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軍
(412002湖南省株州市南方中學(xué))
儒、道、佛是影響中國文人最深遠的三種文化。先有儒、道,后有佛學(xué)。佛學(xué)被中國知識階層接受,是從兩晉開始的。中國的文人們,已經(jīng)有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理念,又接受了老、莊道家的思辨熏陶,因此對這種新傳入學(xué)說具有接納的胸襟和勇氣,亦有辯證分析的積極態(tài)度。 通過斗爭、磨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文化。佛教從公元一世紀的傳入, 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蔓延,從而佛教名山遍布華夏,最著名的有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品讀這些佛教名山楹聯(lián),體味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也是一件快事。
五臺山位于山西東北部,五峰如柱,其巔平坦如臺,故名。 山上風(fēng)光秀麗,四季清涼,寺院林立,震鑠古今。
五臺山原名清涼山,主祀文殊菩薩。山上文殊殿聯(lián):
層峰摩霄漢,五臺雄秀;
功德逾恒沙,七寶莊嚴。
摹寫出五臺山的挺拔、秀美,歌頌文殊菩薩的功德無量。 另有殊像寺聯(lián):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突出文殊的慈祥模樣和悲憫情懷。
當我們在熙熙人海、 裊裊香煙里觀賞五臺美景,在林泉、寺宇間品讀妙聯(lián)時,心境也隨之寧靜、高遠。 如讀塔院寺聯(lián):
塔影浮天梵宇凈;
鳥聲出谷暮云閑。
菩薩頂聯(lián)
云水蒸茶天上味;
梅花煮酒月中香。
于清天塔影、明月祥云間咀嚼文字,便能體會:
萬籟無聲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那種天人合一、物我兩諧的韻味,欣然陶醉在:
百道泉飛,澗流功德水;
五峰云涌,天雨曼陀花。的世界里。 清涼山嶺上,佛光云影間,渾然無覺自己是游客還是住持,欣欣然吟出:
百里青山誰是主;
白云千載此為家。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 因山峰相對狀如蛾眉得名。 主峰萬佛頂海拔三千零七十九米,佛寺數(shù)十處。
最著名的萬年寺始建于東晉元熙二年,稱普賢寺。 明萬歷年間建無梁磚殿,改名圣壽萬年寺。殿內(nèi)有普賢騎象銅像。該寺四百年歷十八次地震,安然無恙,被譽為建筑史上奇跡。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據(jù)佛經(jīng)載,普賢與文殊同為釋迦牟尼佛脅侍,文殊表『智』,普賢表『德』; 文殊騎獅,普賢駕象。
山上陳毅題伏虎寺聯(lián):
云卷千峰集;
風(fēng)馳萬壑開。
頗有境界和氣魄, 還有充滿清新自然氣息的聯(lián):
山色千重眉鬢綠;
鳥聲一路管弦同。
極具禪味的洪椿坪聯(lián):
意靜不隨流水轉(zhuǎn);
心閑還笑白云飛。
此名山勝地,聽暮鼓晨鐘,云去云來空渺渺;有椿樹撐天,任風(fēng)刀霜劍,花開花落自年年。
佛教傳入時,除中國已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外,還有一點便是它和儒、道一樣仄居于封建統(tǒng)治之下, 這一根本性遭際,決定了佛和儒、道同樣的命運,那就是深藏于骨子里的在野性和平民性。 所以即使是峨眉這樣的佛教名山上,依然有著偃仰嘯傲、盛衰興亡的感慨聯(lián),亦佛亦道亦儒,渾然難辨。 如金頂和洪椿坪聯(lián):
那得一身閑,把酒憑欄問,五霸七雄而今安在;
休將百年計,賦詩寄興看,清風(fēng)明月亙古如斯。
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
機息坐忘磐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島東南部,以祀南海觀音蜚聲海內(nèi)外,被稱為『海天佛國』。
因山居海上,所以乘船過海方能領(lǐng)略山上美景。 以下聯(lián)既突出其雄踞海上特點,也暗藏禪意。 如普陀山牌坊聯(lián):
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凈志;
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
又如明王禹襄撰牌坊聯(lián):
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
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
普陀山南海觀音銅像高聳入云, 遠近可睹。 觀音身坐蓮花,手持凈瓶楊柳,相貌端莊慈祥,觀音洞這樣寫道:
普門世現(xiàn),大悲廣度眾生海;
千手護持,神威永鎮(zhèn)補陀山。
另有同治進士劉逢源聯(lián),亦具風(fēng)味:
蓮花座上飛來一葉慈航, 度眾生早離苦海;
楊柳瓶中灑遍幾點甘露, 愿大士廣布福田。
山上內(nèi)涵豐富、 感慨萬端的另一聯(lián)云:
天地此昂頭,瞰千里錦繡山河,都歸襟抱,閭峰疊疊,拓得開豪客吟懷,憑誰采三輔歌謠,譜雙沛醇風(fēng),周豐雅化;
古今同是夢,數(shù)百代英雄人物,幾付滄桑,渤海茫茫,流不盡前朝遺恨,好攜取一樽清酒,吊將軍壁壘,丞相祠堂。
九華山位于安徽青陽縣,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九峰形似蓮花,加上李白『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 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名詩而改名九華山。 山上有甘露寺等七十八座寺廟, 以祀地藏王菩薩著稱。
單純描摹九華山奇特景觀聯(lián)有:
池郡九華山,天際排開玉筍;
蜀川三峽水,空中瀉下銀河。
而地藏真身寶殿柱上都刻有楹聯(lián),一曰:
心同佛定香煙直;
目極天高海月升。
突出其目光高遠,意志堅定。而甘露寺聯(lián)則是:
安忍不動有若大地;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以雁足格嵌入『地』、『藏』字樣,突出其深居地下,安靜、忍讓特點。 而地藏殿聯(lián)則寫得輕松詼諧、意味深長:
睡到兩三更時,凡功名都成泡影;
想起一百年后,無少長俱是古人。
人們喜愛、追求身心的自然化,無非是因為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越來越走向非自然化。 美好自然的被破壞,物欲、權(quán)力的爭斗使得人們身心疲憊,甚至迷失自我。因此親近自然,研習(xí)佛道,體會物我和諧,重尋心靈寧靜,可以找到回歸的路。 因為佛禪『本質(zhì)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藝術(shù), 它指出從奴役到自由的道路』,『世人本自有之(菩提般若之智),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再看看甘露寺大雄寶殿聯(lián):
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寬。
再讀讀:
足下起祥云, 至此間帶幾分仙氣;
眼前無俗慮, 坐定后消多少癡迷。
這樣看來,擁有一種積極、淡定的人生態(tài)度,懷具一顆包容、博大的仁愛心,『佛』也就如沖破云圍的月亮,離我們近了,光也更加明了。
總而言之, 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被吸收、改造而成為影響中國人的思想文化。 而這些名山上的佛教楹聯(lián), 既折射出中國人接受外來文化的博大胸懷和改造外來文化的堅韌品格,也呈現(xiàn)出揚佛勸善、描摹山水、感悟人生三種形態(tài)。 細品起來,感覺后兩類技巧更嫻熟、情味更雋永,實為亮麗、恒遠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