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凌虹
當下,“跨界”已經(jīng)成為流行詞匯。且看影視圈,一批新生代的跨界導演來勢洶洶,處女作就引來高度關注,更奪下超高票房,去年年底徐崢首次執(zhí)導的電影《泰囧》居然創(chuàng)造出13億元票房的奇跡;趙薇導演的《致青春》,主打懷舊牌,引發(fā)了一陣老中青回憶觀影熱潮,一部導演系的畢業(yè)作品就拿下7億元票房。這只是先兆,“跨界導演大潮”正風起云涌:文章不顧太太稱之“不務正業(yè)”的嘲諷,硬是完成了電視劇《小爸爸》的拍攝,黃渤2011年底就開始涉足導演領域,鄧超也在開掘自己的導演之路……“影視導演”似乎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高難度職業(yè),除了影視演員扎堆執(zhí)導外,搞文字的作家、編劇也躍躍欲試,郭敬明攜著《小時代》高調殺進影視界,引起一片喧囂,而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龍門鏢局》的編劇寧財神也是該劇導演之一,《中國合伙人》的編劇周智勇也自立門戶當起了導演。
再看熒屏,各類選秀節(jié)目中,評委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劉歡、那英、庾澄慶、韓紅、金星、楊麗萍、章子怡、謝霆鋒、黃曉明……不管是專業(yè)的還是非專業(yè)的都坐上了導師席,也被觀眾們評頭論足。同時,歌手跨界主持人現(xiàn)象也忽然“井噴”,胡海泉、田震、楊坤、楊鈺瑩、沙寶亮等歌手也都紛紛跨界主持不同音樂類節(jié)目。
再說書畫界,更是涌入了諸多圈外人士。今年跨界當春晚導演的馮小剛去年曾跨界與畫家曾梵志一起創(chuàng)作油畫。美國歌手鮑勃·迪倫是世界樂壇響當當?shù)娜宋?,日前他?2幅畫作首次在倫敦國家肖像畫廊正式公開展覽。這也是鮑勃·迪倫作品的首次大型英國個展。甚至政治界人士也開始跨界藝術,一些外國元首就被爆跨界畫畫。今年9月1日開學日,普金在一所中學即席涂鴉的“貓”堪稱抽象作品,讓人驚訝,幾年前他親手創(chuàng)作的一幅水彩畫曾經(jīng)拍出約合777萬元人民幣的價錢。今年2月,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的6個電子郵箱遭黑客入侵,大量涉及隱私的內容被發(fā)布到網(wǎng)上,其中包括小布什的兩幅浴室自畫像。小布什的私人繪畫教師、美國女畫家伯尼·弗勒德透露,布什每天要花6個小時練習繪畫。
近些年,各種“跨界”的新聞滿天飛,名人們或跨行嘗鮮或偶露一下愛好,都被冠上了時髦的“跨界”之名,無論是被褒還是被貶,幾乎都得到了巨大的關注、諸多的利益,也掀起了一陣陣大眾的狂歡,不過,讓人疑惑的是,跨界僅在于此嗎?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指出:“現(xiàn)在許多跨界大都是浮在表面的‘撈過界’,是功利社會的集中表現(xiàn),并不具有多少正面意義。而真正的跨界是視野的融合,是以一種如魯迅所說的無限的遠方、無窮的人類都與我有關的博大的關切和悲憫心,探究世間的種種,對著超乎自己具體生存境遇的問題發(fā)言。這種跨界應該鼓勵。面對當今這個‘分業(yè)的時代’,常見的所謂越界探索,其實不是表征對人類整體性精神出路的關切,而只是‘贏家通吃’的變相出演,我只能說,這一方面顯示了我們創(chuàng)新精神的不足,一方面顯示了我們對物質的崇拜,對享利者的拜服,一種無主的敬畏,是把人的純真品味都放棄了?!?/p>
藝術家王小慧解釋:“跨界藝術應該是跨學科、跨領域甚至跨文化的新成果?!缃纭莿釉~,是‘正在進行時’??缃缡强缭竭吔缁蚰_踩兩只船,是從一種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或者是在轉換的過程中。它是探索的過程,產生的應當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會與多少年來人們已經(jīng)熟悉了的視覺聽覺經(jīng)驗不一樣,會超出人們的想象力,給人意外驚喜,這其實也是原有的評價體系無法規(guī)范的?!?/p>
瑪瑞娜· 阿布拉莫維齊影人照片
馬修·巴尼執(zhí)導的《繪畫抑制9》劇照
真正的跨界為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誕生新的藝術形式?;仡櫄v史,跨界一直是存在的,譬如世界影史上,很多美學潮流的變遷幾乎都由那些走在觀念與思潮尖端的藝術家掀起:瑪瑞娜·阿布拉莫維克是塞爾維亞的著名行為藝術家,2008年,她曾以導演身份執(zhí)導了短片集《人權故事》, 2012年作為知名跨界藝術家當選為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評委。《繪畫抑制9》是美國先鋒藝術家馬修·巴尼2005年拍攝的作品。馬修·巴尼是一位幻想與捏造大師,在這部風格怪誕的實驗作品中,馬修·巴尼混搭了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各種先鋒手法。人類學家、舞蹈家及詩人的梅雅·黛倫堪稱美國“先鋒電影之母”,學者比爾·尼可斯評價她說:“瑪雅扮演了影界的普羅米修斯的角色,從好萊塢的眾神手中盜來了火把,照亮了那些不被眾神認同的人們?!毙∫把笞邮窍蠕h戲劇家、詩人、音樂家、歌手、抽象藝術家,她與丈夫約翰·列儂合拍了前衛(wèi)先鋒短片《蒼蠅》,試圖用超廣角大特寫鏡頭,通過一只蒼蠅在人體上的“痕跡”,呈現(xiàn)出她對“身體政治”的思考。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拍攝的“地下電影”驚世駭俗、甚至“臭名昭彰”,但其中所進行的藝術嘗試有利于電影的創(chuàng)新。
反觀眼下那些聚光燈下的所謂跨界藝術,為文化帶來什么?帶來了票房,帶來了收視率,熒屏上評委間的調侃、曖昧、嘴仗讓觀眾、媒體多了些津津樂道的談資——當然,這也不錯,豐富人們的生活,但是是否能帶給人們、帶給文化更多一點內容呢?
“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既需要行內的專家意見,也需要行外人的‘撈過界’,有時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跨界能給那些歷史比較悠久的行當吹來一股清新的風,是有利于打破僵化和固化、推動知識的更新、使老傳統(tǒng)煥發(fā)出新意的?!蓖粲亢廊缡钦f。
目前,這類的跨界也是有的。近日,《跨界——畫舞形意實驗舞劇》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公演,獲得觀眾的好評。“跨界”實驗舞劇主旨是,用舞蹈的形式演繹當代美術大家的作品??倢а蓐惣鸦劢榻B,青年編導家和舞者們期待創(chuàng)造出美術和舞蹈的對話語言與空間,用藝術的多變性對人人無法慢下來的當下進行解構。
19世紀法國作家福樓拜有句名言:“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而今年已十歲的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正印證了這一點。2004年,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和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的積極倡導下,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首次向社會公眾“亮相”,一年一度的展覽以新穎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獨特的視角,展示科學與藝術融合創(chuàng)新的時代風華和潛在魅力。日前,2013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舉辦,這一展覽以“融合——十年紛呈”為主題,在回顧國家科技成就同時,運用最新展示技術向人們呈現(xiàn)了更多科學與藝術融合的當代成果?!八珣騽 闭箙^(qū)將傳統(tǒng)的水墨畫、音樂和舞蹈與互動感應、動態(tài)投影等科技手段相結合。觀眾無論是點動手指,還是舞動身體,就能像畫筆一樣在白色屏幕上“繪”出或濃或淡的水墨畫。展覽上,汪耕、許學彥、劉高聯(lián)等兩院院士潑墨揮毫,共同繪就了《科學與藝術的春天》。同時,根據(jù)人眼立體視覺成像原理,這一畫作又“變身”為裸眼3D作品,成為一幅“活著的中國畫”。
“跨界是動態(tài)的,代表人類發(fā)展文化中間交替的現(xiàn)象,實際上人文和科技一直是交替發(fā)展的,沒有思想解放運動,就可能不會有伽利略、牛頓;而牛頓花在神學上的時間精力遠超科學方面,兩者之間還有著極為深刻的關聯(lián)?!睆偷┐髮W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說道。
真正的打破專業(yè)藩籬、主旨在于創(chuàng)新的跨界,能推動文化、社會的發(fā)展,只是在一片熱鬧的跨界浪潮中,這類跨界顯得少而冷清,限于專業(yè)分割、利益分割,真正敢于跨界,真正有才能自由行走在各文化領域,并將之融會貫通的研究者、藝術家寥寥。那些光鮮的、被追捧的時髦“跨界”反襯出的是現(xiàn)代人格局的狹隘。如果按照孔子的標準——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兼具,目前許多聲勢浩大的跨界人似乎都不值一提。中外歷史上,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不勝枚舉。事實上,社會起初本無界、文化本無界,由于這個分業(yè)的時代、專業(yè)越來越細分的時代才衍生“跨界”之說、跨界現(xiàn)象。
然而在今天,社會發(fā)展、文化發(fā)展需要跨界,這不只是一種從個人出發(fā)的多才多藝的展示,從名利出發(fā)的前衛(wèi)的行動方式,而是一種挑戰(zhàn)自我、創(chuàng)新文化的自覺與必須。因此,面對如今的文化跨界熱潮,我們需要冷靜鑒別、深入思考。
小野洋子先鋒短片《蒼蠅》劇照
楊麗萍《藏繼》中的“夏拉舞”
在藝術界,無論是風格的創(chuàng)新,還是流派的更迭,幾乎都離不開跨界,只有開放的繼承才賦予傳統(tǒng)強勁的生命力。只要稍回顧一下歷史便能發(fā)現(xiàn),那些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都是跨界藝術的佼佼者,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貝多芬、莫里斯……譬如米開朗基羅,其雕塑作品可謂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同時他還是圣母百花教堂的建筑設計師?,F(xiàn)梵蒂岡圣彼得教堂門口的衛(wèi)兵服裝,也是出自他的手筆。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高為杰指出,音樂藝術中的跨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比如像移植、改編,或者引用民歌、傳統(tǒng)音樂素材來創(chuàng)作等等。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在古今中外、東西南北、雅俗文野、激進保守和樂內樂外之間的縱橫馳騁、自由跨越。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西方音樂一代宗師巴赫便是當時歐洲音樂傳統(tǒng)的集大成者;貝多芬也是在傳承莫扎特古典創(chuàng)作理念和手法的同時出新。
作曲家郭文景略帶幽默地坦言,之前為了寫一部和川劇有關的交響樂,要在里面原汁原味保留川劇的鑼鼓、幫腔、唱腔等,就去重慶找到一位川劇老藝人,“他真是一個大師級的人物,我很恭敬地向他學習,結果他比我還恭敬、謙卑,他說你來關心我們川劇,真的感激不盡。其實我是‘走投無路’,到他們這兒來‘偷’東西來了?!?/p>
2013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
在舞蹈界,中西方藝術的跨界融合也很常見。楊麗萍的舞蹈總能讓人耳目一新,但這種新奇感并非來自對西方現(xiàn)代舞蹈的直接模仿。比如,在《藏謎》壓軸的“黑帽舞”中,楊麗萍領著五個藏族小伙跳“夏拉舞”,將藏族傳統(tǒng)民間舞與街舞完美糅合在了一起。在楊麗萍的舞劇《孔雀》中,主演和編導幾乎全是現(xiàn)代舞演員,使得東方的孔雀,融入更多現(xiàn)代氣息,實現(xiàn)民族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跨界”。
跨界——畫舞形意實驗舞劇
藝術跨界可分為兩種:一是藝術家在特定藝術范疇之內將不同國家、地域的風格、流派融匯交接,例如梵高將日本的浮世繪意境轉嫁到西方油畫中;二是藝術家在不同界域里游走,譬如作家寫書法、學畫畫、拍電影,而音樂家、畫家、導演等也癡迷寫作。劉索拉是知名的先鋒音樂家,同時她也被視為中國真正的“現(xiàn)代派”作家,其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對于陳丹青而言,這些年撲在寫作上的、演講方面的時間已超過了畫畫,在他的“畫家”頭銜后面還赫然掛著“文藝評論家”、“作家”的稱謂。
導演賈樟柯坦言自己也跨界,“實際上我最大的跨界是:我也是一個作者,我也堅持寫文章,之前也有些連續(xù)的專欄,后來因為拍片就中斷了,但是寫作一直是一個習慣。電影有一個故事,有一個想法想拍,從籌備到拍完,一般來說是兩年的時間,但是在這么活躍的社會里,你想表達的頻率會很高,你想表達怎么辦,不可能說我去拍電影,我覺得寫作是一個很好的出路,寫作是很即興、很即時的,有一個感想馬上可以寫出來,一周后就可以發(fā)表,這種跨界讓我能夠有一個比較活潑的思維方法、表達習慣,如果電影只是唯一的表達習慣,那它會讓我變得遲鈍,而寫作這個跨界讓我保持思想活躍。”
對譚盾而言,藝術創(chuàng)作在本源上并沒有視覺和聽覺的界限,它們作為統(tǒng)一的原形思維轉化在他的作品中。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譚盾便開始嘗試各藝術領域之間的融會貫通,早期作品《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就是其藝術跨界試驗的開端,之后他的音樂不斷跨越古典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多媒體與表演藝術的眾多界限。
有些作家、藝術家跨界,還是有自己的專攻方向,有主業(yè),但是還有一部分藝術家更青睞于無邊界。
王小慧不愿別人叫她攝影家,更愿意讓人稱作藝術家,“跨界藝術家”。學建筑出身的王小慧,研究生論文寫的是室內設計,后來不做建筑師做藝術家,拍照片、拍電影、拍電視、寫劇本、做雕塑、做裝置、做影像、做設計、做新媒體藝術,做許多大型藝術活動,此外,她還寫書,最近剛新出了一本《無邊界——王小慧跨界藝術札記》。“有些人適合做像井那樣子的向深處挖掘的類型,而我是可能像湖面這樣子的向遠處發(fā)展的類型。我覺得一切都順其自然、符合藝術家個性去發(fā)展是最好的?!蓖跣』壅f道。對于她來說藝術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是要自由,無拘無束,不去刻意強調一定要在哪個領域去深入挖掘。
當然,王小慧也不否認跨界的困難可能會更多,“最主要是因為你不熟悉,很多領域的東西都要重新去學習。比如說拍電影,很多東西都是非常專業(yè)的。我當年拍電影,很多時候是一邊干一邊學的,譬如,當時拍《破碎的月亮》中的月亮也是用太陽來代替的,要用什么樣的濾光鏡,這些都是從頭學起的,要做很多的實驗。可是,有時樂趣反而就在這里。最后的手伸到湖里月亮上,這個鏡頭是用一個大的洗澡盆在攝影棚里拍攝出來再剪接起來的,因為現(xiàn)場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但是一個藝術家在做一切得心應手的事情的話,創(chuàng)造性就會減弱,藝術沒有創(chuàng)造性就沒有很大的意義了?!?/p>
對于王小慧而言,跨界最大,最具偶然性的是與納米藝術的相遇?!爸拔也粌H對于納米科技這樣當代最前沿的交叉性新型學科一無所知,而且,對于幾乎所有的新技術都有點天生的排斥,不僅不愿花時間學習,還認為它們會妨礙我的藝術思維與靈感。”王小慧很感謝同濟大學納米學院院長時東陸教授,因為他的邀約,她開始認識納米,去了蘇州納米科技園,發(fā)現(xiàn)了超高倍顯微鏡下的神奇世界,飽含激情地投入創(chuàng)作。
畫家汪建偉認為,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講,今天如果不否認藝術也存在于人類全部知識當中的話,為什么不反過來用人類全部的知識來重新思考一下藝術,“這可能就是我自己做工作的一個基本的轉折點。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我的創(chuàng)作。這種知識是監(jiān)督你,不讓你在一種絕對的知識里走得太遠,因為這樣會失去監(jiān)督,當代藝術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當一種知識失去別的知識監(jiān)督時,它就會發(fā)生‘獨裁’,而且這種‘獨裁’會導致你又回到另外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里去。”
談到當代藝術的走勢,藝術家蔡國強曾語出驚人:“這是一個‘不務正業(yè)’的時代,藝術家們都‘不務正業(yè)’,互相串行,并營造了一種輝煌?!碑斎灰圃燧x煌的跨界,并非為標新立異而草率地拿來主義的簡單拼接,也非膚淺的、形式上的混搭越界,這些熱鬧光鮮只是曇花一現(xiàn),真正的跨界在于藝術領域的觸類旁通,從中不斷激發(fā)想象力、靈感,創(chuàng)作出嶄新的藝術樣式。
8月底的一個上午,我來到了延長路152弄居民之家301室,參加創(chuàng)意生活社區(qū)公益書坊的開幕活動,閘北區(qū)區(qū)領導、社區(qū)居民、老干部及青少年歡聚一堂,大家饒有興趣的傾聽、參與了大腦培訓師、心理專家及保健養(yǎng)生等專家主持的講座。創(chuàng)意生活社區(qū)書坊是在閘北區(qū)文化局協(xié)調下,由上海市華文創(chuàng)意文化中心聯(lián)合上海大學中國文學與創(chuàng)意寫作中心,在閘北區(qū)共和新路街道支持下創(chuàng)建的社區(qū)公益書坊。
作為書坊主要的組建者、推動者,上海大學教授葛紅兵在現(xiàn)場表示,作為文化慈善,上海華文創(chuàng)意寫作中心不僅要捐贈書籍,更要捐贈義工管理體系和活動(課程)配送體系,讓書坊真正成為居民的公共文化客廳,引導居民自發(fā)的、積極的參與到自生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來?!拔覀兿M磥砟茉谏虾>杞ㄖ?0到100家創(chuàng)意生活書坊,讓市民在家門口5分鐘的書坊里牽手、分享、奉獻,獲得自助互助自治的公民文化生活經(jīng)驗?!笨梢姟皠?chuàng)意生活書坊”并非一般的小區(qū)圖書館,其嶄新模式的順利推行,也在于學院、社區(qū)、區(qū)文化局等的多方聯(lián)動,使書坊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有益補充。
既是活躍的評論家,又是高產的作家,近幾年在博客、微博上頻發(fā)心理學、禪學、心靈潛能激發(fā)方面的文章,讓人懷疑其被盜號或轉行,近年來還當起了上海市華文創(chuàng)意寫作中心董事長,熱心做起了公共文化公益項目,葛紅兵近些年來的研究方向之多變不由讓人詫異。面對我的疑惑,葛紅兵簡述了他的跨界歷程:“我的碩士、博士期間的專業(yè)方向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主要從事文學理論和批評研究,之后2004年,我從英國劍橋大學任訪問學者回來,認定中國高校文學教育是不對的,把文學史、文學理論作為教學重點,培養(yǎng)文學批評家的方法是老蘇聯(lián)的方法,未來的文學教育應該是創(chuàng)意寫作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創(chuàng)作類從業(yè)人員的教育。之后,我在上海大學創(chuàng)建創(chuàng)意寫作中心,培育中國的面向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創(chuàng)意寫作學科,創(chuàng)立中國的面向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創(chuàng)意寫作碩士點。改革非常艱難,中國承認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是2009年,承認公共文化服務則是前年和去年才開始,以前一直把他們當做意識形態(tài)、當做思想教育戰(zhàn)線來處理的。當時,中國根本不承認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存在,高校中文系也明確宣布不培養(yǎng)作家。我們的改革經(jīng)歷了非常艱難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建立了這樣幾個方向:創(chuàng)意寫作潛能激發(fā)、潛能評估、技能拓展、創(chuàng)作工坊等學科教育教學理論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公共文化服務研究。在最后一個方向上,最近幾年投入了非常大的力量,上海市華文創(chuàng)意寫作中心的成立,就是為了將此落到實處,我們不僅作為一個研究者、產業(yè)實踐者參與中國文化建設,還要作為一個非政府機構來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推廣創(chuàng)意教育,推廣公民文化福利的觀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p>
顧曉鳴自稱為“磚家”,他也樂于出現(xiàn)在諸多公眾場合“拋磚引玉”。作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旅游管理系教授,他并沒有只專注自己的專業(yè),還涉獵策劃、創(chuàng)意設計、房地產、文化產業(yè)、社會事件評論、家庭教育等多領域。他還跨界商業(yè),2003年被IBM譽為全球最具創(chuàng)意思維者,成為IBM品牌亞太地區(qū)代言人,此舉開了中國學者拍廣告的先河。
“我每次發(fā)言都希望開拓一個維度,希望影響到下一位發(fā)言者,又去開啟另一個維度,這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跨界的內在機制?!鳖檿曾Q說道。每次采訪顧曉鳴,都能很明顯地感受到他思維的跳躍,談論話題之廣,即便是看起來不搭界的商業(yè)方面的內容也被他融入文化主題中,例如他說最近去濟南做了一個關于酒文化的報告,“《史記》里關于酒的段落很多,其實周代開始就有對酒與整個文化和禮制政治關系的深刻理解,這些都加深了我對歷史的認識,講歷史大道理,可以從講人類喝酒史切入。”
多年來,不斷有人跟顧曉鳴說,你不如集中到某個專業(yè),“但我不要這種集中,一旦有集中的跡象就馬上逃脫,”在他看來各種學科到最后都有一種相通性,他早期的文集就名為《追求通觀》,他研究文化、研究猶太宗教,2000年發(fā)表顧曉鳴猜想,小到個人生命現(xiàn)象大到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都做了哲學思考,他還寫足球專欄,甚至上電視與專業(yè)的足球評論員對談點評足球直播……他把各學科各領域各行業(yè)之間的對話、知識碰撞稱之為“互靈”過程,“我很感謝動畫界,他們接納我,使我成為全國動畫片學會七評委之一,我也很感謝丁是娥等老師,邀請我做戲劇節(jié)評委……是老天把一個個跨界的機會給我,我就抓住機會,認真對待它?!?/p>
王小慧攝影作品《納米系列》
在很多人印象中,教授就是一門心思在家專研學問,頻繁進入大眾視野的教授難免會受到“不務正業(yè)”的非議。不過,在汪涌豪看來,專業(yè)很重要,要搞好,但知識分子天然具有公眾性,決定了他必然是要跨界的,“如果老是局限在自己的專業(yè)里,自尚身份,以雅人自矜,對社會上的種種弊端、迷失和放濫不發(fā)聲,不糾補,那么作為社會的守夜人和值更者,他如何能體現(xiàn)自己是這個社會公道與良知的守護?拉塞爾·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識分子》一書中,就感嘆現(xiàn)在‘專家有的是,但知識分子卻歷史性地消失了’。為什么?因為他們越來越退居到書齋,只注重書齋求知,全忘了廣場啟蒙。德國的哲學家、教育家洪堡在《德意志道路》中指出,知識分子應該永遠站在社會的彼岸,對著此岸社會發(fā)生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他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此岸社會的‘矯正力量’。所以越是分業(yè)的時代,專業(yè)可以越分越細,但是視野必須融通,并且,正因為專業(yè)越分越細,視野才必須更加融通。一個懷著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一定會注意處理好專業(yè)分工和視野融通的關系,自然會關心書齋外的世界,專業(yè)之外的一切,進而,能自覺地將自己所做的專業(yè),也歸附于這種目的。從古代的孔、孟、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到現(xiàn)代的顧準、加繆、喬姆斯基,哪個不對社會性、世界性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明末清初有些士大夫,遇到國家變亂,跑到西北邊疆考察地理,按今天來說完全是撈過界,梁啟超什么文章都寫,不僅有《變法通議》,并有《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至于它的文學成就更為人熟知,對他們而言,無所謂專業(yè),有的只是時代的需要,對大眾的回應,是知識人的擔當和使命感?!蓖粲亢捞寡宰约阂彩强缃缯?,興趣廣泛,除了專研本行古典文學,還關注古代哲學與史學,又兼及當代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不時對社會問題發(fā)言,他說道,“從求知這個意義上講,我希望甚至巴不得讓自己成為一個全才,至少成為一個視野寬廣,能夠跨越不同領域、研究長時段歷史的人。許多學者都有這樣的使命、情懷和視野。所以,他們的研究,不僅夠專業(yè)也有溫度。結而言之,關注社會,是做學問人的題中應有之義?!?/p>
葛紅兵也表示,自己所有的跨界,都是一個核心:創(chuàng)作;一個基本點:教學。一個目的:貢獻社會?!拔曳磳疹^理論家的空頭學問,也反對‘馬尾巴的功能式’教學。我也希望我的學生同樣如此,能切入社會,了解社會,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未來。我2004年回來就說過,空頭的文學系學生,將來會找不到工作,他們的工資可能抵不上一個木匠,現(xiàn)在這種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中文系學生在中國被列為找工作最困難的學科專業(yè)生。然而,還有很多人在津津樂道這種教育教學,不愿意接受創(chuàng)意寫作改革,中文系還在沿著蘇聯(lián)老路跑??缃缭谖覀€人,一方面是迫不得已,另一方面,也是改革必然——很多工作超出了老文學系所能承受的范圍。”
王小慧執(zhí)導的電影《破碎的月亮》
若要為“跨界”尋找一個源頭,無論中西方的歷史長河中,都能找到身兼多項才能的典范,他們沒有被冠以跨界之名。就說中國歷史上,雖然古有“術業(yè)有專攻”一說,但也不乏李漁之類精通琴棋書畫,能養(yǎng)花種樹、烹調美味的奇才。除了術業(yè)上的“無界”,更有消解事物之間分野的見解,譬如莊子:“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倍U宗六祖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章執(zhí)導的電視劇《小爸爸》
“以前中國文化中一直是沒界的,我正在主編《史記鑒賞辭典》,司馬遷是最大的跨界者;魯迅翻譯的美術史,對版畫的認識,其深度超過眾多美術理論家。”顧曉鳴說道,他進一步指出,“其實人個體本身就是跨界的,一個人一天要干那么多人生的事,不跨界就無法生存下來。人類社會原本沒有什么界,宇宙本是一家人,要真談什么界,就是生死兩茫茫的界,人與機器的界,人與動物的界。中國智慧對此是有靈性在里面的,講究心靈之氣和天地之氣,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那種通融。此外,要產生現(xiàn)在所謂的跨界人物,也需要特殊的時代背景?!?/p>
工業(yè)文明時代,為追求最大生產效率,工業(yè)生產更強調模式化、規(guī)格化,于是無論是流水線上的工人還是商品,都被強硬地分類,被貼上各種標簽。現(xiàn)代化的進程,其實也是將人不斷細分的過程,從而產生了各種職業(yè)、門類、學科,界限分明。
“人類的心靈,本是原始的、混沌的、通觀的、跨界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有著神奇的力量,人在三歲前都處于混沌期,再復雜的語言都能學得會,可惜進了幼兒園開始分興趣小組,以不同特長自居,天性中全能的東西被洗腦了,‘混沌’死了,永遠出不了愛因斯坦?!鳖檿曾Q感慨著告訴我,他很感謝父母,不干預他、包容他,包括之后的高中老師宣布允許顧曉鳴不交作業(yè),讓他得以有時間繪畫、篆刻、演戲,看各種書,考進復旦歷史系后,他還是不“安份”,跑到中文系、哲學系去聽課,看歷史、美學史、經(jīng)濟史等各種史學書。“我很在意與生俱來的靈氣,珍惜偶得此生的‘我腦’,研究時有意識的無所顧忌。毛澤東有句話: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有生力量之消長。永遠去探尋已有科別和界限的縫隙處。跨界的學習、創(chuàng)作和活動,讓廣袤而多元的‘外界',無限拓展自己大腦的‘內界’,使之永葆‘赤子之心’?!?/p>
“我們把專業(yè)分細了,把視野也局限了,你可以流連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永遠要有世界的眼光,西方有句話:‘只知其一,等于一無所知’,但現(xiàn)在我們的研究就是,搞唐代的就不涉及宋代,也不涉及前面的六朝,這樣可能做得好嗎?現(xiàn)在,隨著經(jīng)濟上追求GDP,學術上的GDP崇拜也蔚然成風,所以眼光高遠而通達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這也是造成現(xiàn)在學術推進很遲滯的原因之一。錢學森提倡學科的交叉,在交叉的地方能誕生新的科學。后來,我們又引進美國的通識教育,目的就是要拆毀專業(yè)的壁壘,培養(yǎng)全才、通才,但是這么多年,從中小學到大學,通識教育都只停留在口號的層面,到后來還是一種專業(yè)化的教育?!蓖粲亢栏锌溃淮嗡麊柾馕南祵W生,問他們敢不敢陪老外去故宮或上博轉一圈,沒人敢應承他,“因為他們雖然英語過專八都沒問題,但那不過是只會些面上的應酬話,孔夫子這么講,中國的書畫體式如何表達,中國的瓷器、幾大名窯怎么介紹,是既缺知識,也不知道相對應的詞匯,到了故宮,更是瞠目結舌。老外會稀罕你英文講的很溜嗎?他們需要通過你知道中國的文化,可偏偏在這個地方,你缺專門知識,針對性的專業(yè)詞匯,你這英語八級有什么用?以前,高校的外國語言文學系不乏研究外國文學的專家,而現(xiàn)在幾乎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學,而且所謂語言也就是讓你做語法,拼讀寫,后面少有文化。這樣的培養(yǎng)人才如何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現(xiàn)在,整個社會越界人才普遍缺乏。當此際,我們真應該好好體知:人活在當下,世界是整體性地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應該東西南北風,全方位地接收,不能排開其他,只挑自己熟悉的來。”
“囿于專業(yè)分割,人的眼界越來越窄,比如研究領域,有些專家有門戶之見,在評審、評論其他專業(yè)的文章時,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投反對票,由此不知忽視了多少優(yōu)秀著作,以專業(yè)化界別扼殺文化藝術本身?!鳖檿曾Q感嘆道。
葛紅兵表示,對于一個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來說,內心是沒有界限的,只有目標,過去的界限就是用來打破的。“比如我們60年形成的文學教育界限,它是合理的嗎?它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產業(yè)和事業(yè)的追求是一致的嗎?在我心里,這種界限就是桎梏。我寧可帶著學生去產業(yè)項目里歷練,去創(chuàng)作中歷練,去公共文化服務做義工,做奉獻,在這些中培養(yǎng)未來能從事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yè)的創(chuàng)造人才??缃缯咝枰職?,承擔,責任感。我也總是在反思自己: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新模式是不是也已經(jīng)成了界限?也需要跨界?”
如今是一個分業(yè)的時代,專業(yè)劃分細致,整個技術環(huán)境、工業(yè)環(huán)境對于整個文化生態(tài)也有一種沖擊,但是若扭轉利用得好,將會催生出一批新型的藝術,豐富文化生態(tài)。歷史上就有例證,在新藝術運動時期,大批跨界藝術家打破純藝術和實用藝術之間的界限,創(chuàng)作出大量跨界藝術作品,幾乎涉及所有藝術領域。不過,要面臨一個如網(wǎng)一樣界限分明的社會,真正的跨界并非易事。
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自生下來,都被蓋上各種各樣的烙印,有些是社會賦予的,有些是自我認定的。一般人的知識、眼界都會在一個熟悉的系統(tǒng)里面發(fā)展,在熟悉的行業(yè)里做一個“釘子戶”,也許會做到頂尖,但接下來可能會面臨的是自我重復。所謂的跨界,就是嘗試不同的領域,不斷地逃離各種別人的界定或自我設定,這也意味著一種冒險,要接受外界投射來的“不務正業(yè)”的目光,也要做好在陌生的領域不斷地嘗試最終卻失敗的準備。
“跨界藝術剛剛起步,具備跨界藝術素養(yǎng)與條件的藝術家剛剛開始做嘗試。一位哲人談論洋為中用時曾說過,剛開始可能會變成一種不中不西非驢非馬的怪胎??缃缢囆g大概現(xiàn)在也是非驢非馬的孕育期,誰也說不出它應該怎么做,是什么樣子。沒有誰是權威,教練與裁判都是開拓者,淘金者與朝圣者也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不管是誰都可一試身手。這個時代是個多元的時代,一切都有可能,而且我們不應該去限制這些可能,在眾多的可能中也許會出現(xiàn)一些精品,一些能夠留在歷史上的成功跨界作品。”王小慧頗有感觸地說道,“要跨界成功有興趣還是不夠,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藝術家的藝術素養(yǎng)、藝術經(jīng)驗與藝術準備,團隊的人員配置、協(xié)作經(jīng)驗與敬業(yè)態(tài)度,甚至經(jīng)費與場地等客觀條件都會影響藝術實驗的品質與成敗??缃缢囆g實驗像個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團隊操作,還需要社會支持,比傳統(tǒng)的、單一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難度更大,成功率更小?!?/p>
“跨界的問題,與其說是知識儲備的問題,更應該是每個人珍惜自己靈性的問題,我們要用各種各樣的途徑呵護生命的靈性,用開放的心態(tài)迎接世界,時刻準備著不斷接收外界給我們的各式召喚、養(yǎng)料,使自己‘天人合一’?!鳖檿曾Q說道。
真正的跨界,首先是觀念上的解放,“跨界”就是“無界”,真正的跨界者,有一種深藏在基因里的對新事物的亢奮,有一種探險家的好奇,他們享受著挖掘自我、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而并非執(zhí)著于某一領域里成功者身份的認定。
近期,郭敬明的《小時代》成為了熱門話題, 也引發(fā)了一場聲討風波,影片中“拜金”“物欲”“權力崇拜”遭到了媒體人、電影人等的批評。
日前,導演高群書發(fā)表長微博,回顧與郭敬明粉絲罵戰(zhàn)經(jīng)過,并稱不反對拍粉絲電影,也不反對更多跨界者拍電影,但電影的成功不能“僅僅是營銷”。這是電影人的第一次正面反擊。
為何郭敬明的跨界作品會引發(fā)如此激烈的爭論,北京專欄作家韓浩月剖析道:“周黎明、史航、高群書等對該片的批評,是兩個電影創(chuàng)作群體在電影理念上發(fā)生了嚴重沖突。對于郭敬明而言,商業(yè)力量至高無上,票房就是硬道理。電影人不喜歡票房嗎?他們也喜歡,不但喜歡票房,也喜歡營銷,也喜歡炒作話題,他們同樣可以喝二兩酒蒙蒙臉,勇敢地往上沖,但有一種東西會出賣他們,這種東西的名字叫‘電影情懷’。在他們看來,靠電影賺錢天經(jīng)地義,但靠出賣情懷、犧牲底線來賺錢,他們怎么著都會覺得有點憋屈。恰好在當下,受電影市場開放沖擊,電影商業(yè)化、產業(yè)化達成共識,讓電影理念的沖突也到達了一個臨界點。同樣是賺錢,有的人可以不顧傳統(tǒng)、不顧專業(yè)、不求長遠,有的人卻還是要守住底線、保持平衡、追求共贏?!彪娪笆聵I(yè)要有人接班傳承,新導演為電影注入時尚元素和新鮮活力,多方都可受益。徐崢、趙薇等新晉導演,就在票房與口碑上取得了雙贏。不過韓浩月認為:“無論是電影老炮還是剛入門的新秀,都還是要遵守一個共同的準則,即:要拍電影就好好拍,把電影拍成一個像‘電影’的東西。但這恰恰也是電影界的軟肋。面對著一個‘闖入者’,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對電影的一點理想一點情懷在票房上根本不堪一擊?;蛟S正是這個痛處,讓他們的憤怒開始爆發(fā)?!?/p>
王小慧表示,沒看過《小時代》,很難評價,不過從她在不同的媒體上看到的評論來判斷,這更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yè)項目,“是不是一個真正跨界的藝術作品,要看這個作品最后的成果是否真的被留下來,我相信時間是一個很好的試金石,真的金子它會留下來,其他都是過眼云煙。不經(jīng)歷大浪淘沙,將來是沒有人會記住他的,這樣的跨界藝術恐怕也不能被稱作為藝術吧!”
“我對郭敬明不反感,如果認定他是一個商人的話,我甚至還佩服他,他在營銷上頗有一套,而且不是靠拼爹,是自己打拼出來的?!蓖粲亢勒f道,繼而他強調道,“但是,不要和文學的崇高性掛起鉤來,這是兩道,你做商業(yè)一道,佩服你,但是不能贏者通吃,不要無視文學的神圣性進而玷污了她。畫家陳逸飛也做過導演,也越界搞過大文化、大藝術,為何沒有引起像郭敬明這樣的反彈?因為像陳逸飛,大家很感念他大文化的抱負,他把拍電影等跨界實踐當作事業(yè)來做,付出巨大的財力和精力,不計成敗,甚至不惜搭上性命也要完成自己的夙愿。這與郭敬明公開稱自己最大的目標是獲利,是碼洋和票房,能一樣嗎?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一種弊病,鼓勵名家通吃,越界本身沒錯,有豐厚的知識,有廣大的關懷,總是能說出懂行的、有把握的話,那有什么越界?有才、有料、有準備,當然可以跨界?,F(xiàn)在,人們之所以對越界者不滿意、有批評,是因為其跟商業(yè)沾邊的吸引眼球的功利方式,是以市儈的、粗鄙的市場邏輯,覆蓋了人對文化的追求。又譬如,現(xiàn)在人們對一些著名的公知多不感冒,因為他們常常倚老賣老,不懂裝懂,不提供專業(yè)的分析,只為點擊率、只為名利,不做準備就信口開河,或者老是站在道德高地譴責別人,充滿了對大眾的偏見,對社會的隔膜,當然要招來人們的反感。從這個意義上,我對許多浮在面上的越界是有警惕、有保留的?!?/p>
文化跨界并非徹底的無界限,文化不同于商業(yè),有特有的崇高使命,并且每個藝術門類都有各自的傳統(tǒng)和基本的標準,因此藝術跨界也需要有一個“度”,要在這些“底線”的基礎上進行超越性嘗試。
最近,張藝謀跨界執(zhí)導京劇也引發(fā)了爭議。張藝謀可謂是國內導演中跨界最多的一位,早在1997年,他就執(zhí)導完成歌劇《圖蘭朵》,并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演出;2001年,他還執(zhí)導大型三幕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2006年,他執(zhí)導的原創(chuàng)歌劇《秦始皇》在美國大都會上演。盡管這些演出市場都很成功,但卻遭到業(yè)內人士的批評,文藝評論家余杰對張藝謀玩舞臺劇如此評價:“我在那部充滿波普色彩的新編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聞到一種腐尸的氣味?!倍蛟齑笮蜕剿畬嵕把莩觥队∠蟆废盗衅陂g,張藝謀更是多次被指責破壞生態(tài)、商業(yè)氣息濃重等。這次張藝謀執(zhí)導京劇《天下歸心》,也被人質疑是不是“附庸風雅”,追求票房。
活躍在電視熒幕上的跨界明星們
“追求跨界后的陌生感,容易出效果,但也可能會流于滑稽、浮躁與華偽,有時還會褻瀆歷史,讓人失掉對歷史的敬畏,對傳統(tǒng)的疼惜感。一個京劇表演藝術家,唱念做打,一輩子的功夫,你能漠視功夫的積累,隨便去跨界?”汪涌豪說道,同時他指出,一般世俗層面上鼓勵名家通吃,會剝奪另一部分實實在在打拼者的資源與機會?!耙粋€合理的社會,是一個眾聲喧嘩的社會,百家齊放、百花爭鳴。社會完全有良好的心態(tài)、空間,讓郭敬明這樣的人表演,同時,更應該俯下身來,去關注和傾聽那些弱勢的聲音?!?/p>
文藝復興、新藝術運動時期,社會新興財富及權利階層的興起,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跨界創(chuàng)作的機會與支持。某種程度上,資本對藝術領域的強勢介入,也加強了藝術內部,藝術與非藝術間合作,助推了藝術跨界的熱潮。當今消費主義時代,隨著文化藝術市場的日益繁榮,藝術與商業(yè)和產業(yè)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藝術跨界時尚已經(jīng)是一種常態(tài)。但同時由于商業(yè)過度的介入,某些跨界,可能是資方搞的噱頭,是商業(yè)炒作和迎合市場的一種營銷策略,這樣的跨界是需要警惕的。
在當今后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圖景中,藝術跨界作為一種新型藝術創(chuàng)作路徑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是事實上真正的跨界需要多層準備,包括有正確的定位,不為商業(yè)所左右,事實上文化人為追逐名利和跨界風尚而進行的“玩票”,最終會傷害自身的創(chuàng)作,砸了自己的招牌。最近正在熒屏上炙手可熱的金星坦言,“我需要時不時回歸舞臺,讓自己的精力充沛,保持最佳狀態(tài),否則要被電視榨干了”。至于那些初出茅廬的堅守藝術純粹性的跨界者,他們跨界中遭遇的失敗往往會被認為瞎胡鬧,社會應該多給予一些包容與鼓勵。
張藝謀執(zhí)導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跨界意味著創(chuàng)新,意味著勇闖禁區(qū),意味著個人突破,也意味著這個時代的行業(yè)界限在突破??缃?,是勇敢者的游戲,但是,也是創(chuàng)造者的險途。跨界不那么容易,要付出更多代價和心血。希望社會多理解和支持。未來中國,跨界創(chuàng)新可能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形式,我們要多容忍和包容?!备鸺t兵說道。
地球村時代,給文化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跨界成為文化發(fā)展中重要的途徑,我們要謹慎對待,使跨界擺脫過度商業(yè)誘惑下的浮夸喧鬧,直達文藝的本質,推動文化真正多元發(fā)展。