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縵綺
泉州拍胸舞展望
楊縵綺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歷史上看,中華大地,圖騰崇拜普遍存在,它們往往在民間以舞蹈的形式來體現。各民間舞蹈作為一種圖騰崇拜的儀式形式各異,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和表現風格豐富多彩。泉州的拍胸舞就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反映當地民俗民風的民間舞蹈。據歷史記載,拍胸舞始于宋代,流傳至今。舞者一般為男性,頭戴一形狀特殊的草箍,裸身赤腳。至今在泉州的民俗活動中仍可見拍胸舞的表演。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古代藝術遺風,也是中華大地寶貴的遺產。該文以傳承創(chuàng)新為目的,從拍胸舞的起源和藝術特點的角度來探索泉州拍胸舞的現狀,并探索其未來發(fā)展對策。
拍胸舞 民間舞蹈 起源 藝術特點
勞動人民是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和承傳者。在一個民族或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民間舞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反映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與文化,繼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并隨著新成分的不斷滲入而慢慢演化。也會因社會需求或群眾審美觀的變化而產生變異,或者因社會壓力或禁止而絕傳,這就是中國民間舞蹈的鮮明特點。
中國的民間舞蹈較好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與民族精神的承傳,并在世界舞蹈寶庫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閩南鮮明特色的拍胸舞廣泛流傳于閩南沿海的泉州及其周邊的廈門、漳州等地,直至金門、臺灣等。特別是在泉州地區(qū),從官辦到民間的各類大小型文化活動,包括慶祝集會、廟會、趕集,甚至是普通百姓的婚喪慶典,都少不了“拍胸舞”。經過1000多年的發(fā)展,拍胸舞已成為閩南及泉州地區(qū)最典型、最受歡迎,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獨特的泉州拍胸舞被稱為“東方迪斯科”。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及廣泛的流傳,對于它的淵源之說各異。據記載,拍胸舞始見于宋代戲《鄭元和》中的《蓮花鬧》,僅現“拍胸”二字,語境不詳。根據何棉山分析,拍胸舞的來源有如下幾種說法:(1)與古代閩越族祭祀舞蹈有關;(2)與古代中原踏歌有關,隨中州移民進入泉州;(3)與古代閩南人勞動習俗有關;(4)與宗教有關,“拍胸”是唐宋時迎神賽會上出現的一種舞蹈形式;(5)與戲曲有關。
拍胸舞由一元轉為多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拍胸舞起源于古代閩越族原始祭祀舞蹈的說法已為學術界所公認,但卻無人深究其形式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泉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蔡湘江經過多年研究指出,從舞種分布、風格特色和服裝道具等方面綜合考察,拍胸舞系起源于古閩越族原始祭祀舞蹈遺跡。該學說已被收錄于《中華舞蹈志》。
泉州拍胸舞極受民眾喜愛,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及民俗民間活動皆借助拍胸舞作為儀式的部分。它保留了遠古閩越舞蹈粗曠、古樸的民族遺風,以聲響節(jié)奏帶動舞姿,無需音樂伴奏。舞者雙手依次拍擊胸、肋、腿、掌,輔以雄健有力的蹲步和悠然自得的顛頭。舞步還可隨舞蹈環(huán)境和情緒而變化。高昂、激越時雙腳反復頓地,雙手使勁將胸、肋等拍得通紅,舒緩暢時則扶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夾雜著詼諧、活潑之舉動,令人捧腹。
拍胸舞的舞者為一般體魄強健、肥胖碩大的男性,人數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拍胸舞的主要動作包括“大八響”、“大人步”、“斗雞步”、“歡喜步”、“雨來步”、“不倒翁”、“李鐵拐”、“蜘蛛步”、“蟋蟀跳”等?;緞幼鳛椤按蚱唔憽保弘p手先在胸前合擊一掌,然后從右手和左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雙臂內側則依次夾打肋部,最后雙手依次拍打兩腿外側而得“七響”。拍打時身體隨之左右晃動,雙腳也有節(jié)奏的跳動,同時自如地顫頭、拍胸、扭腰、頓足。其基本體態(tài)拔腰挺胸,全身跳躍,輔以雄健的蹲步和自得的顫頭,形成古樸、粗獷、詼諧、熱烈的風格。
拍胸舞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演化。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舞者的舞風也有所不同。一般舞者所跳的多夸張、幅度大。由于通常都是在冬天露天的地方表演,舞者常借酒驅寒。借著酒勢使得步法多顛,節(jié)奏復雜多變。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別具韻味。醉態(tài)的舞步引人入勝,令觀看者也會加入其中。
從裝束上看,拍胸舞具有遠古圖騰崇拜的遺風。泉州拍胸舞之圖騰崇拜物是蛇,并將它保留在“拍胸舞”中。如盤繞在舞者頭上的草箍是將一紅布條與稻草混合編織而成,形狀如蛇,并于草圈接頭處有一段向上翹起的如同蛇頭一樣的端頭,紅布條在蛇頭頂端露出,如蛇的舌頭,以作為蛇的象征。在服裝上卻很簡單。舞者裸身赤足,穿著寬大古樸的閩南特有的黑色抿襠褲。這些都千年未變,使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拍胸舞端莊古樸、整齊劃一、如醉如癡的舞蹈遺風。
泉州拍胸舞雖然至今仍有完整的原始特征,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隨著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舞蹈、現代舞蹈和芭蕾舞的迅速發(fā)展,在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舞蹈競爭中,泉州拍胸舞能否趕上社會變革的步伐而順利地傳承下來,這在現代社會中將是一個考驗。
筆者認為,要傳承就需要有人去保護它,要適應社會發(fā)展就得去傳承與創(chuàng)新。黃澤桂在《舞蹈與族群》一文中論述了舞蹈與族群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舞蹈是融合在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是一種獨特的人體敘事。所以要創(chuàng)新就應該研究“拍胸舞”的本質,不可扭曲。因此,本人以為保護承傳先入,在此基礎上,根據社會文化以及群眾的需求,與社會文明發(fā)展的節(jié)拍一致的前提下適當更新、演化。
隨著一些代表人物的不斷總結、豐富和創(chuàng)新,“拍胸舞”的動作已從初始的“打七響”發(fā)展到拍肩、臂、胸、脅、肘、腿、足等部位。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復雜。經過老一輩藝術家的總結升華,“拍胸舞”更加文雅、多彩和豐富。隨著人們對拍胸舞了解的深入,會有更多的人去關注這一古閩越族祭祀舞蹈的發(fā)展。目前泉州拍胸舞已被國家文化部列為我國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者的性別也有了變化,也有一些女性加入到這一舞蹈中來?,F在作為獨立舞蹈,已將原來拍胸舞中表達的悔恨自責逐漸轉為表現陽剛強悍之氣勢,令人鼓舞。近年來,泉州女子拍胸舞隊參加了首屆“海峽巾幗健身大賽”、海絲文化節(jié)等活動。她們伴著樂曲,雙手交替拍擊,動作整齊劃一。那騰挪翻飛、白龍奪珠的精彩表演,更是博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
在現今的拍胸舞表演中,舞者全神貫注,旁若無人。剛開始時動作遲緩從容,拍出的聲音清脆溫柔。當舞步加快,激情奔放時,肢體的撞擊聲猶如萬馬奔騰、海嘯山呼,舞者變得如癡如醉,以最原始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喜與悲。舞到高潮時他們的熱血沸騰,激蕩奔放,體現出血與肉的交融,魂與體的統(tǒng)一。這樣的氣勢給人以震撼之美,這樣的舞蹈你須用靈魂去感受。
拍胸舞是閩南人所創(chuàng)造的民間舞蹈的寶貴財富,對于它的繼承和發(fā)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探索。
拍胸舞是一種強勁有力的舞蹈,讓男子來跳有其優(yōu)勢。因此,目前拍胸舞的現場表演一般都是中年男子。但是這樣的范圍較小,一旦現在那些為數不多的能掌握完整跳法的人辭演,拍胸舞將有可能失傳。若男女老少都能加入到這一舞蹈行列,從而喚起民眾,特別是青少年,一起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就有利于將它完整、系統(tǒng)地傳承下去。
泉州拍胸舞能流傳至今且愈演愈好,有賴于老前輩的承傳精神與文化保護意識。但是,若不珍惜,珍貴的文化遺產便會被不斷加快的時代腳步所遺忘。所以我們首先應該以創(chuàng)新為目標,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強調保護現存的拍胸舞的本質及精華,然后要結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主題要深刻且順應時代的要求,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鮮明的形象特征,利用其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能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精神的作品。
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討,提升舞蹈的表現力,通過舞蹈放大閩南人粗狂、質樸、豪放、詼諧的特點,使民眾在觀舞中找到認同感,創(chuàng)作出更多受觀眾青睞的古風載新意的優(yōu)秀作品,從而推動泉州拍胸舞的健康發(fā)展。然后,我們要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加強拍胸舞與其它舞蹈的交流,取長補短,兼包并蓄。最后,要不斷完善拍胸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其藝術內涵,從而更好地提升拍胸舞的藝術價值,使之符合更高層次的審美標準,綻放拍胸舞的審美風范,展示獨特的審美價值,讓拍胸舞帶給世人更好的審美享受。
[1] 黃明珠. 中國舞蹈藝術鑒賞指南[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 黃澤桂. 舞蹈與族群[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3] 羅雄巖.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 王克芬, 隆蔭培. 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fā)展史[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5] 余秋. 舞蹈欣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何綿山. 福建民間舞蹈探論[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