津、北京等地的不斷流動;四合院樣式開始傳入條城,外地商人置地修蓋,本地富戶競相仿建。從清中葉至民國初年,條城對河兩岸建起了很多四合院、三合院,繁盛時期僅青城古鎮(zhèn)四合院、三合院就達200座左右。
條城四合院的裝飾工藝講究,磚雕裝飾主要在大門、照壁、墻肘、屋脊上,雕刻技法主要有圓雕、透雕、浮雕等。木刻裝飾主要在上下堂屋的檐下花板、梁間、門窗、碧紗櫥、博古架、槅扇心的欞格及裙板上。雕刻內(nèi)容通過象形、會意、諧音、幾何圖案等手法組成藝術(shù)語意來托物寄情,文字類有“福”、“祿”、“壽”、“五福臨門”、吉星高照等;花卉類有牡丹、梅蘭菊竹、荷花、水仙、石榴、佛手、葡萄等;生活類有“琴棋書畫”、“文房四寶”、“漁樵耕讀”、“五子登科”等。用佛手、鹿、壽、桃等吉祥圖案寓意“?!薄ⅰ暗摗?、“壽”;用如意、柿子寓意“萬事如意”;蝙蝠、云朵鏤空雕花在槅扇上,寓意“流云百蝠”;用松、竹、梅鏤空雕花,寓意“歲寒三友”。條城四合院的磚雕、木刻有很深的文化意蘊和象征意義,細膩柔和、精美自然祥和,給人的視覺藝術(shù)效果極佳。據(jù)《青城史話》記載:“條城四合院的建筑式樣有:五堂五廈式,如張甘棠宅院;三堂五廈式,如羅家大院主院;三堂七廈式,如劉子堯、李興林宅院;三堂五廈木屏風(fēng)照壁式,如張懿民、張兆軍宅院;三堂三廈式,如張秉華宅院;三堂三廈帶過廳衛(wèi)房式,如李世恩宅院;連廈式四合院,如羅家大院第五院;帶子上朝式,如羅家大院第三院;五堂三廈虎抱頭式,如羅家大院第二院;三堂五廈照壁在外式,如金汝明宅院等等?!?/p>
條城人對四合院內(nèi)外的設(shè)計也很講究,門前喜栽椿樹和國槐,屋后一般栽桑梓,寓意長壽和“前懷(孕)后喪”。庭院中或后院內(nèi)一般建有花園,園內(nèi)栽植翠竹、牡丹、芍藥、丁香、報春梅或搭葡萄架,院內(nèi)臺階上、室內(nèi)擺上盆花,一般栽種石榴、無花果、金錢樹等,別有一番韻味和情趣。冬天,瑞雪中梅花盛開,春天,國色天香,繽紛馥郁,暗香彌漫于院內(nèi);盛夏爽秋憩坐葡萄架下飲酒、品茶,覺清風(fēng)時至,炎暑全消。理解品茶的最高意境是人在草木間,另有一份愜意,是醉臥夢南柯,神游清虛府的理想之地。條城的文人雅士喜歡在四合院屋檐下掛匾,以抒胸臆,如劉世保四合院上堂屋掛匾“材高制錦”,下堂屋懸匾“芹藻生光”且掛抱柱聯(lián):
楓陛承恩蘭陔葉慶
棣華競秀桂萼含芳
又如“螽斯衍慶”、“樵蘇不爨”、“耕讀為本”等,對“耕”的文化內(nèi)涵概括為雞鳴狗叫娃娃吵,農(nóng)家三件寶,再加五谷香和菜根香;對“讀”的文化內(nèi)涵理解為書香、墨香、酒香、茶香,再加紅袖添香。尤宜月明人靜,影亂香清,而一觴一詠,對酒當歌,彌添幽趣。
條城最豪華的四合院當屬張甘棠四合院。上堂屋為五間,裝修為“明三暗五虎抱頭”,屋架為六梁二坡水,大起脊,陰陽式屋面,蓮花空心屋脊,張口獸高昂,東西廈房各五間,亦為六梁二坡水,青方磚屋石,蓮花屋脊,四角置張口獸,廊檐下二層木雕,窗戶為雕花“九蓮燈”式,整座四合院梁柱粗大,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建筑宏偉,屬條城四合院之首。去年秋冬之際,我專門游覽了這座昔日繁華一時的四合院。上堂屋的位置已被一座重新蓋起的農(nóng)家屋取代;靠東的五間廈房基本完整保存下來了,廈房兩側(cè)的磚雕依然完好,依稀可見這座宅院的昔日風(fēng)采;西邊廈房拆剩三間,已破舊不堪,殘存的磚雕和木刻見證了四合院昔日的輝煌。四合院大門高大雄偉,基本完整保存。大門磚雕精湛,雕刻工藝仍清晰可見,門樓頂塌陷的殘跡和蓮花空心門脊的磚雕,似乎向你訴說著世事沉浮、滄桑變幻、物是人非的無奈。大門口一副“隨心變冬夏,信手拈春秋”的春聯(lián)道盡了今日主人的胸臆和對人生的感悟。
外婆家居住在那座精美的四合院內(nèi),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七十年代初,幾家人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后來便陸續(xù)拆建新房單住。外婆家的三間上堂屋是1975年左右拆掉的。條城對河兩岸大戶人家四合院的命運和這座四合院的命運大同小異。完整保存下來的是位于青城古鎮(zhèn)的羅家大院。羅家大院之所以能完整保存至今,是因為解放后這座宅院一直作為人民公社、鄉(xiāng)政府、鎮(zhèn)政府辦公用地,和高家祠堂一樣,能夠幸存,實屬偶然。羅家大院的完整保存為我們游覽觀賞條城四合院留下了寶貴的實物依據(jù)。羅家大院主院至今仍是鎮(zhèn)政府辦公用地,書記和鎮(zhèn)長的辦公室分別在東西廈房,室內(nèi)現(xiàn)代化的辦公設(shè)備和現(xiàn)代裝修給人一種打領(lǐng)帶穿棉襖的感覺,只有院內(nèi)一叢翠綠的修竹和盛開的牡丹在黃河石堆成的假山旁綻放,闡釋著當年四合院主人的品位、格調(diào)和閑情逸致。
從青城古鎮(zhèn)順黃河下行十公里,有小村,名“黃崖口”,因半山腰黃褐色的山崖絕壁而得名,條城八景之一的“黃崖滴水”就在這里。清中葉至民國時期,黃崖以東沿黃河至大浪溝小尖山灣十幾華里的山域為黃河北岸蔣家灣“源順清”李凱德的牧場,有從當?shù)匚盒杖耸种匈徺I的契約封存。這片山域水草豐盛,有野石羊及多種野生動物出沒,是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
從黃河邊向南沿山而上約二三華里山路,進入山谷,道路陡然狹窄,沿途峰回路轉(zhuǎn),途中要經(jīng)過兩道“石山門”,兩邊山勢陡峭,怪石嶙峋。山體光禿禿的,與大西北特有的荒涼沒什么兩樣。山路越走越窄,約臨近黃崖絕壁,只能容足,行進中,后人頭頂能碰到前行人足底。途中有幾棵老榆樹和野杏樹,有的斜掛在山崖的石縫中,有的靠在石崖旁,似在迎接香客。臨近黃崖絕壁,登上石梯,頓覺豁然開朗。這里山花爛漫,山勢險峻,各種野草和橘紅色的山丹丹花、野百合花遍布周圍山坡。山風(fēng)吹拂,鳥鳴不時縈繞耳畔。她雖沒有岱岳的雄偉,華山的奇險,卻有似嶗山的怪石和峨眉的清涼。這片小區(qū)域環(huán)境與黃崖景區(qū)以外的荒涼形成鮮明對照,身臨其地疑似仙境,猶入“桃花源”,登山的勞困頓時煙消云散。盛夏時節(jié),有山深七月寒之感,是避暑的好去處。
黃崖圣母又稱黃崖娘娘,其傳說有多種版本。比較流行的傳說,是在清康雍年間,離黃崖絕壁山頂約六七華里的大岔村,一金姓女為抗婚,用自己紡織的毛線疙瘩的一頭拴在自家的窗欞上,翻山越嶺,將毛線沿途放完時,正好到了黃崖絕壁,坐化。家人順毛線一直尋到此地。據(jù)傳此女成仙,后人尊稱為黃崖娘娘。傳說黃崖娘娘多次顯靈,在當?shù)赜泻艽笥绊憽?/p>
清道光年間,“源順清”李凱德長子因官司被打入死牢。李凱德長媳張氏曾上黃崖祈禱黃崖娘娘保佑丈夫平安生還,并許愿若其夫能生還,要為黃崖娘娘蓋廟塑金身。后其夫于除夕之夜逃回,毫發(fā)無損。張氏性善心慈,好善樂施,履行諾言,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前后在黃崖絕壁下建成大殿一間,并塑黃崖圣母金身坐像,以了心愿。后人將正殿續(xù)建為三間,正殿西側(cè)有廂房三間,山巔有六角形鐘鼓樓一座,頂有彩繪壁畫,內(nèi)懸太平洪鐘一口。入山的二道山門外東西山頭建有馬王廟、山神廟各一座,均為以后年代陸續(xù)所建,清末至民國時香火極盛。清人楊介夫有詩贊曰:
十年幽賞慕黃崖,今日歡游始稱懷。
石徑崎嶇尋路仄,峰巒窈窕踏云埋。
樹含風(fēng)色涼先引,泉滴秋巖響自諧。
好是銜杯歌欲罷,山僧茶又進茅齋。
從詩中可領(lǐng)略黃崖勝景。
童年時,在黃河北岸的蔣家灣不時會碰到一位仙風(fēng)道骨的山僧,佝僂著身軀慢慢行走,他就是常年住守黃崖廟的廟倌。他是來化緣的,順便購買生活用品補給,去世時據(jù)說過了百歲。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至“文革”前,一直延續(xù)著以前的傳統(tǒng),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盛大的黃崖廟會,方圓百里內(nèi)外的善男信女游客蜂擁而至。我的祖母是位虔誠的香客,兒時記憶中每逢廟會,祖母便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帶上香馬饌醴和盛裝黃崖圣水的“寶葫蘆”,顛著一雙小腳來到石嘴子黃河渡口,渡口上早已擠滿了趕廟會的人群。我的二姑父是放羊皮筏子的水手,二姑家就在南岸的“黃崖口”。姑父一大早就吹鼓了筏子上12只羊皮胎,將羊皮筏子扛在肩上,在二姑多次的催促聲中邁著不緊不慢的腳步走向河邊,劃到河對岸迎接上香的祖母和香客。十幾只羊皮筏子穿梭于河面上,繁忙地接送游客。兒時我隨母親曾多次坐過姑父的羊皮筏子。筏子離岸后順流而下,坐在筏子上面隨波逐流的感覺,一陣似在房頂,瞬間落至屋底。姑父駕輕就熟,用劃板掌握著筏子的平衡和方向。濤聲貫耳,涼風(fēng)吹面,母親擔心我害怕,囑托我閉上眼睛,我口中答應(yīng),卻睜大眼睛觀看筏子在浪濤中顛簸的情景。祖母過河后,翹首以盼的幾位表姐上前攙扶,隨即擠在了崎嶇山路上香的人群中。圣母像前香煙繚繞,香火極盛,虔誠的香客祈禱平安,萬事如意。
“黃崖滴水”即黃崖絕壁山縫中流淌的山泉,清澈甘洌,口感極好?,F(xiàn)在回憶實系天降甘霖,經(jīng)鑒定是天然礦泉水,含有多種強身健體的礦物質(zhì)微量元素。兒時常聽祖母說喝了黃崖圣水,可治肚子疼。每次祖母上香歸來,都要將帶來的黃崖圣水讓我們飲用。附近的泉水全都苦澀難以入口,唯此黃崖圣水甘甜爽口。廟會上人們在“黃崖滴水”處用瓶瓶罐罐爭相盛裝圣水帶回家,將吉祥帶給八方親朋好友。
“文革”中整個廟宇被拆毀,黃崖廟會也隨之終止。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曾登山游覽過一回。遺址上斷壁殘垣,僅剩兩三棵上百年的古柏迎風(fēng)而立。古柏的枝杈被砍盡,似旗桿孤獨地直立在遺址上。只有頂尖幾枝墨綠茂盛的柏葉在微風(fēng)中搖曳,向世人訴說著“十年浩劫”的瘋狂歲月,又似乎昭示著生命的不屈與頑強。
登上黃崖絕壁頂端放眼望去,夕陽下,黃河宛若一條玉帶飄落在大地上。遠處的魚池波光粼粼,像鏡子鑲嵌在綠色的地毯上。落日余暉,宿鳥歸飛,黃河兩岸炊煙裊裊,似在大河上空架起了鵲橋。面對蕩然無存的廟宇遺址,我悵然若失。
1993年廟宇重修,僅復(fù)原了三間正殿,重塑圣母金身。后續(xù)建,基本恢復(fù)了“文革”前的原貌。端午節(jié)的黃崖廟會又恢復(fù)了往日香火極盛的情景,端午黃崖廟會已成條城民俗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