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強華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
略論文化與腐敗
文/王強華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
剖析文化與腐敗的關系,首先應對二者進行必要的界定和解說?,F在人們對文化的說法眾多。比較權威的解釋是: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地說是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還有人從考證文化這個詞系由古拉丁語演變而來,認為它“含有耕作、開化之意”。當代中國的專家學者把文化概括為“人存在的一種基本方式”、“從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以上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和它存在的合理性。
但我認為,一位西方人類學家的觀點全面而又具體,更容易使人們理解和接受。他認為文化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一個社會成員獲得的能力、習慣的復合整體?!痹谶@個整體中,諸要素都重要,如通過塑造具體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經驗的知識,都屬于認識范疇,而法律、道德、風俗,它們都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人們的行為準則,這些文化要素無疑對一個人的思想、行動和他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文化要素是信仰。信仰指的是一個人對某種主義(或某種宗教)的極度信任、尊重并以此作為行動準則的狀況。它應該是文化的靈魂、核心。如果一個人具有并踐行正確的信仰,他一定就是高尚文化人。臨刑前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壯麗詩篇的夏明翰烈士就是這樣一個光輝榜樣。
腐敗是指腐爛、敗壞。腐敗的內容、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其成因離不開一個“貪”字。我們古人造字頗有講究。以“貪”為例,這個字由“今”和“貝”組成。貝在古代系一種貨幣,是財產的象征。早在《離騷》中就有“貪婪”二字。東漢文學家王逸曾對“貪”注解說:“愛財曰貪”。《史記·伯夷列傳》中也稱“貪夫徇財”。應該說,作為腐敗成因的“貪”,主要指取之無道的枉法斂財。但腐敗也可泛指無節(jié)制的不良乃至罪惡的私欲,對物質或精神的非公需求,前者為“貪財”,后者為“貪色”。貪得無厭、貪婪無度,就是貪者的生動寫照。
不擇手段枉法斂財是腐敗,“包二奶”、“養(yǎng)情婦”、縱欲放蕩尋花問柳也是腐敗?!柏澵敗迸c“貪色”往往是相通的。一名官員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會把手中的權力當作非法斂財致富的工具,錢多了追求腐朽糜爛生活,墮落成千古罪人的腐敗分子,也就毫不奇怪的了。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崇高信仰的組織,歷來重視反對腐敗斗爭,并在實踐中探索一整套預防和懲治腐敗的體制機制。黨也重視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負責任的文化工作者應該積極投入這場偉大斗爭,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過程中,以創(chuàng)造性的辛勤勞動,制作出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熱情謳歌反腐倡廉及其他各條戰(zhàn)線上的英雄模范人物,無情鞭撻形形色色的貪腐分子,使我們的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