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在大師們的眼里,能稱得上良器的鋼琴,選料非得考究不可。音板首選德國巴伐利亞的優(yōu)質(zhì)魚鱗云杉,榔頭必須是從斯里蘭卡進口的紅木,琴鍵出自瑞典卡爾馬的椴木,而波蘭喀爾巴阡的山毛櫸則是制作擊弦機的好材料。這些樹木已在森林里生長了上百年,胸徑不能小于36公分,樹干順直,紋理清晰,不能有一丁點兒疤痕、蟲眼和裂縫。采伐下來的原木要在堆場上自然風干兩年,然后鋸成木板,送進密不透風的烘房存上三年,直到含水率控制在6%—8%之間,才能得以重見天日。
進入生產(chǎn)車間,木板首先被肢解成各種奇形怪狀的毛料,接著在工匠手里逐個矯直、測重、配鉛、打磨、拋光、拼接、膠粘,然后才密密匝匝地與鋼絲弦、槌氈組裝在一起。拼裝出半成品時,還得反復地試音,只要發(fā)現(xiàn)哪一個音不對,工匠就必須返工換料。組裝完畢后,調(diào)音師開始仔細調(diào)理音質(zhì),每一根弦至少要調(diào)試6次,每一次調(diào)音必須隔上好幾天,這樣才能使全音域的音色均勻。只有前面所有工序結(jié)束,鋼琴才開始上漆、砂光、拋光,隨后再靜置三個月,做好出廠前的準備。細細數(shù)來,一臺鋼琴竟然要由五大部件,七千多個零件組成,從選材到出廠,需要經(jīng)過上百道工序,歷時七八年方能制作完畢。
其實,鋼琴自從問世后的200余年間,并沒有出現(xiàn)多大變化,除了設(shè)計造型有點兒區(qū)別,每臺鋼琴的材質(zhì)和結(jié)構(gòu)功能都大同小異??墒?,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工藝,生產(chǎn)的鋼琴卻有迥然不同的聲音品質(zhì),價格也因此跌宕起伏。制作鋼琴就是一門講究完美的手藝,哪怕一次懈怠,一個疏忽,一次遺漏,一個失誤,即便是頂級的能工巧匠,也有可能與傳世良器擦肩而過。
材料上等考究,工匠精工細作,一架精美絕倫的鋼琴眼看就要呼之欲出了。可是,好琴還算不上良器,這樣的鋼琴彈奏起來,樂聲沉悶在音板里,混沌在榔頭中,禁錮在琴鍵下,徘徊在擊弦機后。這時候,就需要一位大師為鋼琴“開光”,用他(她)的手指如行云流水般,在黑白鍵之間飛快地跳動著,叩響無邊夢游的音樂精靈家門。一遍遍,一點點,鋼琴聚集起越來越多的靈氣,高音部的明亮華麗、中音部的誘人溫暖、低音部的沉穩(wěn)渾厚,透出清越的音樂魂魄,純凈空靈的音符在空中彌散開來。
唯有經(jīng)過大師的修煉,鋼琴才能找到自己的本然,成長為一代良器。若是放在琴房陳列閑置,或是換成庸人亂調(diào)一氣,只會暴殄天物,平添雜音亂律,最終毀了這架鋼琴。
人亦如鋼琴,擁有好的出身,好的照顧,卻只因缺乏好的教誨,沒有校準自己的方向,照樣會迷茫了青春,荒廢了前程,漸漸湮沒在紅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