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文
身居華沙的每一天,都被一種極其感傷的情緒籠罩,莫名其妙,如華沙的陰雨綿綿不休。
下午3點,華沙城完全黑了下來,西伯利亞的寒風和波羅的海飄來的陰冷使這座城市提早進入休眠。導游畢達執(zhí)意要帶我們?nèi)夜罐D(zhuǎn)轉(zhuǎn),當天是2012年11月1日,波蘭的“亡靈節(jié)”。
以緯度對比,華沙更像中國的長春,冬季漫長,夏季清爽。去時是10月底,華沙已經(jīng)下過一場大雪,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但并不算真正入冬,偶爾冒出的太陽讓下午3點的街角仍舊適合咖啡就煙。真正進入冬日的華沙,會整日陰霾,大雪連綿不絕,似永不停息。
從停車場到公墓大門,遭遇在華沙3日置身過的最擁擠人潮。當?shù)厝说臉藴恃b備:一手撐傘一手捧著點燃的蠟燭。踏入墓地,才意識到我們對波蘭亡靈節(jié)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錯誤:與中國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祭奠自己的祖先不同,波蘭的亡靈節(jié)更像是國家默哀日,一年一次,舉國上下,歷史教育。
林立的墓碑上刻的多是波蘭語,導游畢達幫著翻譯:“這位是華沙當?shù)刂娙?,嗯,不是那個得諾貝爾獎的萊絲?!薄斑@個是二戰(zhàn)無名英雄碑?!薄斑@邊是華沙二戰(zhàn)時的市長,因抗擊納粹而亡?!碑呥_的漢語磕磕絆絆,常夾著“嗯……啊”的長時間省略音,平時聽著有點好笑,但今天,這些奇怪的漢語讀音像不規(guī)整的音符,將不同身份的亡靈串聯(lián)在一起,波瀾壯闊的。
祭奠者摩肩接踵,有沉默擁抱的情侶,也有蹣跚學步被父母摟在懷里的孩子……上年紀的人輕車熟路,放下祭奠的物品,祈禱片刻,然后行色匆匆走向下一座墓。
一座大理石浮雕墓碑前擠滿了人。因為蠟燭太多,后來者不得不將蠟燭擺到路面中間,行人需要繞過一排排的燭光。這似乎是整座墓地中最重要的墓碑,“這是華沙起義中死去的無名孩子們的紀念碑,他們都是未成年的戰(zhàn)士”。畢達放下雨傘,點燃了自己手中的蠟燭。
身居華沙的每一天,都被一種極其感傷的情緒籠罩,莫名其妙,如華沙的陰雨綿綿不休。這里沒有太多歡快的歷史,作為歐洲曾經(jīng)最繁榮的中心,波蘭最強大時版圖從德國東部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但強一時,又弱一時,也曾被普魯士、奧匈帝國和俄國瓜分,亡國史長達123年。
穿行在華沙城內(nèi),幾乎每隔幾公里就可以看到觸目驚心的過往:居民樓外墻鑲著曾在這里居住但死于二戰(zhàn)的居民的名字,有些,密密麻麻刻滿整面墻。走近看,全家遇難的不在少數(shù)。在一些僻靜的街角轉(zhuǎn)彎處,會不經(jīng)意遇到立著的十字架紀念碑,有祭奠德軍入侵時誓死抵抗的某醫(yī)院全體醫(yī)護人員的,也有紀念犧牲的教堂神職人員的。
“二戰(zhàn)前華沙有160萬人口,到解放當天,全城只剩了1500人。”到華沙的第一天,畢達就掰著手指頭向大家念叨這組數(shù)字。他是華沙本地人,但他的大家庭只在這座城市生活了50年,沒有一個華沙人敢說自己是真正的本地人。有數(shù)字表明:當年人口僅有中國1/18的波蘭,在二戰(zhàn)中犧牲的人口達到中國的1/3。一直到1970年,波蘭人口才恢復到戰(zhàn)前的水平。華沙起義幾乎使這座城全城覆沒。
1944年7月30日,蘇聯(lián)軍隊抵達離華沙市中心僅6公里的維斯瓦河東岸。兩天后,在波蘭流亡政府首腦科莫羅夫斯基將軍的指揮下,5萬名華沙抵抗運動成員和居民組成的起義大軍,向占領華沙的德軍發(fā)起了進攻。他們在街頭巷尾設置路障和街壘,用簡陋的武器及汽油瓶、磚頭、石塊與德軍的坦克搏斗。婦女兒童也參與其中,在彈雨紛飛中救護傷員、傳遞文件、輸送食品和彈藥。只用3天就控制了華沙8個城區(qū)中的5處。德軍立刻派兵增援,展開了63天的地空轟炸。城市血流成河。為了徹底消滅起義軍,德軍掃射平民屋內(nèi)的所有男人,把婦女兒童趕出屋外,驅(qū)使他們走在前面,掩護坦克進攻。
1944年10月2日,苦苦掙扎的波蘭起義軍被迫投降。在這場戰(zhàn)爭中,1.8萬名波蘭戰(zhàn)士犧牲,18萬平民喪生,幸存的華沙人被趕出城,投進集中營。而后,1.2萬人在奧斯維辛被處死。德軍士兵古斯塔夫·戴維德哈茲的回憶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隕落:“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處都能看到一派狼藉的景象。在這里,每一棟房子都成了戰(zhàn)場?!?/p>
“他(斯大林)是騙子,欺騙了我們!”導游畢達說。此刻,我們站在市中心Plac Krasi俳skich(克拉辛斯基)十字路口,華沙起義紀念碑旁,“那時,我們都以為蘇聯(lián)會救我們,連城里的孩子都穿上了軍裝”。
在波蘭一方的回憶中,蘇聯(lián)軍隊在維斯瓦河東岸駐扎后,曾向華沙全城廣播,號召華沙人抵抗納粹。起義前,蘇軍曾與波蘭國家軍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接觸,允諾一旦起義,會給予救援,但在起義過程中,蘇軍卻只是隔岸觀火,沒有提供任何援助。
然而蘇軍元帥朱可夫聲稱,“蘇軍確曾盡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來援助起義者”,斯大林曾派去兩名傘兵軍官以便取得聯(lián)系和協(xié)調(diào)行動,然而(起義領袖)卻不愿接待他們。蘇方還宣稱:戰(zhàn)前廣播只是一般性的呼吁動員,起義是華沙內(nèi)部的反蘇政府發(fā)動的,目的是搶奪蘇聯(lián)的勝利果實。
也有資料說,斯大林想扶持由自己支持成立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在戰(zhàn)后成立“親蘇”政府。隔岸觀火是借德國人之手滅掉波蘭國家軍——這支軍隊對蘇聯(lián)不甚友好,過去親近西方。
歷史總是在各種力量的博弈中變得撲朔迷離。1945耀1989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期間,華沙起義被定性為“由錯誤路線和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失敗運動”,對這場浩劫沒有任何一處紀念設施。1989年之后,華沙才大規(guī)模建立多處紀念廣場、紀念碑和展覽館。
與華沙起義紀念碑一路之隔便是華沙軍人教堂。教堂的一面墻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卡廷慘案25000多名遇難者的名字。2010年,這里又新增一批名字。當年4月10日,時任波蘭總統(tǒng)卡欽斯基前往俄羅斯祭奠卡廷慘案遇難者時,飛機在降落過程中墜毀,機上97人全部遇難。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閃擊波蘭,9月17日,蘇聯(lián)從東部攻入華沙,俘虜了14000名波蘭軍官、政界要員、憲兵、警察、神職人員和文化知識界人士。后來,在烏克蘭西部和白俄羅斯西部并入蘇聯(lián)后,又在這些地方抓了11000名波蘭人。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員聞一先生說:“蘇聯(lián)政府為什么一鍋端地將這些波蘭‘精英’關押起來,目的是什么,現(xiàn)在俄羅斯解密的檔案還沒有提供這方面的材料?!钡驯怀姓J的是,從1940年4月初開始,蘇聯(lián)人在卡廷森林,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槍斃了這25000多名波蘭人。這便是著名的卡廷慘案。1995年,這批波蘭人的遺骸被運回華沙。
舊恨新仇,使波俄之間的關系異常微妙。波蘭航空2012年才正式開通華沙直飛北京的航線,只因之前俄羅斯不同意波蘭航空航班經(jīng)莫斯科飛往北京,這直接造成2008年波航的華沙飛北京航線由于運行成本過高停飛。
“你們更恨德國人?還是蘇聯(lián)?”我問畢達?!爱斎皇翘K聯(lián)。”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德國人侵略過我們,但蘇聯(lián)人,很壞。”他用手指著腦袋,我猜測他是指心眼壞。
“波蘭人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成為中國的鄰國?!碑呥_回憶上世紀70年代自己剛剛出生,父母每周都被強制參加義務勞動。那時波蘭物資短缺,買汽車、巧克力要偷偷跑去德國。很多日用品不但憑票買,還得排一天的隊。蘇聯(lián)將波蘭當作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軍工廠”,大規(guī)模發(fā)展重工業(yè),這直接導致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狀況非常糟糕?!艾F(xiàn)在我們好了,最近報紙預測,再過20年,我們的GDP會超過德國。”畢達說。
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從德國手中接過波蘭,華沙成為蘇聯(lián)在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重要陣地。在市中心,矗立著當年斯大林贈送給這座城市的巨型建筑:科學文化宮。這是一座典型的蘇式建筑:灰色外立面,高大恢弘但缺少美感。斯大林希望人們站在華沙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到這座屬于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里最高的斯大林式建筑。
據(jù)說前幾年,華沙市公開討論要不要拆掉這座建筑,最終沒有拆的理由緣于一位官員的一句話:“蘇聯(lián)倒臺了,我們還在,不要拆它,這證明我們贏了。”
華沙老城是二戰(zhàn)后根據(jù)中世紀傳下來的繪畫重新復制而成。華沙重建時,市民尋遍廢墟,搜集到一批舊磚頭,把它們敲進新的建筑。這一工作使從來不承認重建是文化遺產(chǎn)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0年把這座浴火重生的老城以“華沙歷史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當年華沙老城復建時,差一點被蘇聯(lián)人拖了“后腿”。重建過程中,斯大林命令:城東邊的圍墻就別建了,讓華沙人沒事望望我們蘇聯(lián),時刻知道是誰解放了他們。負責重建的波蘭專家不愿意,但又不敢反抗斯大林,于是偷偷把東邊的圍墻建成兩米高。面對前來視察的蘇聯(lián)將軍,波蘭專家解釋說是在圍墻建起來后才得知不讓建的消息,于是得到“那就繼續(xù)建吧”的回復。
1990年,波蘭新任總統(tǒng)的就職儀式上,倫敦流亡政府(二戰(zhàn)時成立)將國旗交給新總統(tǒng)瓦文薩。
在波蘭人看來,1945年并不是真正的解放,1989年才是二戰(zhàn)最終的勝利。
離科學文化宮不遠有一座白色建筑物,當?shù)厝朔Q“白宮”。這里曾是召開黨代會的地方,后來蘇聯(lián)解體,東歐陣營解散,變成了股票交易市場。前幾年,股市不好,沿街商鋪出租,又成為法拉利專賣店,“這是一棟可以反映‘華沙這50年經(jīng)歷了什么’的建筑。現(xiàn)在,這就是資—本—主—義”。畢達拔高了聲音,帶著更多對過往的嘲諷。
摘自《人物》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