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宗
在1976年前夕,挪威卑爾根航運公司里發(fā)生了一起恐慌事件:12月29日,他們與本公司最大的一艘船——“卑爾克·依司特拉”號的無線電聯(lián)系突然中斷。兩晝夜過去了,仍然杳無音信。
“卑爾克·依司特拉”號是一艘載重22.4萬噸的超大型礦油兩用船,314米長,50.3米寬,吃水29米,主機功率5.6萬千瓦,航速30千米/時?!氨盃柨恕ひ浪咎乩碧栍?972年4月在南斯拉夫造船廠建成,現(xiàn)屬挪威公司所有。
1月5日應該是輪船到達終點港的日期,但時間已過,船舶卻沒有到達。船東不得不在挪威報紙上刊登了一條消息:“石油、礦石兩用船‘卑爾克·依司特拉號,裝載了18.8萬噸貨物從巴西駛往日本,但未到達指定港。船上共有32名船員,其中3名是女的。與該船最后一次聯(lián)系是在1976年12月29日,當時船在菲律賓棉蘭姥島西南320余千米處?!?/p>
接著,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飛機和船舶都投入了搜尋工作,美國空軍也參加了。直到1月17日深夜,日本的一艘漁船在北緯4°36′、東經(jīng)135°47′處,才發(fā)現(xiàn)了“卑爾克·依司特拉”號輪船的一只漂浮筏,筏上有兩個船員,一個是西班牙人,另一個是巴西人。輪船失事那天,他們正在甲板上涂油漆,當聽到艙內強烈的爆炸聲時,就趕快跳了水,輪船則很快沉到海底。這兩個船員在筏上差不多度過了三個星期,向東北方向漂浮了1500余千米。
關于“卑爾克·依司特拉”號爆炸的原因有種種推測,多數(shù)認為是由于船上某些部件產(chǎn)生的火花所引起的。
油輪卸油后,艙內充滿了油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同時由于貨油泵不可能將殘油全部吸干,還有一些油留在艙底,艙壁上也附著一層油膜。這些殘油在空氣中繼續(xù)揮發(fā),不斷產(chǎn)生油氣。當空氣中的油氣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一遇火花,油氣混合氣體就會燃燒,引起爆炸。船員在日常生活中難免與火接觸,各種動力裝置都是火源,機器運轉要產(chǎn)生、放出熱量,電氣設備及金屬物間的碰撞、摩擦會發(fā)生火花,在裝卸油或用海水沖洗油艙時也會產(chǎn)生靜電荷。特別是裝載各種易燃油類,失火和爆炸的危險性就更大了。
怎樣才能防止油輪爆炸呢?
現(xiàn)在,許多大型油輪在油艙中都采用惰性氣體置換的方法排出油氣,并使艙內的含氧量顯著降低,從而達到防爆的目的。
常用惰性氣體有兩種:一種是用純氮氣,平時儲存在特種裝置內,通過管路充入油艙;另一種是用氮氣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來做惰性氣體使用。這種氣體可用船上主、輔鍋爐的廢氣經(jīng)過冷卻洗滌,去除煙塵和二氧化硫等雜質后,充入所需要的艙室內。
當原油或壓載水從油艙排出時,惰性氣體在輕微壓力差的作用下進人油艙,排出油氣,防止空氣進人。當貨油注入油艙時,惰性氣體被置換,通過桅頂透氣管排出。因此,用這種方法防火防爆是隨裝卸油作業(yè)同時進行的。惰性氣體除了防爆之外,還能減少因氧化作用所引起的油艙內鋼板的腐蝕。
近年來,中國造船工作者研制成功的惰性氣體防爆系統(tǒng)已在船上使用,此外,還試制成功了一種新型高效能的滅火劑——“1211”。它與二氧化碳滅火劑相比,具有滅火效果好、毒性小、對金屬腐蝕輕、絕緣性好、滅火后不留痕跡、儲存壓力低等優(yōu)點。目前,“1211”滅火系統(tǒng)已普遍安裝在新造的油輪上,成為油輪上有力的消防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