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淑蘭
研究教育,必須研究“人”,研究受教育的人,研究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生活的環(huán)境?,F(xiàn)在的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信息化的社會結構,使知識壟斷的時代已成為過去。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人的生活離不開環(huán)境。新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的世紀,更是人的世紀。作為基礎為業(yè)的教育,首先應該關注人,關注人的情感、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性的完美。目前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作為肩負著教書育人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對象,重新審視受教對象的心理特征,重新認識新形勢下的師生關系,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同樂教學”是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這種教學把學生的成長放在教學的首位,教學關注學生內在的快樂與外在快樂的統(tǒng)一,教學把學會與會學看作是樂學的基本要素,把創(chuàng)設快樂的環(huán)境作為教師一種職責,教師以學生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教師追求遵守教育規(guī)律,追求教學藝術,從而達到師生同樂的目的。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教育對象的群體身份的改變及其心理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F(xiàn)在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每個家庭“六加一”的核心,生活中受到最高的禮遇,他們是物質上的“貴族”,可是在精神上,他們承受著父輩乃至祖輩的過高的期望,心靈上的重負使之在精神上變得極度脆弱,以致不堪一擊。他們的心理特性及成因如下:
一、表面的幸福,內心的寂寞
很多孩子生活在美滿的家庭,父母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為了孩子的學習不惜一切代價,孩子的分數(shù)是家里的晴雨表,是父母傲人的資本。孩子仿佛籠罩在愛的氛圍中,浸泡在愛的蜜水里,他們除了以高分去回報父母的愛,去換取父母的笑臉外,再也沒有與之共歡樂的興奮點。他們或在長輩溫柔的呵護中失去自我,或在父母規(guī)定的模式中想反抗卻又無力掙脫,他們的人生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回報父母而好好學習,除此以外再也沒有樂趣可言。因此,獨生子女們表面是幸福的,內心是寂寞的。
二、孤獨無奈,缺乏熱情
現(xiàn)代社會的競爭與壓力,使眾多家長疲于工作、應酬。不是不回家,就是晚回家;回到家里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電話;睡覺前不是向孩子道晚安,而是去關心他的貓和狗。這樣的父母以為給孩子足夠的零用錢,穿好吃好,就是對孩子的愛??墒撬麄兡睦镏篮⒆觽兛释膼凼鞘裁窗?!他們渴望的是父母關愛的眼神、體貼的話語。生活在如此環(huán)境中的孩子,親情被淡化,一切都變得無所謂,因被父母長期“漠視”而變得孤獨無奈,缺乏熱情與活力。
三、偏執(zhí)、任性,有逆反心理
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每天放學不愿回家。當老師問其原因時,他說不愿意回家,去爸爸家不想見阿姨,去媽媽家不想見叔叔,去爺爺家不想見新奶奶……這就是離異家庭中的孩子,他們不是被父母雙方所排斥,就是被自認為對不起孩子的父母雙方所溺愛,還有的孩子夾在父母的矛盾中左右為難。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較偏執(zhí)、任性、有逆反心理。
凡此種種,我們的教育對象真可謂是心理上的弱勢群體。有位兒童教育家曾經(jīng)這樣概括現(xiàn)在的孩子:“外面的世界越來越大,孩子的空間越來越?。患依锏姆块g越來越大,孩子的心靈越來越小;外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p>
面對著這一特殊的群體,我們該怎樣對待他們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备螞r我們面對的是如此不堪一擊的、幼小的心靈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把學生當做一個與你平等的“人”,你要平視他,必要時要蹲下來和孩子講話,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訓斥。信息化的社會化的社會,使“師道尊嚴”、知識壟斷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生活在信息社會里的孩子,他們信息來源豐富,知識面開闊,接受新事物快,如果再用老師的權威壓制他們,已不足以使之信服,師生關系因此應該由以往居高臨下的“師道尊嚴、尊師愛生”轉變?yōu)橄嗷プ鹬亍⑵降?、民主、合作的關系,而處理好這一關系的核心,就是“愛學生”。
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勇于承擔責任,享受一份給予的快樂。“教師節(jié)”時,孩子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一塊棒棒糖、一張卡片表達對老師的愛,他們被自己的愛所感動;孩子們紛紛拿出自己的零用錢,使患白血病的高陽同學重返校園,他們?yōu)樽约旱母冻龆袆?,因為他們懂得了人來到世上就意味著肩負著責任——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讓孩子的天空除了好成績,再多幾分希望,再多幾分樂趣,再多幾分責任?/p>
(作者單位:長春市朝陽區(qū)寬平小學)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