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陽
過去一直以為,反季節(jié)蔬菜是今天這個高科技時代才有的新鮮事物,在讀了明代謝肇涮的《五雜俎卷之十一》之后才知道,其實至少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就有了:京城里數(shù)九隆冬有黃芽菜、韭黃等。當然,它們都是在富豪之家的地窖暖房里育成的,貧困之家根本無法做到。那時,進入皇宮里的植物產(chǎn)品常常也以反季節(jié)為貴,元旦之時有牡丹花和瓜類,其他花與果也是各個季節(jié)的都有——它們都是放到暖房里,通過燒火提高室溫而得到的。
同樣,還是在謝肇涮的書中,也介紹了那個年代平民百姓的生活。燕、齊之地的百姓每每碰上饑荒之年,如果有果子和樹皮為食,那就是美味和幸事。即便是平時,柳樹芽、榆樹錢、野蒿、馬齒莧之類的東西,也是他們充饑的糧食。如果菜園里還有空地不能種植蔬菜而長了不少雜草,他們會將草根拔起腌制,留待冬日度命。
一邊是富豪之家、帝王將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反季節(jié)的蔬菜,欣賞到反季節(jié)的花草,另一邊卻是平民百姓啃樹皮吃草根,兩者形成了何等鮮明的對比!但這還不能算是最為觸目驚心的。同樣是在明代,還有這樣一種“燒烤”吃法讓人印象十分深刻:將鵝鴨之類,用鐵籠子罩上,在鐵籠子下生火,用辣椒水喂食,鵝鴨的羽毛全部脫落但還沒死,它們的肉就已經(jīng)烤熟了;對于驢和羊,則是活活地從它們身上割肉,有的時候肉被割光了,驢和羊也還沒有死。這種“燒烤”之法,最初只是“至尊”之人采用,后來一些達官貴人也競相效仿。
影響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儒家先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類似于“君輕民貴”、“民惟邦本”一類的話,但非常讓人遺憾的是,盡管不少朝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曾經(jīng)給孔子封過“至圣先師”一類的稱號,看上去對孔子和儒家十分尊崇,但真正把孔子和儒家思想當作一回事的并不多。單單說明朝,老百姓都啃樹皮、吃草根了,可他們依然在享受反季節(jié)蔬菜,在玩賞地窖暖房里育成的牡丹。在他們心目中,哪里還有老百姓的位置,哪里把老百姓當作“邦本”了?
至于說到活烤鵝鴨與活割驢羊肉,更可看出貴為“天子”者的殘忍。孟子說過這樣一段很多人一定聽過的話:“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倍蝗讨哪耸侨伺c生俱來的情感之一,是“愛”與“慈悲”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蔀榱丝诟V恚麄兙尤贿B這點要求也無法做到,這樣的人管理國家,實在令人憂心。
當然,與治理國家相比,吃,似乎是不值一提的小道,但是,對于為官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大道?因為透過吃,我們能夠看出其人品,看出其道德。那些只顧自己的口腹之享,而無視老百姓餓得前胸貼到后背,只能啃樹皮吃草根的人,早已將“筷子頭上有道德”這回事忘得一干二凈了。
責任編輯:許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