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會 蔡莉莉 李德梅
骨質(zhì)疏松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具有“三高一低”的特點,即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醫(yī)療費和低生活質(zhì)量。疼痛、脊柱變形和發(fā)生脆性骨折是骨質(zhì)疏松癥最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唑來膦酸(密固達)是一種治療骨質(zhì)疏松癥的創(chuàng)新藥物,我科已連續(xù)使用3 年,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1)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診斷標準,基于雙能X 線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檢測結(jié)果,雙能X 線吸收測定法測量峰值骨量為正常參考值,T <-2.5 SD以上[1];(2)年齡≥60 歲;(3)能接受長期阿法D3、鈣劑治療;(4)肝、腎功能均正常;(5)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甲狀腺功能亢進、多發(fā)性骨髓瘤、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其他影響鈣磷代謝疾病;(2)腎功能不全(血清肌酐清除率<30 ml/min);X 線骨密度儀測定BMD,檢測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AKP)變化情況。治療前和每次治療后6 月、12 月測定患者髖部及腰椎BMD;并檢測血鈣、血磷、AKP,在試驗過程中觀察藥物不良反應(yīng)情況。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ˉ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 <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例患者均良好地堅持完成整個治療觀察,監(jiān)測了各項指標,觀察了不良反應(yīng)。2.1 治療前后不同時期血鈣、血磷、AKP比較 治療3 年期間監(jiān)測的血鈣、血磷在不同時期的結(jié)果都無明顯變化;而AKP在逐步降低(P <0.05)。見表1。
2.2 髖部及腰椎BMD 比較 髖部及腰椎BMD 逐年提高,從第1 年治療后開始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3)低鈣血癥;(4)癌癥或骨折活動期(<3 月);(5)對本藥物成分過敏者。根據(jù)以上標準,納入2010 年我科老年病人共4 例,女1 例、男3 例,年齡81 ~87 歲,平均(81.0 ±1.6)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 例。
1.2 治療方案 2010 ~2012 年每年3月份給予1 次治療:密固達(唑來膦酸鈉凍干粉針劑,每支5 mg),5 mg 溶于100 ml 水溶液以輸液管恒定速度滴注,30 min 滴注完畢,用藥前水化500 ml。同時服用阿法D 膠丸(商品名:羅蓋全,上海羅氏),每次1 粒,每日1 次;鈣爾奇D(碳酸鈣D3 片,惠氏制藥,600 mg/片),每次1 片,每日2 次,療程為3 年。
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期3 年。用藥期間不使用激素及蛋白同化劑和影響骨代謝的藥物。試驗過程中,按要求與患者聯(lián)系,了解病情,復查相關(guān)項目,及時與患者溝通,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采用Norland XR36 雙能
表1 治療前后血鈣、血磷、AKP 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血鈣、血磷、AKP 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
指標治療前第1年第2年第3 年6 月12 月6 月12 月6 月12月2 ±0.172.11 ±0.202.04 ±0.18血磷(mmol/L)1.86 ±0.151.91 ±0.131.88 ±0.141.79 ±0.141.84 ±0.131.87 ±0.131.90 ±0.14 AKP(U/L)97.50 ±10.01 95.60 ±9.2188.40 ±8.92* 85.00 ±8.21* 78.50 ±7.11* 72.60 ±7.01* 72.00 ±6.14血鈣(mmol/L)2.14 ±0.202.01 ±0.182.20 ±0.211.95 ±0.182.1*
表2 治療前后髖部及腰椎BMD 結(jié)果(±s)
表2 治療前后髖部及腰椎BMD 結(jié)果(±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
部位治療前第1年第2年第3 年6 月12 月6 月12 月6 月12月腰椎0.72 ±0.200.77 ±0.180.79 ±0.20*0.80 ±0.21*0.83 ±0.19*0.85 ±0.16*0.89 ±0.17*髖部0.64 ±0.150.69 ±0.130.72 ±0.14*0.74 ±0.16*0.77 ±0.15*0.78 ±0.16*0.81 ±0.16*
2.3 不良反應(yīng) 有2 例患者出現(xiàn)一過性發(fā)熱,1 例38.2 ℃、1 例37.6 ℃,經(jīng)退熱處理完全控制。1 例患者出現(xiàn)首次治療后疼痛加重,1 月后逐漸緩解。
骨質(zhì)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jié)構(gòu)破壞,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特征性改變是骨小梁變細、斷裂、數(shù)量減少,皮質(zhì)骨多孔、變?。?]。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骨骼疼痛和骨折,老年人骨折后長期臥床,褥瘡,肺部感染,靜脈血栓形成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嚴重威脅著生命安全。因此緩解或消除骨痛,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是治療骨質(zhì)疏松癥的目標。
密固達屬于含氮雙膦酸化合物,主要作用于人體骨骼,通過對破骨細胞的抑制,從而抑制骨吸收。雙膦酸化合物對礦化骨具有高度親和力,可以選擇性的作用于骨骼。密固達靜脈注射后可以迅速分布于骨骼當中,并像其他雙膦酸化合物一樣,優(yōu)先聚集于高骨轉(zhuǎn)化部位。唑來膦酸的獨特含雙氮化學結(jié)構(gòu)是其獨特臨床療效的保證[3]。其雙氮側(cè)鏈結(jié)構(gòu)主要決定著藥物抗骨吸收能力,以及作用時間。臨床前研究以及動物實驗均證實了唑來膦酸在骨質(zhì)疏松治療的卓越效果[4]。其抗骨質(zhì)疏松的主要藥理機制是通過抑制甲羥戊酸通路,抑制破骨細胞形成及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誘導破骨細胞凋亡[5]。它具有高度骨親和力,能優(yōu)先被運到骨質(zhì)破壞部位,藥物緩慢釋放入血,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以原型從腎臟排泄,不被降解,是目前藥理活性最強的二膦酸鹽[6]。密固達治療后Micro-CT 顯微檢查也顯示骨組織骨小梁結(jié)構(gòu)保存較好,骨小梁容積增高,骨小梁間隙減少,骨連接性增加[7]。
國外的權(quán)威HORI-ZON-PIT 研究顯示,每年輸注1 次密固達在3 年時椎體骨折相對風險降低70%,髖部骨折相對風險降低41%,非椎體骨折、總的臨床骨折和臨床椎體骨折風險分別下降25%、33%和77%。多發(fā)椎體骨折風險降低89%[8];與安慰劑組比較BMD 明顯增加,包括髖部(6.02%)、腰椎(6.71%)、股骨頸(5.06%)。我科已連續(xù)使用3年,有4 例老年骨質(zhì)疏松癥患者通過良好的醫(yī)患溝通而放心接受治療。密固達1年1 次靜脈給藥,簡化了治療方式,可提高患者長期用藥的依從性,從而更好地治療骨質(zhì)疏松癥。是一種給藥方便、依從性好、安全性高、起效快、療效優(yōu)的治療方法。但密固達在國內(nèi)還沒有大樣本的深入細致的臨床研究,其長期使用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yīng)等尚需總結(jié)和積累。
[1] 中華醫(yī)學會骨質(zhì)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癥診療指南[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6,5(8):455-457.
[2] 中華醫(yī)學會骨質(zhì)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診治指南(2011 年)[J]. 中華骨質(zhì)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4(1):2-17.
[3] Nancollas GH,Tang R,Phipps RJ,et al.Novel insights into actions of bisphosphonates on bone:differences in interactions with hydroxyapatite[J].Bone,2006,38(5):617-627.
[4] Glatt M,Pataki A,Evans GP,et al.Loss of vertebral bone and mechanic strength in estrogen-deficient rats is prevented by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zoledronic acid[J].Osteoporos Int,2004,15(9):707-715.
[5] 張曉梅,劉忠厚. 唑來膦酸鹽與骨質(zhì)疏松癥[J]. 中國骨質(zhì)疏松雜志,2009,15(1):857-867.
[6] 彭六保,崔巍. 唑來膦酸的臨床應(yīng)用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7,26(3):237-240.
[7] Dalle Carbonare L,Bertoldo F,Lo Cascio V. Evidences of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zoledronic acid 5mg yearly in the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the HORION Project [J].Reumatismo,2009,61(1):54-64.
[8] Black DM,Delmas PD,Eastell R,et al. Once-yearly zoledron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 N Engl J Med,2007,356(18):180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